





摘" "要:2023年廣東省初中學業水平考試中的物理試題很好地落實了“雙減”政策和2022版新課標理念,具有面向全體學生、緊密聯系生活、重視實驗過程、滲透學科融合、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關注前沿科技等特點。試題充分體現出“兩考合一”的功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考”出成就感,對未來的初中物理教育教學改革、學生物理核心素養的培養有很好的啟示作用。
關鍵詞:新課標;中考試題;教學啟示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3-6148(2024)2-0041-4
2023年廣東省初中學業水平考試(以下簡稱“2023年廣東中考”)物理試題是《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版新課標”)頒布之后的第二份廣東中考物理試題。試題繼續延續近幾年廣東中考物理試題的風格,整卷難度適中、層次分明,難度比例保持在7:2:1,能讓絕大部分學生考出尊嚴和成就感,也能較好地將尖優生選拔出來,是一份能實現“兩考合一”功能的好卷。例如,選擇題、填空題、作圖題幾乎都沒有為難學生的難題,大量來源于教材和生活實際的基礎題讓基礎薄弱的學生也能考出幸福感;而實驗題和計算題有個別題目讓中等生在開心之余開始感受到壓力;綜合題最后一題考查“風力發電”相關知識,最后一問要利用題中文字描述和圖表中信息先得出功率與速度的關系式,然后再回到圖像、圖表中提取出符合題意的信息,從而得到輸出的電能,對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具有很好的區分度。另外,試題很好地落實了“雙減”政策和2022版新課標理念,引領未來的初中物理教育教學改革和學生物理核心素養發展。
1" " “依標據本”命題,引導教師重視基礎知識
“依標據本”“減負提質”是2023年廣東中考物理試題的重要特點之一。例如,試題中7道選擇題均取材于課本或者實際生活,選擇題有呈現課本中常見的沖程示意圖、電磁感應現象實驗,也有生活中常見的荔枝、粽子、儲物箱、標志塔、公交車,題目難度較低。在重點考查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也注重聯系生活實際,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對我們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導向作用。
1.1" " 落實課程標準,面向全體學生
例1 (第2題)端午節期間,小明在家里煮粽子,粽香四溢說明( )
A.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
B.分子間存在引力
C.分子間存在斥力
D.分子可以再分
賞析" 本題取材生活中常見的“食物飄香”,考查分子動理論內容,屬于基礎題。學生只需要知道粽香四溢是擴散現象,說明組成物質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即可正確作答。
啟示 “頂天立地”是近幾年廣東中考物理試題的命題風格之一。所謂“立地”,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基礎題占比要夠高。縱觀全卷,像例1一樣簡單卻有物理韻味的題目在2023年廣東中考物理試題中也是數不勝數。因此,我們要認真研讀、領會2022版新課標的內容,在日常教學中要重視新課標中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基本規律的落實,聚焦教材中的核心知識、核心內容,避免在平時練習中出現大量偏、難、怪的內容誤導學生。
1.2" " 緊密聯系生活,注重真實體驗
例2 (第10題)如圖1所示,用兩個吸盤模擬馬德堡半球實驗。將兩個吸盤對接,用力擠壓出空氣后難以將其分開,說明吸盤內部氣體壓強______(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大氣壓強。若在吸盤上戳一個小孔,吸盤內部氣體壓強會變 " " " " 。若在海拔更高的地方做同樣的實驗,將其分開所需的力更小,說明海拔越高,大氣壓強越 " " " " 。
賞析" 本題考查大氣壓強相關知識,用兩個吸盤模擬馬德堡半球實驗。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還原教材中的經典實驗,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本題前兩空考查氣壓差的產生和作用,屬于基礎題。將兩個吸盤對接,用力擠壓出空氣后,內部氣體壓強小于大氣壓強,在內外壓強差的作用下,很難拉開;若在吸盤上戳一個小孔,氣體進入,吸盤內部氣體壓強會變大,則內外壓強差減小,容易拉開。最后一空考查大氣壓與高度的關系,這道題的巧妙之處在于即使學生不知道“高度越高,大氣壓越低”這個結論,但只要他能理解“在海拔更高的地方做同樣的實驗,將其分開所需的力更小”,也能正確作答。
啟示 要多創造條件讓學生在真實環境中體驗實驗,在講解相關實驗時,一定要把產生現象的原因、相關原理等講清楚,最好結合生活實踐讓學生理解實驗內涵,將“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真正落到實處,而不是單純讓學生記住實驗結論。否則,命題者隨意換一種形式來考查,學生就可能無從下手。
2" " 強化綜合能力,引導教師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近幾年包括2023年廣東中考物理實驗類題目有一個趨勢:細化對實驗過程的考查,強化學生綜合能力。這類題目除了考查學生對實驗的方案設計、操作細節、現象及圖像分析外,還要求學生具備跨學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2.1" " 細化實驗過程,考查科學探究
例3 (第16題)杠桿在如圖2所示位置靜止,此時杠桿" " " " " " " " "(選填“是”或“不是”)處于平衡狀態。調節杠桿兩端的螺母,使杠桿保持水平并靜止,此操作可方便測量力臂,原因是此時" " " " " " " 。
賞析 本題考查杠桿平衡條件。第一問檢驗學生是否真正理解“平衡狀態”的定義,如果學生理解杠桿處于靜止狀態或勻速轉動狀態時杠桿都平衡,則很容易正確作答;第二問常規的問法是“為什么要讓杠桿保持水平靜止”,大部分學生不管是理解的還是死記硬背答案的都知道是“便于測量力臂”。但本題第二問先告知“使杠桿保持水平并靜止是便于測量力臂”,提問原因是什么,考查了學生的逆向思維,這就需要學生真正理解“杠桿水平靜止,力臂才在杠桿上,可直接讀出力臂”才能正確作答。
啟示 物理實驗教學中我們不能重結論輕過程,應摒棄讓學生死記硬背實驗結論的做法。只有讓學生經歷從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到分析論證等一系列實驗探究過程,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實驗的原理和內涵,提升實驗探究能力。
2.2" " 滲透學科融合,發展核心素養
例4 (第22題)小明了解到有種說法“在室內穿兩件薄衣服比只穿一件厚衣服更保暖”。他采用如圖3的裝置進行實驗:在甲、乙兩個相同的瓶子中裝入等體積的熱水,用兩層灰色薄棉布包裹著甲瓶(內層緊貼,外層相對寬松),用一層灰色厚棉布緊貼包裹著乙瓶,用數顯溫度計測量瓶中熱水的溫度,測得有關數據如表1所示。
(1)表中有一個溫度值記錄錯誤,該錯誤的溫度值是_______℃。水溫會先降到41.0 ℃的是__________瓶。已知瓶中水的體積是350 mL,該瓶中水的溫度降至41.0 ℃時,其放出的熱量是_____J。[c=4.2×103 J/(kg·℃),ρ=1.0×103 kg/m3]
(2)如果把瓶中的熱水換成冰塊,_______瓶中的冰塊熔化較慢。分析實驗結果,可猜想“在室內穿兩件薄衣服比只穿一件厚衣服更保暖”的原因可能是兩件薄衣服中間有_______。
(3)請寫出一個生活中與你的猜想相符合的例子:_______。
賞析" 本題通過“在室內穿兩件薄衣服比只穿一件厚衣服更保暖”這一說法,采用模擬實驗、科學探究的形式,考查了熱量的計算和學生的分析解答能力,是一道理論聯系實際的好題。模擬實驗中通過“兩層灰色薄棉布”與“一層灰色厚棉布(厚度與兩層灰色薄棉布相當)”的“保溫”“保冷”效果對比,分析推理得知兩件薄衣服中間有很多空氣,由于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可有效防止身體熱量的散失。
啟示 這道題與2022版新課標里物理學與日常生活板塊中要求“能發現日常生活中與物理學有關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相吻合。啟示我們在日常教學中要滲透學科融合的思想,增強物理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多引導學生嘗試從物理學的角度去分析、理解其他學科的知識,強化學生的綜合能力。
3" " 傳承創新并重,引導教師落實立德樹人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要在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等方面下功夫,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家安全等有機融入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在命題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我國現代先進技術,是落實新課標理念的一個重要舉措,2023年廣東中考物理試題融入了《高山流水》、轆轤、“神舟十六號”和“天宮號”空間站、C919 大飛機等元素,很好地落實了這一點。
3.1" " 弘揚優秀文化,樹立民族自信
例5 (第21題)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記載的農業生產汲水裝置——轆轤,沿用至今。如圖4甲是一種轆轤,由具有共同轉動軸的大輪和小輪組成。提水時,用力使大輪轉動,小輪隨之轉動并纏繞井繩,提起水桶。
(1)如圖4甲中轆轤可視為不等臂杠桿,為方便提水,它是按_______(選填“省力”或“費力”)杠桿來設計的。用轆轤提水的某時刻示意圖如圖4乙所示,它的支點是“A”“B”或“C”中的_______點。
(2)設大輪與小輪的半徑比為3:1,水桶受到的總重力為90 N。使周長為3 m的大輪轉動一圈,水桶勻速上升,井繩對水桶做功_______J;若要使轆轤靜止在圖4乙中所示位置,作用在C點最小的力應為________N(不計井繩的粗細和自重)。
(3)圖4丙中水龍頭開關的設計也應用了同樣的原理,為了更省力,開關應選用_______(選填“①”或“②”)。
賞析" 本題取材自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天工開物》的轆轤,考查杠桿、輪軸、機械功等相關知識,最后聯系到現代日用的水龍頭,側面說明古往今來中華民族智慧源遠流長,也在不斷進步。其中,第一問兩個空考查省力杠桿和支點的問題,屬于基礎題。第二問的第一空,將數學中圓的知識與物理中杠桿的知識巧妙結合,學生要理解周長為3 m的大輪轉動一圈時,水桶上升高度是小輪的周長,為大輪周長的三分之一,再結合機械功的相關知識才能做對第一空,再利用杠桿平衡條件可以完成第二空。第二問考查了杠桿、機械功等知識,還融合了數學思維,屬于較綜合的題目。第三問考查杠桿如何更省力的問題,難度較小。
啟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學生學習中華民族發展歷史的重要精神源泉。把優秀傳統文化滲透進日常教學中,在命題中有機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元素,不僅有利于增強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感知、認同和理解,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也有利于引導學生從物理學的角度去分析、理解和創新傳統文化,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3.2" " 關注科技前沿,深植愛國情懷
例6(第11,12題)【航天主題】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與空間站成功對接。請運用有關的物理知識,完成以下內容填空。
11.火箭搭載飛船升空過程中:火箭向下噴出氣體而向上運動,說明力的作用是_________的;火箭外殼與空氣摩擦會發熱,這是通過______________的方式改變外殼內能;宇航員座椅的質量_______(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12.如圖5是飛船與空間站完成對接時的情景,以空間站為參照物,飛船是" " " 的。空間站利用太陽能電池板獲得能量,太陽能來自于太陽內部的核_______變??臻g站的圖像信號是通過_______波傳回地面的。
賞析 這兩道是以題組形式出現的試題,標注“航天主題”。
11題取材于火箭升空,主要考查相互作用力、改變內能的形式、質量等相關知識;12題取材于飛船與空間站對接,主要考查參照物、核聚變、電磁波等相關知識。這兩道題的難度都很小,就是考查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基本知識,但意義非凡。同主題多角度地呈現我國先進的航空航天技術,既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和思維,也能提升學生對國家先進技術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啟示 科學技術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我國科技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報國的科學家前赴后繼、連續奮斗的結果。在教學和命題中融入我國先進的科學技術,可以讓學生對祖國的科技發展有更深的認識和認同,也能讓學生盡早種下科技強國的種子,養成科學的學習態度和終身的探索興趣,培育將科學轉化為技術服務于祖國的愛國情懷。
4" " 結" "語
2023年廣東中考物理命題“依標據本”,傳承中有創新??v觀全卷,難度適中,層次分明,聚焦核心知識,堅持素養導向,聯系生活實際,突出實踐探究。試題很好地落實了“雙減”政策和2022版新課標理念,為未來的初中物理教學和命題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方法,是一份值得廣大一線教師研究和思考的好卷。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廖洪鐘,劉小豐.基于物理核心素養導向的中考試題對教學的啟示——以“2021年廣東省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物理試題”為例[J].物理教學探討,2022,40(1):43-45,80.
[3]廖洪鐘,劉小豐.“雙減”背景下中考試題對物理教學的啟示——以2022年廣東省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物理試題為例[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23,52(3):59-61.
(欄目編輯" " 陳" 潔)
收稿日期:2023-08-07
基金項目:廣東省中小學“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2021年度專項科研項目“‘雙減’背景下開展初中物理學生自主創新實驗的實踐研究”(BQW2021JCL021);佛山市新課程教學改革專項課題“初中物理學生自主創新實驗的設計與應用研究”(FSJY2023C13);順德區2022年度教育信息化應用融合創新課題“基于新課標理念的初中物理學生自主創新實驗微視頻的開發與應用研究”(SDET202231)。
作者簡介:廖洪鐘(1989-),男,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物理核心素養。
*通信作者:劉小豐 (1978-),男 ,中學高級教師 ,研究方向為物理實踐性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