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黨組織精準規范運用“第一種形態”,是貫徹落實黨章黨規黨紀的要求,也是落實黨內監督的重要內容,更是推進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向基層延伸、向縱深發展的有效方法和實際行動。必須著眼于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功能作用和強化官兵日常教育管理監督,注重把握基本要求,規范細化處置方式,健全完善工作機制,從而達到抓早抓小、防微杜漸“治未病”的目標。
一、問題表現
通過調查發現,基層黨組織在把握運用“第一種形態”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制約了“第一種形態”作用的發揮,導致“第一種形態”的實施與理想狀態存在差距。
責任主體擔當不足。各級黨組織是“第一種形態”的責任主體,然而有的基層黨組織的自覺擔當意識還不強。調研發現,一些黨員還認為運用“第一種形態”既然是監督執紀,那就是紀委的事。有的搞問題上交,談話記錄本中,針對出現問題的黨員的提醒談話和批評教育,很多是因“上級要求”而進行的,開場白甚至是“你因為某某問題被上級發現了,因此要進行談話”。分析一些被問責了的黨組織案例,發現其黨組織或黨員犯了錯誤,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去改正錯誤、吸取教訓,而是為了逃避自己的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苦心鉆營如何掩蓋錯誤,以錯糾錯,毫無擔當作為,抓早抓小的理念蕩然無存。
適用情形寬嚴失度。嚴管和厚愛相結合是運用“第一種形態”的重要要求和方法論。然而,有的沒有堅持“從嚴”的基調。實施“第一種形態”后,需要做好記錄的沒有記錄,需要上報的沒有上報,需要取消資格的沒有取消。違紀問題明明非常嚴重了,部分黨組織還假借“第一種形態”為名,對違紀問題搞大事化小。這使得“第一種形態”的運用事實上走空,喪失威懾力。有的沒有“厚愛”的溫度。部分黨員干部對“第一種形態”理解狹隘,運用批評教育等方式“生冷硬”,明明是在挽救人,卻激化了矛盾,使受批評的同志生活上被孤立、工作上被排斥。翻看一些形勢分析報告,“個別人”中很多是被多次批評教育過的,非但效果不佳,反而愈加抵觸。
處置方式選擇失當。一些基層黨組織不掌握“第一種形態”的處置方式,對“誡勉”等處置方式不敢用不會用,用來用去無非批評教育和責令檢查。對如何劃清苗頭傾向、一般違紀的問題界限,如何定準情節較輕和較重,處理違紀行為適用批評教育還是輕處分等缺乏標準意識,造成同樣的問題在不同單位甚至是不同時間處置都不一樣。個別黨組織對于有一定違紀問題和行為的同志,以“綜合考慮”為由,避重就輕,談話提醒了事,連專門的批評教育都沒有進行。有的應當糾正或責令停止違紀行為和退還違紀所得的,沒有與其他處置方式合并使用,以違紀黨員“一退了之,口頭保證”為結束,造成行為上得到糾治、思想上不起波瀾的情況。
實施過程展開粗放。一些黨組織把“第一種形態”的推進當成完成任務,為開展而開展,搞大而化之,只有宏觀籠統的要求,缺少量身定制的措施。具體而言,沒有針對評功評獎、任務轉換、調整崗位等不同關鍵敏感時段制定不同的具體注意事項和工作措施。沒有針對特定人的言行表現的“直言不諱”,常常進行“不點名批評”,不能直指黨員干部個人的不當言論和違規違紀苗頭,問題稀里糊涂地過去了。沒有針對特定崗位的關鍵風險進行研判,即沒有將不同部門和不同崗位特有的人財物等關鍵風險要素作為考慮重點,“提醒談話”等內容千篇一律,套用固定模板,一個模式用到底。
二、原因剖析
以上問題的產生,說明一些基層黨組織在精準規范運用“第一種形態”的實踐過程中還存在很多的短板和漏洞,需要認真深挖原因。
認識偏差:對“第一種形態”的理解和把握不全面不到位。通過座談發現,一些黨員干部對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特別是“第一種形態”是什么、基本內涵是什么、有何重要性等方面存在不夠重視和一知半解的情況,正是由于認識不到位、理解不透徹,造成貫徹落實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不足。就內心而言,很多黨員干部還存在拉不下面子、不愿得罪人、怕影響不好、怕丟選票的心態,實踐中不敢碰硬,推動工作畏首畏尾。有的在基層黨組織工作時間較長的干部,習慣于按老套路開展工作,存在“下面人出問題,自己也會被問責”的錯誤政績觀。
責任空轉:制度規范和實施流程的科學性針對性不強。在實際運用“第一種形態”上,一些基層黨組織完整的工作思路和流程沒有建立,在推進“第一種形態”落地落實上還沒有形成完整的責任鏈條,形式主義仍一定程度存在,直接消減了“第一種形態”的應用效果。比如,有的機關沒有出臺本單位的基層黨組織運用“第一種形態”的實施辦法或實施細則,有的機關和基層之間沒有建立相關的定期統計報告制度,一些基層黨組織對直接相關的定期分析研判和評估做的不到位,相關材料不足。這些都造成了很多干部對“第一種形態”的責任界限感到困惑,適用手段吃不太準,開展工作畏首畏尾。
本領不足:黨員干部的相關工作能力素質還有待提升。一些基層黨員干部在政治素質和工作能力上還不適應工作要求,造成在推進“第一種形態”中不能準確應用,這和對基層開展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特別是“第一種形態”的專項培訓不多、機關經常性地對基層黨組織精準規范運用“第一種形態”的情況進行指導不足有關。當前,基層黨員干部對實際工作中具體問題的政治敏銳性不夠、發現和識別問題的能力不足、采取范圍合適和恰當的方式解決處置問題的能力欠缺等問題都亟待解決。
監督滯后:相關的考核檢查和獎懲激勵機制措施缺位。一些黨組織仍然將“大案要案”是否出現和是否解決作為衡量監督執紀工作的主要標準,把監督執紀工作片面理解為“抓人辦案”的工作,而“第一種形態”做的是保護人的工作,難以用標準衡量,更看不到顯性成績。一些單位因此就沒有建立規范的考核檢查評價機制和辦法,沒有將運用“第一種形態”的評判與單位的建設結合起來,導致基層黨組織不想用不善用,熱衷于用標準相對明確的行政手段解決問題,這使思想上的問題依然存在、潛藏的隱患沒改變。
三、對策建議
要改變當前“第一種形態”運用過程中的粗糙模糊問題,就必須堅持多措并舉、多向用力,在精準規范、抓細抓常、落小落實中實現防病于未萌、治病于初起。
加強宣傳引導,以激發思想自覺提升精準規范運用自覺。一項制度執行要想取得最佳的成果和效果,不僅要設計好,還要宣傳好。要幫助全體黨員對“第一種形態”在思想認識上對表、在內心情感上認同、在觀念理念上跟上,增加實踐運用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筑牢從嚴治黨的基石和首道防線。讓廣大黨員能夠在學深悟透中深刻把握“第一種形態”的科學內涵,能從全面從嚴治黨的全局和大局出發,充分認識深化運用“第一種形態”的戰略價值和整體意義。充分認識到只有“第一種形態”這個基礎夯得實、這道防線筑得牢,才能真正帶來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堅決糾正“運用‘第一種形態’就是挑刺找茬”的錯誤觀念和思維慣性,牢固樹立“從嚴監督就是關心愛護,提醒告誡就是出汗排毒,批評建議就是苦口良藥”,從而真正領會“第一種形態”的精神實質,營造自覺精準規范運用“第一種形態”的良好氛圍。
加強調查研究,以細化規章制度夯實精準規范運用基礎。“第一種形態”對應的情況問題多、種類全、數量大,要實現運用的精準規范,嚴格的標準和完整的程序是前提基礎,既要體現黨內監督的原則性和戰斗性,也要彰顯管黨治黨的嚴謹性和科學性。各級要結合實際和實情,細化相關通知要求,注意及時收集整理并分析運用“第一種形態”的基礎數據,實時準確把握工作落實情況,善于通過不同途徑渠道識別和捕捉苗頭問題,摸清摸準單位的問題實情和思想實際,使“第一種形態”的規范制定和工作開展有所依據。要對運用“第一種形態”提出明確客觀、要求具體、可操作性強的工作制度規范,著重從小事小處小情小節入手,把“第一種形態”所包含的工作措施和處置辦法標準化和實情化,探索運用制度規范與典型案例說明相結合的方式,幫助基層黨組織在實際運用時可查可見、有參照有遵循。
加強能力建設,以抓實培訓指導實現精準規范運用效果。基層黨組織的黨員干部是“第一種形態”的執行主體,他們的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高低直接決定了精準規范運用“第一種形態”的質量。對同一個規范性制度,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理解,為保障統一標準運用“第一種形態”,應及時開展分層次的專項培訓和經常性的工作指導。重點是著力提高日常管理監督能力,提高把對黨員的教育、管理和監督融入日常,嚴在經常,管在平常,和其他工作搞好統籌兼顧的能力。著力提高具體實踐運用能力,使他們善于對監督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分類梳理、區別對待,把準“第一種形態”的適用范圍和處置方式,快速找到切入時機和啟動程序,加強對執行運用過程的把控,學會善用巧用的方式方法,達到預期的效果。
加強考核監督,以硬化工作機制落實精準規范運用責任。一項好的工作舉措,如果責任不到位就會淪為擺設、喪失生命力,更遑論發揮出應有的作用。要將規范精準運用“第一種形態”作為基層黨組織落實“兩個責任”的重要內容,把紅臉出汗、咬耳扯袖列入工作責任清單,作為基層黨組織書記職責的重要方面、責任制檢查考核的重要內容、述職評議的重要觀測項。適時開展專項督導檢查,把“第一種形態”落實情況納入基層黨組織黨建工作督導檢查的重要內容、列入巡視工作的重要方面,及時指出不足,幫助找準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進建議。對發生系統性腐敗問題和官兵反映較為突出的問題,將是否運用落實“第一種形態”情況,作為對基層黨組織特別是主要負責人進行追責問責的重要依據之一。
【作者:國防大學政治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