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景泰藍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元朝晚期由阿拉伯地區傳入我國,后來被中國繼承和創新,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手工藝品。本文基于景泰藍的發展與傳承視角, 通過田野調查,從個案分析,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北京市琺瑯廠進行詳細調研,作為行業范圍內唯一一家中華老字號,通過研究和梳理景泰藍制作技藝的發展與變化,試圖近距離學習這項中國傳統工藝之美。
關鍵詞:景泰藍;北京市琺瑯廠;非物質文化遺產
1 引言
在北京東城區永外街道有一條景泰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景泰藍制作技藝傳承基地、中華老字號北京市琺瑯廠坐落于此,景泰橋和景泰路,也因景泰藍工藝而得名。北京市琺瑯廠成立于1956年,這是國內最大的生產經營景泰藍的國有企業,也是行業內唯一的中華老字號品牌。坐落于京城南二環景泰橋附近,車間工人、技師們在各自工位前忙碌著,掐絲、點藍,精雕細琢,景泰藍藝術博物館的人流絡繹不絕。
2在歷史中前進:景泰藍制作技藝的發展歷程
關于景泰藍的起源,目前仍說法不一,至今暫無定論。普遍的說法是景泰藍(cloisonne)最早由元代晚期從阿拉伯地區引入中國的外來工藝,至今已有六百余年歷史。景泰藍又名“銅胎掐絲琺瑯”,屬“燕京八絕”之一?!捌z”一詞是指在銅胎上用細細的銅絲捏成不同圖形,填上天然染色礦料,再經過燒制、磨制、拋光等工序制成。清中期以前主要是在宮廷里生產,供奉皇室展示和使用。有關“景泰藍”一詞的最早使用,根據文獻材料出自清雍正六年宮廷造辦處檔案?,m瑯一詞是由中國隋唐時期古西域地名“拂菻(Fúlǐn)”音譯而來,是對中世紀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的統稱。十三世紀以來,元蒙軍隊遠征橫跨歐亞大陸入侵西亞,俘虜了大批工匠,自此琺瑯開始在中國發展和制作。我國所知最早關于琺瑯器的重要文獻,多位研究者主張來源于《格古要論》一書,書中提到的“大食窯器”指的即為琺瑯器。目前已知存世最早的琺瑯器是目前藏于日本正倉院的唐代銀胎金掐絲琺瑯鏡。
元朝琺瑯制品圖案和風格多數按照中國傳統手工藝形式制作。造型簡約、器身厚重、造型穩沉、掐絲勻稱、鍍金較厚,很有光澤。這一時期大多數琺瑯器皆由后代人修改和拼接過。經過修改和重新組裝的作品往往在銜接部位有損壞的痕跡,且后期燒制的琺瑯在釉色和畫法上都與原作不同。
明朝景泰年間,皇室對掐絲琺瑯的喜愛和重視程度使其獲得了突出的地位,工藝進一步得到發展。此時的主要造型多為陶瓷和青銅器一類器皿。由于皇家重視,制胎水平日趨成熟,使其發揚光大。當時以藍色為主的特征使它獲得了被現代社會人們所廣為人知的名稱——景泰藍。
清代康、雍、乾三朝可謂是景泰藍的“太平盛世”。景泰藍進入巔峰時期。清代康熙初年,宮廷造辦處專門設立了設計和生產制作景泰藍的作坊,稱為“琺瑯作”,專作宮廷御用器皿,乃“鎮殿之寶”。作坊里的工匠在高峰時期可達幾百人。這一時期的工藝制作主要沿襲明代制作水準,掐絲工藝較明代更為細膩。到了乾隆時期,景泰藍在造型和色彩應用上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大到建筑裝飾,小到日用酒具,景泰藍制品隨處可見,用途多樣,兼具了實用性與審美性。逐漸與玉器、牙飾等一道成為宮廷藝術中的代表性作品,并稱之為“燕京八絕”之一,為我國古代工藝美術史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清末至近代建國以前,北京景泰藍技藝流入民間,由于戰亂、原材料、手藝缺乏繼承等問題,對于皇家御用品的需求大幅減少,整體發展極度萎縮,景泰藍逐漸褪去了宮廷和皇家的象征意義,景泰藍行業舉步維艱。清末亦出現過帶有西方宗教色彩的琺瑯制品,但由于產量等原因并沒有規?;谱?。直至日寇侵華,出口基本處于停滯狀態,景泰藍的發展日趨凋零。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采取積極的保護、扶持政策,梁思成、林徽因等在清華大學組成了“景泰藍搶救小組”,使得這一古老技藝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景泰藍在繼承和吸收明清兩代特點的基礎之上,又創作出了多種風格的作品,極大地推動了景泰藍藝術的發展和創新。改革開放以后由于國際市場打開,景泰藍步入快速發展階段,這一時期訂單量增加,市場需求極大,出口量很多。九十年代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景泰藍的市場由國外轉向國內,景泰藍也不斷的適應民眾更高層次的審美需求,開始嘗試創新性發展。
3在拯救中繼承:景泰藍制作技藝的當代境遇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當時景泰藍還處于瀕危境地。為了挽救這一民族傳統工藝,黨和國家政府不僅提供政策大力扶持,還組織了有關部門采取各種措施,積極開展保護工作。為了使景泰藍的生產標準化,成立了國營特藝試驗廠,將各個琺瑯廠組織成集體或公私合營企業。1950年,北京市工業局局長張錦成委派北京特種工藝公司(即外貿出口公司)領導到清華大學聘請了梁思成、林徽因做顧問,指導工藝美術品的創作和設計。梁、林二人在清華大學營建系成立了工藝美術搶救小組。
林徽因十分喜愛景泰藍,她描繪景泰藍有“古玉般溫潤、錦緞般富麗、宋瓷般自然活潑的特質”,她和小組的成員們為了挽救這項民族手工藝開始了不懈的努力,并使之走出困境,成為享譽世界的工藝瑰寶。當時的景泰藍搶救小組,成員包括錢美華、常沙娜、孫君蓮等人,從那時起便一生與景泰藍結下不解之緣。
在林徽因的帶領下,他們深入到各家琺瑯作坊,深入了解景泰藍的生產現狀。林徽因先生認為,當時的景泰藍繁瑣雜亂,不能代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拔覀儾粌H要繼承優良的傳統,而且要發展出新的民族工藝,要有民族性、科學性和大眾性?!彼堰@一思想觀點貫徹落實在行動上,帶領搶救小組成員深入作坊,細心觀察每道工序的操作、了解景泰藍的工藝特點,提出修改建議,并反復調整和修改,指導小組成員設計了新的紋樣和色彩圖,然后拿給工人們去試制。1951年,為了盡快復興景泰藍工藝,規范景泰藍的生產制作,由梁思成倡導北京市建立了專門研究制作景泰藍的國營持藝實驗廠。同年5月,北京市召開了特種工藝品公司專業大會,就景泰藍行業發展和銷售等問題進行研討。會上,林徽因代表清華大學營建系作了題為《景泰藍新圖樣設計工作一年總結》的報告,闡述了這一年來美術小組開展工作的情況、產品設計思路與銷售、景泰藍藝術的發展方向等,該報告后來在《光明日報》上發表,他們的創新設計和搶救工作引起了國家有關領導的關注和重視。當時,北京正在進行“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和迎接蘇聯文化代表團訪問中國的籌備工作,美術小組承擔了這兩項國際性活動的大會美工和禮品設計工作。林先生帶著錢美華幾人反復推敲禮品的品種與設計方案,最終他們設計的景泰藍臺燈、煙具、金漆套盒、花絲胸針、敦煌圖案絲巾等確定為贈送貴賓的禮品。這些帶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工藝品受到各國與會代表和來訪蘇聯藝術家們的歡迎,并受到國家領導人的贊揚,郭沫若稱“這是新中國第一份國禮”。
1956年1月,42家私營琺瑯廠和服務宮廷的作坊,即造辦處,以公私合營的方式匯集在一起合并組成北京琺瑯廠。1958年持藝實驗廠并入了北京琺瑯廠。
一代又一代的工藝美術大師薪火相傳,使景泰藍工藝得到了挽救、恢復和創新發展,不僅多次參加國內外重要展覽,為祖國贏得榮譽,作品還經常被作為國禮饋贈外賓。2002年9月北京市頒布《傳統工藝美術保護辦法》,對景泰藍的發展、繁榮和振興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和推動作用。2006年,景泰藍制作技藝入選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2011年11月,北京琺瑯廠被文化部認定為國家級非遺生產保護示范基地。2012年6月,全國首家集工藝生產與展示、藝術收藏、購物、科普教育于一體的掐絲琺瑯博物館建成,是中國最大的掐絲琺瑯器皿研發、生產銷售、展覽展示基地。[1]
4在繼承中發展:走進中國景泰藍藝術博物館
景泰藍博物館位于北京市東城區永定門外安樂林路10號的北京琺瑯廠院內,建筑面積6000平方米,收藏有2000多種展品。景泰藍博物館向公眾傳播景泰藍歷史文化、學術底蘊和工藝價值,通過對景泰藍技藝的傳播和保存,為全社會打造起了學習和研究景泰藍的良好陣地,也搭建起了良好的學習交流平臺,營造了積極向上的學術氛圍,這對我國景泰藍技藝的傳播和創新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為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弘揚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景泰藍博物館里,據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景泰藍制作技藝代表傳承人鐘連盛介紹,在老一輩工藝美術大師錢美華等老藝術家的指導下,設計制作了一批敦煌藝術風格的景泰藍作品,講述了一個瀕臨失傳而又重生的國寶的傳奇故事。
如今,景泰藍雖然不再是皇家專屬,但它作為國禮屢屢在世界舞臺上耀眼奪目,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琺瑯的新面貌,熠熠生輝。
5在發展中綻放:景泰藍制作技藝的創新發展
21世紀以后,景泰藍迎來了新的高峰。創新作品的藝術形式較過去有了一個較大的飛躍,逐漸形成簡約新穎、融入現代時尚的新一代景泰藍。憑借著政府、傳承人等多方努力,景泰藍成為了中國與國際接軌、展現中華民族風范的國之重器。例如在室內外建筑裝飾、城市景觀工程等環境藝術裝飾方面都有其身影。中南海、人民大會堂、釣魚臺國賓館、首都機場專機樓等國家重要的外交接待場所都用景泰藍作裝飾,許多經典制品作為國禮贈送外國首腦政要,或在國家的重要外事活動中亮相,例如習近平主席送給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國禮“盛世歡歌”大瓶,即中國政府在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峰會上中國政府贈送給各國元首的“四海升平”賞瓶和北京會場集賢廳的室內裝飾設計、香港紀念回歸祖國的景泰藍作品“普天同慶”、新加坡佛寺的大型景泰藍項目“轉輪”以及北京地鐵14號線的景泰站裝飾項目、首都機場特殊建筑的景泰藍室內設計項目等等。
據國家級非遺景泰藍制作技藝代表性項目傳承人鐘連盛講述,北京市琺瑯廠匯集了全國三分之二的景泰藍產品生產的國家級大師和高級技師,不僅繼承了景泰藍生產傳統制作工藝,還在新的領域不斷創新,彰顯著國企擔當,承載著非遺傳承人的社會責任。
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景泰藍是不同文化多元薈萃的智慧結晶,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勤勞智慧。從北京景泰藍博物館見證著景泰藍自境外沿著絲綢之路引入中國,并不斷地相互交流和融合。六百余年景泰藍在我國的發展史也是數百年來中國思想和行為演變史。如今的景泰藍,已不單單是一種工藝品,創新為這種古老技藝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與時代的脈搏同頻共振。
景泰藍工藝是珍貴的傳統手工藝,弘揚和傳播中華民族傳統手工藝文化是時代重點,習總書記也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通過景泰藍的歷史變遷,從而連接傳統與現代,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6結 語
本文通過對北京市琺瑯廠的田野考察以及鐘連盛關于景泰藍的發展脈絡的闡述,使本人對景泰藍的發展脈絡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本文對景泰藍技術引入中國的發展歷程進行了闡述,通過追溯歷史窺探景泰藍在不同時期的發展特點,通過實地調研北京市琺瑯廠,尋找景泰藍當今發展的規律和時代特點,對當代景泰藍的發展進行了初步探索。以北京琺瑯廠為代表的景泰藍藝術文化的復興,得益于無數工匠和文化人的堅持和決心,以及國家政策、技術手段和時代環境的多重影響。今天,景泰藍不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血脈,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見證。以史為鑒,本人將繼續發掘和研究景泰藍在繼承創新,轉型升級中與時代融合、文化融合的例子,學習大國工匠精神,深入挖掘景泰藍設計思想的深度及文化底蘊,以“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思想價值觀,以期景泰藍這顆文化瑰寶不斷發揚光大,為中華民族的繁榮發展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鐘連盛.景泰藍的傳承與發展[J].文化月刊,2014(21):15-17.
[2]劉超.景泰藍——前世今生六百年[J].新材料產業,2019,(05):72-78.
[3]李晗.鐘連盛:讓景泰藍薪火相傳[J].經濟,2017(13):106-107.
[4]秦嵩寧.流光溢彩景泰藍——走進北京市琺瑯廠[J].中國集體經濟,2017(02):28-37+82.
[5]周志.當代景泰藍的故事[J].裝飾,2009(01):24-27.
[6]支春明.手工神韻 巧奪天工景泰藍——記中華老字號北京市琺瑯廠有限責任公司[J].中國品牌與防偽,2007(07):36-39.
[7]陳紅花,陳勁.兼容性創新:濃縮中國智慧的創新范式——以中國景泰藍制作技術的發展為例[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9,40(04):3-15.
[8]張恒軍.“京琺”景泰藍:見證“一帶一路”建設的中華重器[J].商業文化,2018(03):22-27.
[9]陳平.能以功成疏寵位 不將心賞負云霞——訪北京琺瑯廠首席設計師李靜[J].中國商界,2021(09):64-67.
[10]張祺貽.設計美學視角下景泰藍飾品研究[J].藝術品鑒,2022(29):91-94.
[11]李夢婷.景泰藍手工藝在當代的發展[D].中國藝術研究院,2020.
[12]劉彥寧.景泰藍制作技藝的當代傳承與發展調研報告[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6.
[13]潘曉曦.北京市琺瑯廠對景泰藍技藝的相關保護及對“非遺”傳承基地建設的啟示[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6.
作者簡介:作者簡介:田媛,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 設計理論與設計管理方向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