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一年來,我國經濟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科技創新實現新的突破,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安全發展基礎更加牢固,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出堅實步伐。回顧2023年,中國企業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首要任務,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了創新驅動、綠色轉型、數智賦能、價值創造、品牌引領、治理優化6個方面的新動向。
動向一:創新驅動——打造發展新引擎
2023年,我國科技創新能力迎來全方位提升,涌現出一系列引人矚目的重大成就。華能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范工程商運投產,成為世界首個實現模塊化第四代核電技術商業化運行的核電站;中國石油塔里木油田深地塔科1井開鉆,標志著我國鉆探能力開啟“萬米時代”;中國天眼FAST探測到納赫茲引力波存在的關鍵性證據,表明我國納赫茲引力波研究與國際同步達到領先水平……
回顧2023年,科技自立、企業創新、打造創新高地成為高頻詞。“深海、深地、深空、深藍”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的新突破,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在中國的迅速發展,都顯示著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特別是,2023年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時強調,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新質生產力的提出,不僅意味著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更體現了以產業升級構筑新競爭優勢、贏得發展的主動權。
事實上,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著力打造企業高質量發展新支柱、新賽道、新引擎,是新時代新征程中國企業應對發展環境變化、實現由低成本優勢向創新優勢轉換的必然選擇,是推動中國企業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的必由之路。

動向二:綠色轉型——構建發展新形態
2023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的意見》。同年7月18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有關負責人表示,將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有計劃、分步驟地推動能耗雙控轉向碳排放雙控,加快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2023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發布,強調要“全領域轉型”“大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這意味著中國企業綠色轉型已經開始了“倒計時”!
我國從能耗雙控轉向碳排放雙控,是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指引下,統籌國際發展大勢和國內高質量發展要求,是提升低碳競爭力引領力、展現大國擔當的必然選擇,標志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已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關鍵時期。雖然隨著這一政策“指揮棒”的調整,會在經濟結構、發展方式、要素配置等方面帶來系統性的影響,但企業實現綠色轉型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的必然要求,是順應世界潮流、實現環境友好、參與全球競爭的必然選擇。當前,一種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核心,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率的企業“綠色運營”模式正在我國廣泛興起。
動向三:數智賦能——釋放發展新動能
2023年新年伊始,美國人工智能研究實驗室OpenAI研發的一款聊天機器人程序ChatGPT一經發布立馬火爆全球。上線2個月,這款對話式人工智能便在全球范圍吸引1億多用戶,成為史上增長最快的消費者應用程序。同年5月,在北京2023中關村論壇上,“錢學森數字人”正式發布。視頻中的錢學森,坐在一排書架前微笑著與觀眾打招呼,同在場觀眾進行了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
在許多專家看來,我國在數字經濟領域與其他國家相比,沒有“代際差異”,再加上政策支持,可以實現并跑,并有望實現領跑。《全球數字經濟白皮書(2023年)》也顯示,中國數字經濟年均復合增長14.2%,是同期美中德日韓5國數字經濟總體年均復合增速的1.6倍。人工智能、元宇宙、機器人、6G、算力……2023年,多項前沿科技成果陸續問世,數字科技正在改變未來。
事實上,2023年我國在支持數字經濟和數字技術發展上出臺政策措施的力度是空前的:202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2023年7月,國家網信辦等7部門聯合印發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 2023年10月,工信部印發了《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
與此同時,我國持續強化信息領域前沿技術布局,大力推動以5G網絡、國家產業互聯網等為抓手的智能化綜合性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新一輪信息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步伐正在加快,推動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升級,通過技術和應用創新激活新業態、新模式,為經濟發展增添新活力、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已經成為中國企業的行動自覺。
動向四:價值創造——厚植發展新優勢
2023年3月3日,國務院國資委召開會議,對國有企業對標開展世界一流企業價值創造行動進行動員部署。會議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這一根本目標,用好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這兩個途徑,以價值創造為關鍵抓手,扎實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成世界一流企業,為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基礎和戰略支撐。
在國務院國資委的大力推動下,一場以“價值創造”為主題的企業行動迅速在全國國資央企系統興起,并且得到了各類市場主體的積極跟隨、響應。國資央企以價值創造為關鍵抓手,堅持把價值創造理念貫穿于企業經營決策全過程,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治理;堅持把價值創造融入企業管理運營各環節,增強集團化管控、集約化運作能力,進一步強化精益運營和精益管理;堅持把價值創造導向體現到有效激勵約束各方面,更大力度實施以價值創造為導向的中長期激勵,營造人人想價值、人人創價值的良好氛圍。
事實上,價值創造是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的基本要求,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增強價值創造能力是企業提高發展質量效益效率、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價值創造運動的蓬勃發展,正在加快推動中國企業從數量型、規模型向質量型、效益效率型轉變,從注重短期績效向注重長期價值轉變,從單一價值視角向整體價值理念轉變。
動向五:品牌引領——筑牢發展新高地
2023年“五一”節前后,“進淄趕烤”突然火遍了中國大江南北。同年9月,瑞幸攜手茅臺推出“醬香拿鐵”,讓“醬香拿鐵”成功打入年輕人的“社交圈”。 “淄博燒烤”“醬香拿鐵”這類品牌營銷事件的出現,給廣大中國企業上了一堂生動的品牌營銷課。事實上,隨著市場競爭同質化時代的來臨,企業間的競爭也從價格競爭、技術競爭進入了品牌競爭階段,品牌或品牌資產已經成為企業的重要資源。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務院國資委在2023年11月24日專門召開了中央企業品牌建設工作會議暨中央企業品牌引領行動推進會,提出要以深入實施品牌引領行動為重要契機和有力抓手,加快打造一批管理科學、貢獻突出、價值領先的卓著品牌,努力將“中央企業”這塊“金字招牌”擦得更加“金光锃亮”,打造更多“國家名片”。
事實上,近年來中國企業將品牌建設作為企業改革發展的重大課題,統籌謀劃、積極推動,在品牌戰略統籌能力、工作體系化水平、管理效能、國際化程度等方面穩步提升,涌現出一批知名度高、美譽度好、影響力大的優秀品牌,中國制造、中國建造、中國服務的品牌認可度顯著提高,為企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做強做優做大奠定了堅實基礎。
動向六:治理優化——完善發展新機制
2023年,對于中國企業來講,一個具有深遠影響的重大事件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以下簡稱:《公司法》)的修訂發布。此次公司法修訂歷經3年,2023年12月29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表決通過,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
公司是最重要的市場主體,《公司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基礎性法律,《公司法》的修訂頒布為中國企業治理構建了最底層邏輯。事實上,本次《公司法》修訂為便利公司投融資、優化治理機制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制度選擇,在規范公司的組織和行為,強化各方主體責任,切實維護公司、股東、職工和債權人的合法權益上起到了積極作用,對于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023年9月28日,國務院國資委召開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專題推進會。會議要求各地方、各中央企業全面貫徹落實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部署要求,精心組織制訂實施方案和工作臺賬,要緊緊圍繞強化國有企業核心功能和提升核心競爭力,要求國有企業聚焦戰略安全、產業引領、國計民生、公共服務等功能,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保障支撐國家戰略落實、促進優化營商環境上發揮更為關鍵的作用。
按照國務院國資委的部署,國有企業堅持把黨的領導貫穿到公司治理全過程,加強外部董事隊伍建設,提升外部董事專業性,完善外部董事評價和激勵約束機制;規范完善集團向子企業董事會授權機制,規范落實董事會向經理層授權制度。同時,以全面構建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下的新型經營責任制為核心,持續提升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工作質量;健全更加精準靈活、規范高效的收入分配機制,推行工資總額預算周期制管理,在更大范圍開展中長期激勵;分類總結推廣堅持黨管干部原則與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深度結合的經驗。這一系列舉措,使得國有企業在深化企業改革、推進企業治理現代化方面邁出了堅實步伐,也為中國企業提供了治理優化的實踐范本。
2023年,中國企業改革發展呈現的6個新動向,是我國企業頂住外部壓力、克服內部困難,積極應對發展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等問題擔當作為的主動選擇。過去一年,中國企業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更加注重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在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建品牌上積極進取,有力推動實現了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為不斷鞏固我國經濟穩中向好的基礎、實現2024年經濟社會發展良好開局作出了積極貢獻。
(作者系中國華電集團有限公司戰略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常務理事、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伊 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