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以兵團第六師為例,從發展水平、發展活力和發展潛力三個方面對團域經濟綜合發展進行分析表明,團域經濟在兵團經濟發展中占有較大比例,作為兵團經濟發展的基本單元,處于承上啟下、連接城鄉的關鍵地位。但存在農業產業發展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二三產業基礎較為薄弱和推進經濟統籌發展能力缺少抓手等主要問題和困難。基于此,提出發展團域經濟的對策和建議:(一)落實高站位產業規劃先行機制;(二)抓住二產優勢行業,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三)優化團場經濟發展環境,涵養稅源。
關鍵詞:團域經濟;鄉村振興;城鎮化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4)06-0005-04
Exploring the Promotion Path of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Corps Economy in the Sixth Division of the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Abstract:" Taking the Sixth Division of the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corps economy from the aspects of development level, vitality and potential,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corps economy accounts for a large proportion of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at it is in the key position of connecting the top and the bottom,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as the basic uni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rps economy.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such as the need to further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the relatively weak foundation of the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and the lack of a gripper of the ability to promote integra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1) implementing the mechanism of high-level industrial planning; (2) seizing the advantageous industries of the secondary industry and promoting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3) optimizing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of the corps economy to cultivate the tax source.
Keywords: the corps economy; rural revitalization; urbanization
“縣域是落實新時代國民經濟發展戰略和政策措施的基本單元。”[1]團場是兵團推進“三化”建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人口集聚的重要載體,是建設一流民兵隊伍、發揮兵團特殊作用、履行維穩戍邊職責使命的重要載體,是增強兵團生機活力、保持并發揮兵團組織優勢和動員能力的重要載體,是促進兵地融合、增進民族團結、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載體。
一、團域經濟綜合發展實力分析
“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將新時代發展理念作為基本戰略指向。”[2]團域經濟作為兵團經濟系統中的子系統,是一種以團為單元的區域經濟,憑借區域經濟學的相關理論,本文分別從發展水平、發展活力和發展潛力三個方面對團域經濟綜合發展進行分析。
(一)發展水平:團域經濟發展規模分析
從總體情況來看,2021年六師14個團場實現生產總值161.92億元,占師市生產總值的38.9%,固定資產投資45.2億元,占師市固定資產投資的38.9%。14個團場共有規上工業企業54家,占師市規上工業企業總數的54.6%,2021年完成工業產值79.3億元,同比增長16.3%,占師市規上工業總產值的12.4%。截至2021年12月31日,團場共有各類市場主體16 587戶,占全師市場主體的68.72%,較2020年末增長6.18%數據來源: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五家渠市統計提要2022。。
1.經濟實力分析
經過對比分析可知,2020年,師市14個團場共計實現生產總值162.23億元,占師市生產總值的50.7%,同比降低了0.9%,低于全師經濟增長率1.86個百分點;經過縱向對比,自2015年以來,團域經濟一直是六師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占比均在60%左右,2019年開始團場經濟占比有所下降,團場綜合配套改革的全面推進,使團場經濟發展發生了結構化調整,從長遠發展來看,團場經濟依舊是師市經濟發展規模最大和潛力最強的經濟主體數據來源: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五家渠市統計年鑒2021。。
2.經濟結構分析
整體來看,2020年團場經濟三次產業比為43∶27∶30,與2016年的33∶32∶35相比,一產增加了10個百分點,二產降低了5個百分點,三產降低了5個百分點。在團場綜合配套改革后,團場的經濟發生了結構性重塑,在此基礎上,各團場發揮自身優勢,不斷推進優勢資源轉化為經濟發展動力,經濟結構各具特色,特別是:101團以商貿物流園區建筑業發展為依托,二產產值占到65%;102團以信發集團工業為依托,二產產值占到58%;北塔山牧場以風電產業為依托,二產產值占到47%②。
3.經濟環境分析
師市自2016年以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總體波動較大,受疫情的影響,2020年呈下降趨勢,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930 215萬元,其中團場為758 998萬元,占比82%。一定時期內團場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商品購買力較強。通過分析2016年至2020年六師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連隊居民可支配收入情況可知,兩者總體均呈上漲趨勢,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33 719元上漲到43 265元,漲幅29%,連隊居民可支配收入從16 426元上漲到23 721元,漲幅45%,城鄉差距不斷縮小,團場作為小城鎮建設的核心樞紐,團域經濟的發展對調節貧富差距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數據來源: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五家渠市統計年鑒2017;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五家渠市統計年鑒2021。。
(二)發展活力:團域經濟社會發展規模分析
1.團場交通道路現狀
為滿足西線團場快速通達烏魯木齊市的迫切需求,發揮五家渠市作為烏魯木齊市交通副中心功能,借助S21阿勒泰—烏魯木齊高速公路、烏魯木齊繞城高速、S20五克高速搶抓政府專項債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重大機遇,謀劃了烏魯木齊—五家渠—新湖公路升級改建項目。
2.人力資源現狀分析
2019年底,師市14個團場總人口258 549人,占全師總人口的69.65%,人口數量在近幾年中逐步上升,集聚人口成效逐步顯現。團場人口中漢族229 782人,占比88.87%,比2016年提高0.1個百分點,除軍戶農場、北塔山牧場少數民族人口占到團場總人口的50%以上外,其他農場均以漢族人口為主,有效發揮了改善人口結構的作用數據來源: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五家渠市統計年鑒2020。。
3.團場行政職能及營商環境分析
認真做好向團場授予行政權力工作,印發《關于第六師向團場授予行政權力事項的通知》,向團場下放鄉鎮級行政權力75項,按照兵團“一團一策”要求,向團場下放縣級行政權力50項,各團場對授權事項全部承接到位,并完成權責清單的制定、備案和公布工作。營商環境逐步優化。強化招商引資主動意識,形成“人人身上有指標、個個肩上有擔子”的招商工作格局。2021年團場累計外出招商129批次,對接洽談項目281個,請進來企業346批次。
(三)發展潛力:效益發展規模分析
1.耕地產出率
通過實施一系列優惠政策,團場培育和壯大了一批農業產業化新型經營主體,全師現有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30家,其中國家級3家、兵團級11家、師級16家。現有紡織、果蔬加工、飼料加工、番茄加工、種子加工、農特產品加工等16個行業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合作社)等139家(其中規模以上正常運行加工企業25家,規模以下加工企業28家,一般加工企業、合作社86家),2021年,實現農產品加工產值295.6億元,其中規上企業加工產值130.1億元,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1.62∶1。團場耕地產出率較高,全師平均水平達到了35.3%數據來源: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五家渠市統計提要2022。。
2.團場工業企業行業稅收分析
2021年六師團管企業130家,從業人數4 481人,資產總額達到130.77億元,上繳稅金4.04億元。團場中小企業的發展極大地增強了團域經濟的活力。首先,稅收貢獻最高的行業是新能源發電,2021年,六師團場風力、光伏、太陽能相關企業稅收達到8 947萬元;其次是資源消耗型和環境負擔型產業,如石灰石開采加工銷售、煤炭開采銷售、石油化工、建材行業和造紙業,這些企業雖然貢獻了較高的稅收,但是由于其對環境影響很大,所以從可持續發展角度來說,無法長期作為團場經濟的發展核心產業;第三,葡萄酒生產銷售和農副產品加工的稅收貢獻也達到了1 440萬元,農業產業鏈的延伸企業是最符合團域經濟發展要求的;最后,紡織業在六師團域經濟發展中還是具有較大潛力的,雖然稅收貢獻不高,但是一方面六師的新芳兩湖產棉區急需產業升級,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紡織業屬于人口密集型產業,能夠很好地吸納人口,增加就業數據來源:第六師農牧團場調研所得。。
綜上所述,從六師團域經濟的發展潛力來看,在農業上有很好的發展優勢,西線團場有新芳兩湖的經濟作物,東線團場有奇臺農場的糧食作物,在工業上已經開始突破傳統的制造業行業,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初見成效,在第三產業上,101團、102團、103團形成了城郊錯位發展的區域經濟形勢,101團南區的發展開始逐步成為六師經濟新的增長點。值得研究的是,工業在團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將成為發展轉型的關鍵點,尤其是賦稅行業高的生態產業、農業延伸產業和高附加值產業。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一)團場農業產業發展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
一是師市農業產業化程度較低。2021年,各團場的農業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均低于全師(1.62∶1),團場規上企業產值僅占師市規上企業產值的12.6%數據來源: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五家渠市統計提要2022。。棉花、糧食、瓜果仍處于傳統種養生產階段,精深加工業仍屬短板,現有的企業均以粗加工為主,精、深加工企業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規模小、檔次低,科技型、創匯型龍頭企業極為缺乏,沒有實現全產業鏈生產。二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競爭力不強。絕大多數農工專業合作組織機構內部制度不健全,尚未發揮有效作用,存在著結構松散、管理不規范等問題。三是合作社發展資金匱乏。大多數合作社經過多方籌措只能完成前期基礎建設,但缺乏流動資金,多次錯過了發展壯大時機。
(二)團場二三產業基礎較為薄弱
“由于各種歷史與現實原因,團域經濟確實存在資本有機構成低,科學技術含量少,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滯后,管理陳舊、粗放經營等一系列‘勞損’與‘病痛’。”[3]一是二產企業發展水平較低。團場企業基本都是中小微企業,成規模、大體量的工業企業占比較低,甚至部分企業因原材料市場價格上漲等原因,呈現連續虧損狀態。二是三產規模較小、業態單一。團場人口數量無法滿足規模型三產經營實體經營效益,各團場仍以批零貿易、交通運輸、住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為主,缺乏能夠創造稅收的大型企業。三是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仍未得到解決。團場中小企業多為民營企業,基礎相對薄弱,貸款缺乏有效擔保,融資比較困難,影響企業發展積極性。四是人才需求無法得到滿足。企業缺乏專業人才,競爭力不強,影響企業的產品質量和效益。
(三)團場推進經濟統籌發展能力缺少抓手
一是尚未找到推進團場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團場的工業企業大多規模不大,發展困難,一方面缺乏專業的管理經營能力,另一方面缺少專業的技術人才進行指導,最重要的是大的國有商業銀行貸款門檻高,團場中小企業很難獲得有效的資金支持。二是團場國資公司管理機制不健全。通過調研可知,4個團場國資公司僅新湖農場一個團場通過聘用人員專職開展運營,其余3家均有名無實,未真正運作。三是團場財力保障水平仍然較弱。原團辦企業承擔的社會公共服務支出交由團場財政統一承接,加大了團場財政負擔,一些基本公共服務支出尚得不到有效保障,團場入不敷出情況較為嚴重。
三、發展團域經濟的對策和建議
(一)落實高站位產業規劃先行機制
“要改變過去更多依賴要素投入的粗放式增長方式,注重經濟增速、質量和效益的協調發展。”[4]科學分析各團場獨特的產業優勢,強化區域經濟發展理念,持續推動團場建設和發展,不斷完善“一主、兩副、三組群、多支點”的城鎮空間布局,切實從團場、師市及周邊區域資源稟賦、產業基礎、配套需求出發,按照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區域專業化方向,充分發掘團場土地資源、勞動力資源、高效組織優勢,明確各團場經濟發展定位,形成團場經濟產業發展規劃,找到合適的支柱產業,讓每個團場擁有一個適合自身定位的發展路徑,培育優勢產業和特色項目,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聚集區,幫助團域經濟崛起。
(二)抓住二產優勢行業,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團域高質量發展應該尊重各地實際,發揮各地比較優勢,培育各具特色的優勢產業,弘揚各地獨特的地域文化,允許走差異化、特色化發展道路。”[5]以二產為抓手著力加快推進團場工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立足資源優勢和區域比較優勢、特色產業、優質產品,積極有序承接產業轉移,對于團場企業中優勢較大、具有一定可塑性的企業,給予一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走“專精特新”之路,提高工業企業和工業經濟質量和效益,培養團場經濟支柱產業。一產著力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引進培育壯大一批起點高、規模大、品牌響、帶動能力強的農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引導規范家庭農場、農工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鼓勵同一領域的合作社組建行業聯合社,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職工經營”模式,培育一批“土字號”鄉村農產品品牌,力爭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1.8∶1。三產著力因地制宜發展農村電商,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旅游業和旅游業衍生的景區服務,使團場經濟一二三產業齊頭并進,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價值鏈。
(三)優化團場經濟發展環境,涵養稅源
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優化企業服務流程,依托師市政務服務中心,由師市項目審批各職能部門聯合組建項目審批服務中心,切實為企業辦理項目審批手續提供便利條件。加強市場監管,強化師市區域統一執法,推進扁平化管理,承擔好市場監管、農業、文化和旅游等領域綜合行政執法工作。強化基礎設施要素保障,秉承“筑巢引鳳”的理念,堅持問題導向,不斷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以優良的投資環境吸引更多優秀企業。完善招商引資政策,針對團場產業發展規劃出臺科學的招商引資政策,加強對團場招商引資項目引進、落地、產業發展、招商政策等方面的指導,打造一支懂政策、懂產業、懂招商的專業隊伍,開展聯合外出招商。充分發揮國資公司作用,對已成立的國資公司進一步健全經營機制,充實人員和資本,切實履行團場國有資本運營職能,確保國有資本運營產生效益,進一步有效管理和盤活現有資產,建設好團場經濟發展平臺。加強團場金融服務,拓寬金融服務渠道,提升鄉鎮金融網點的覆蓋率,加大金融對團域經濟的支持力度。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圍繞師市人才發展戰略需求,引導人才資源合理流動,持續完善高層次緊缺人才引進政策措施,拓寬引進方式渠道,打造階梯化青年人才隊伍。
四、結束語
第六師團域經濟總體水平較好,通過不斷深化改革,團場體制機制實現了系統性、革命性重塑,團場經濟管理職能轉移到服務市場主體和營造良好環境上來,履行招商引資、人口集聚、重大項目建設、重大經濟政策落實、經濟高質量發展等重要職責,以此為團場經濟發展帶來了良好的機遇。但仍然存在歷史條件、資源稟賦以及地理位置的差別化和不均衡性,因此,本文基于第六師團域經濟發展的研究,對如何提升團域經濟的發展水平,發揮團場特色資源優勢,合理規劃團場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郭愛君,毛錦凰.新時代中國縣域經濟發展略論[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82-89.
[2]王薔,丁延武,郭曉鳴.我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構建[J].軟科學,2021(1):115-119,133.
[3]宋菲菲,宋亞平.縣域經濟的內涵、特征和高質量發展:以湖北為例[J].湖北社會科學,2020(2):74-80.
[4]閆坤,鮑曙光.縣域經濟發展要有新思維[J].智慧中國,2018(5):94-95.
[5]宋迎昌.新時代推進縣域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J].國家治理,2020(16):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