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2021年漢口學院校級科學研究項目“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大學生消費信貸行為調查和金融風險問題研究”(2021030)
摘 要:傳統的消費貸款機構提供的大學生信用卡等產品由于條件嚴格、使用限制多等原因難以滿足大學生消費升級的需求?;ヂ摼W、大數據的發展催生了新的金融產品和業務模式,滿足了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促進了大學生互聯網消費信貸市場的高速發展。本文以武漢部分高校的大學生為調研對象,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分析影響大學生互聯網消費信貸行為的主要因素,探討大學生互聯網消費信貸行為中存在的信用風險、操作風險、法律風險等金融風險問題,為規范大學生互聯網消費信貸業務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大學生消費信貸;信用風險;風險管理
在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互聯網被廣泛地運用到了各個領域,傳統消費金融通過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進行創新和變革,互聯網、大數據的發展催生了新的金融產品和業務模式,滿足了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消費金融的場所轉變為線上模式?;ヂ摼W消費金融根據消費者的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服務,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消費者可通過互聯網更加自由地選擇其需要的產品。大學生由于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較強,成為互聯網消費金融的重要參與者。2015年我國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交易規模為293.8億元,2021年突破了3000億元。但是由于大部分大學生金融知識欠缺、信息不對稱等,大學生互聯網消費信貸市場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金融風險問題。因此,規范大學生互聯網消費信貸行為,避免大學生“超前消費”“逾期違約”等現象引發的惡性事件的發生,對于促進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大學生互聯網消費信貸行為的主要影響因素
2022年1—12月,筆者在武漢部分高校的大學生中發放調查問卷,結合調查問卷的數據分析大學生互聯網消費信貸行為的主要影響因素和風險問題。調查對象中,男性占比 45.34%、女性占比54.66%,在年級分布方面,大一學生占比較少,主要針對大二、大三和大四的學生。通過調查分析,影響大學生互聯網消費信貸行為的因素主要有消費貸款需求、消費貸款額度和用途等。
1.大學生消費貸款需求
由于大學生群體處于在校就讀階段,缺乏穩定收入來源,所以很難通過傳統的消費貸款機構獲得信貸支持。雖然有部分商業銀行推出了大學生信用卡,如招商銀行的FIRST畢業生信用卡、工商銀行的牡丹學生卡、中國建設銀行發行的“龍卡大學生卡”、中國農業銀行發行的“優卡”等,但大學生信用卡的信用額度較低,而且授信比較嚴格。例如,中國工商銀行《牡丹信用卡領用合約》中關于學生卡特別約定:“甲方申請學生卡需提供第二還款來源方(父母、監護人或其他管理人等)愿意代為還款的書面擔保材料。甲方畢業后,須于畢業后3個月內向乙方提供就業狀況或繼續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的相應證明材料。”而超前消費的觀念在大學生中比較普遍,有65.8%的被調研對象贊成超前消費。強烈的消費意愿與有限的消費能力之間的矛盾促使大學生轉而尋求不需要擔保、申請過程簡單、放款速度快的互聯網消費貸款。在不考慮商品價格的前提下,大學生每月使用“螞蟻花唄”“京東白條”“抖音月付”等進行支付的次數在5次以下、5~10次、10~20次和20次以上的比例分別為50%、19.83%、13.64%和16.53%。由此可見,互聯網消費信貸已經或多或少地滲透到大學生的生活中,部分學生甚至對互聯網消費信貸產生較為嚴重的依賴性。
2.大學生消費貸款額度和用途
互聯網消費貸款平臺給予大學生的授信額度一般在5000元以下,以螞蟻花唄為例,花唄的初始額度一般在500~50000元,學生開通花唄的初始額度一般在500~6000元,主要用于滿足大學生小額、分散的消費需求。但是近年來由于推出消費信貸的平臺增加,競爭激烈,一些平臺為了能夠吸引大學生開通互聯網消費信貸,提高了授信額度或者降低調整額度的條件。
在被調查的大部分大學生中,每月消費信貸使用額度在 500~1000元、1000~1500元、1500~2000元、2000~ 2500元和2500元以上的比例分別為47.56%、28.86%、14.63%、3.66%和5.28%。消費信貸大多被用于購買日常消費品及娛樂活動,物質消費所占比例要大于精神消費。其中,購買服飾、配飾、生活用品占41.33%,購買化妝品占22.52%,用于考試教育培訓占24.05%,購買實用性電子產品、娛樂性電子產品分別占10.26%和15.65%,用來創業占12.79%。
3.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的平臺選擇
根據調查統計結果,大學生在選擇互聯網消費信貸工具時,首要考慮的因素是授信額度(占39.78%),其次是安全程度和便攜程度(分別占26.56%和19.08%),極少部分大學生會注意到逾期利率和相關費用。雖然大部分大學生有消費信貸工具的安全意識,一般都會選擇正規的互聯網消費貸款平臺,但是對逾期利率、相關費用等后續還貸因素缺乏重視,85%以上的調查對象表示沒有認真閱讀過平臺提供的用戶協議,風險意識比較薄弱。
4.大學生互聯網消費信貸的還款方式和還款來源
互聯網消費貸款的償還方式有系統自動扣款、主動還款、賬單分期償還、最低還款等。調研對象中有47%的大學生選擇采用賬單分期償還的方式,35%的大學生選擇到期還本付息的方式,大約7%的大學生到期后無法按照約定金額償還。
還款來源方面,大部分大學生的還款來源來自生活費。調研對象中,有44.67%的大學生會從自己的消費中節省出開支來償還消費信貸,有25.67%的大學生通過實習和兼職來賺取生活費和還款,有25.05%的大學生會向親人和朋友求助。有極少部分大學生會采用以貸養貸的方式,向其他平臺借錢來還款,非常容易引發違約風險。
二、大學生互聯網消費信貸的主要金融風險
1.信用風險
互聯網消費信貸滿足了大學生提前消費的欲望,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接受并且依賴互聯網消費信貸產品,但是這種非理性的消費極有可能導致過度消費和無力還款的情況。很多大學生對于沒有按約還款的后果并不了解,以花唄為例,螞蟻花唄逾期支付賬單后,將按照賬單金額的0.05%每日計收逾期費用,換算成年化利率是18%,遠高于銀行貸款利率,而且花唄已經與芝麻信用、央行征信中心建立了相關征信機制,如果惡意逾期,會影響學生的信用狀況,影響以后的就業和生活。除花唄以外,蘇寧任性付、抖音月付、滴滴月付、唯品會唯品花等互聯網信貸產品已經接入或正在接入征信體系,各類貸款持牌機構接入征信是大勢所趨,所以,大學生使用互聯網消費信貸產品后,其還款數據、消費數據都會如實上報到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系統,如果違約,將會對信用卡、貸款等其他信用產品產生負面影響,對于互聯網消費平臺和大學生自身都會產生不利影響。
2.操作風險
第一,諸多互聯網消費貸款平臺通過線上方式發放消費貸款,大學生只需要根據互聯網消費貸款平臺的軟件操作提示填寫個人信息與貸款申請,不需要本人親自前往公司即可辦理互聯網消費貸款業務。部分互聯網消費貸款平臺只需要提交身份證和學生證,無須其他條件便可辦理貸款,這對于大學生和放貸平臺而言均存在金融風險。不規范的申請方式和形式上的信用審核導致很多大學生的個人信息被冒用、盜用,衍生諸多后續問題。
第二,互聯網消費金融業務的開展需要借助金融科技抓取、分析和利用大數據,但這可能導致客戶信息被過度采集、非法盜取和不當利用。例如,某消費貸款平臺的用戶協議中列明客戶的授信額度“將可能由一家或多家授信機構給予”“授信額度類型、使用期限、使用場景、使用條件等可能因產品功能不同或授信機構不同等因素而產生變化”,這就給平臺和相關機構過度采集和不當利用客戶信息創造了條件。而大學生本身缺乏相關的隱私保護意識和安全意識,更容易出現信息和數據被盜用的情況。
第三,一些互聯網消費信貸平臺為了快速占領市場,在宣傳方面夸大使用消費信貸產品的優點,隱瞞消費信貸產品的缺點,誘導消費者選擇消費信貸。比如,某些互聯網消費平臺在宣傳中,宣稱使用互聯網消費信貸產品可以先消費后還款、釋放自有資金等,但對于逾期還款的后果等閉口不談;一些互聯網小額貸款機構在宣傳互聯網信貸產品時,打出“日息低”“零利息”的宣傳口號,忽略“服務費”“手續費”“逾期計費”等各類隱性成本,故意模糊實際借貸成本,誘導大學生選擇其信貸產品;有的平臺在支付界面的設計中,將分期付、月付等支付方式作為默認選擇,在消費者沒有注意的情況下就開通了消費貸款。很多大學生在沒有具備基本金融風險意識的情況下,被平臺宣傳的各種優惠條件吸引,選擇了互聯網消費貸款,陷入了消費陷阱。
3.法律風險
在互聯網消費貸款市場中,常常存在高利率、附帶違約金與罰息等情況,如果大學生不能按時還款,就可能陷入高利率的貸款泥潭。
隨著我國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的崛起,“貸后”管理問題日益嚴重。在此背景下,消費貸款催收日益興起,不少商業機構從中發現商業機會,紛紛成立所謂的“催收公司”,為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機構提供貸款催收服務。這些“催收公司”通過貸款催收可以獲取較高的收益,并且它們處于法律規制的“灰色地帶”,缺乏相應的法律規范。由于互聯網消費貸款不同于傳統消費貸款,它通過互聯網方式開展非“面對面”的消費貸款,不良貸款難以通過傳統催收方式予以回款,所以出現一些非合規的催收機構,在與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機構簽訂催收協議后,通過跟蹤、恐嚇等非法手段催收。面對互聯網消費貸款機構形形色色的貸款催收手段,大學生在面對催債時經濟和精神上遭受雙重壓迫下選擇以貸還貸、多頭借貸,可能最終陷入惡性循環借貸的“沼澤”,侵犯了大學生的合法權益。
三、完善大學生互聯網消費信貸行為和加強風險管理的對策
1.培養大學生的理性消費觀念、誠信意識和理財觀念
大學生大多處在人生的“拔節孕穗期”,建立正確的消費觀,對大學生形成清晰的自我認知、樹立正確的就業擇業觀念、追求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好長遠的人生規劃具有積極意義。學校、家庭和學生形成合力,通過進行線上教育、組織主題班會、開設相關課程等方式,引導大學生樹立理性消費的觀念。增強大學生的個人誠信意識,宣傳個人征信狀況對于大學生未來就業、生活的重要意義,讓學生明確不良征信記錄給將來生活、工作帶來的不良影響,使大學生主動規避盲目消費和過度借貸。引導大學生做好消費計劃,對自身的經濟承受能力要有正確的評估,有意識地培養大學生的理財觀念,不要不計后果地盲目借貸、過度借貸。大學生要合理發揮借貸產品作用,若確有借錢需求,要選擇正規金融機構、正規渠道獲取金融服務,還要增強法律意識和消費者權益意識,遇到違規放貸、違法催收等行為要利用法律武器合法維權。
2.完善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法律
(1) 明確大學生互聯網消費信貸行業的準入門檻
在禁止非法企業參與互聯網消費信貸的同時,明確互聯網消費信貸行業的設立條件、資本金要求、管理規范等。對于技術和產品成熟、用戶信任度高、有條件經營的企業,金融監管機構可以發放消費貸款試點資質,形成示范效應,鼓勵更多合法合規的消費貸款服務機構為有實際貸款需求的大學生解決資金需求。
(2) 完善大學生消費信貸產品的相關法律
互聯網消費金融同傳統消費金融業務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應當結合互聯網消費金融的特點和發展情況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對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業務中存在的利率過高、虛假宣傳、信息濫用與不良催收等問題制定相應的法律規范。明晰大學生互聯網貸款平臺的法律責任,對于貸款平臺的違法違規行為加大處罰力度,要求平臺負責人承擔連帶責任;根據不同類型學生群體設定最大貸款余額,避免大學生過度舉債;互聯網消費貸款的法律監管機構可根據大學生實際情況對貸款利率、期限、還款、催收方式等進行明確規范;加強個人信息保護,對于互聯網金融平臺使用個人信息進行規范,對于過度采集和不當利用客戶信息的平臺加大處罰力度;規范互聯網消費貸款的催收制度,對于使用跟蹤、恐嚇等非法手段催收的企業和貸款平臺進行取締和處罰,維護大學生的合法權益。
3.規范互聯網消費金融平臺的行為
互聯網消費金融平臺應加強消費貸款創新,根據大學生實際需求提供有針對性的消費貸款服務。根據大學生不同的資金使用期限、使用場景、使用條件設計不同的互聯網消費信貸產品,以滿足大學生消費、教育以及創業等方面的不同資金需求。例如,一般信貸產品的授信額度可以在大部分場景循環使用,特殊信貸產品的授信額度僅能在特定場景或較短時間內使用;結合大學生的還款情況設計不同期限和不同還款安排的信貸產品?;ヂ摼W消費金融平臺要加強互聯網消費貸款的風險管理,在宣傳和審核過程中明確告知逾期還款的風險,落實大學生第二還款來源,必要時可以降低大學生的信用額度,做好消費貸款的貸后管理,降低消費貸款的信用風險。在消費者有大額支出時給予提醒,減少非理性消費。
4.積極推進金融科技在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中的應用
與傳統的消費金融風險管理不同,互聯網消費金融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的優勢,利用網絡自動抓取客戶數據,通過客戶的移動網絡終端及支付工具獲取消費者的信息數據,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大學生群體通過互聯網消費貸款所積累的個人信息、信貸記錄、信用評測、消費記錄以及產品偏好等,對用戶做出信用評級。將人工智能與互聯網消費貸款深度結合,構建大數據模型,建立反欺詐系統與風險控制系統,控制風險的發生并更好地掌控未知的風險。
政府、互聯網消費貸款平臺、金融科技公司共同努力,加大技術投入,升級技術系統,開發安全性高、保密性強的網絡業務加密系統,通過綜合運用人臉識別、數字加密、身份認證等多種措施提升數據安全水平,保護消費者的個人隱私,營造良好的互聯網金融消費業務交易環境。
參考文獻:
[1]程雪軍,李心荷.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的發展嬗變及規制策略[J].征信,2021(12):72-79.
[2]金悅琪,那娜,呂鵬.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行為研究[J].現代商業,2022(2):57-61.
[3]張鸰.互聯網信貸環境下的大學生消費行為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1(9):236-238.
[4]沈飛月,沈秋言,申好玄,等.大學生消費信貸行為調查研究——在互聯網金融背景下以“螞蟻花唄”為例[J].北方經貿,2020(12):111-114.
[5]王亞利.互聯網背景下消費金融市場分析研究——以大學生為例[J].中國集體經濟,2022(18):92-94.
作者簡介:黃娟,經濟學碩士,教授,現供職于漢口學院經濟與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