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統攬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高瞻遠矚、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為新時代新征程做好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隨著航天領域向社會開放力度不斷加大,人才在不同企業、不同行業之間的流動也在加快,人才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
湖北三江航天萬峰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萬峰公司)隸屬于中國航天三江集團有限公司,擁有較為完善的自主培養體系。近年來,公司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從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政治高度出發,搭建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優化技術人才的發現、教育、任用、激勵和管理機制,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為航天強國建設提供人才保證。
堅持黨委領導,提升自主培養工作的政治高度
增強使命感,深刻認識自主培養的極端重要性。要掌握發展的主動權,就必須先掌握人才。萬峰公司堅持黨管人才,充分發揮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群眾工作優勢,圍繞主責主業、強軍首責、高質量發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層層建立責任制,確保人才工作的正確政治方向。
增強緊迫感,深刻認識自主培養的極度挑戰性。萬峰公司黨委領導帶頭練就識才慧眼、心懷愛才誠意、提高用才膽識、涵養容才雅量、開出聚才良方、掌握識人方法。通過建立黨委專題研究技術隊伍工作機制,重點研究發現機制、培養機制、使用機制、管理配套機制和量化考核機制,確保技術隊伍建設符合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企業的戰略目標。
增強責任感,深刻認識自主培養的極其必要性。對技術帶頭人、技術骨干、普通員工、淘汰員工和辭職員工的成長軌跡、特質、類別進行大數據分析,深入剖析在自主培養全過程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不斷優化自主培養流程,以提高自主培養的效率和質量,確保企業技術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和發展。
“破四唯”和“立新標”并舉,強化技術骨干發現機制
強化數字化技術運用。全面提升人力資源數據開發、應用、決策和配置支持能力,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技術骨干選拔體系。優化技術帶頭人發現機制,及時發現具有技術帶頭人潛質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為他們提供更好的發展機會和平臺,幫助他們更快成長為技術帶頭人,并不斷推動發現機制升級。
完善“技術帶頭人”選樹體系。聚焦“高精尖缺”領域,主動發現具有前瞻性判斷力、跨學科理解能力和組織能力強的技術帶頭人。建立“競爭性遴選、多層級推樹、聘期制管理、任務型考核、多元化激勵”一體化推進機制,實現技術人才的最優配置。
加強信息整合與團隊建設。拓寬平臺,加強對基礎信息的整合和挖掘,開展技術人員“數字畫像”,強化立體式評價。加大高水平創新團隊建設力度,形成以技術帶頭人為頂層牽引、以技術骨干為核心支撐、以青年科技人才為堅實基礎的“雁陣”格局,提高精準發現的準確率、成功率,促進技術團隊的協作和創新能力的提升。
戰略謀劃、因材施教,強化技術隊伍教育機制
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面向”為導向,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重點,通過舉辦培訓班、開展主題活動、先進典型示范等形式,加強員工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進一步增強技術人才的國運意識、斗爭意識和危機意識。
優化教學模式。開發智慧教育平臺,加大研討式、案例式、模擬式、體驗式等教學方式比重。注重課程設計,加大內部教育培訓機構、師資、課程、教材建設力度,開發特色案例課程,推進教育培訓與崗位實踐相結合。建立內訓師人才庫,推動隱性知識顯性化、無序知識有序化、個體知識組織化,打造學習型組織,促進知識的共享和傳播。
優化分類分級培訓體系。制定入職培訓、中長期培養計劃、專項培養計劃、青年人才成長計劃等各類培養措施。強化實踐鍛煉,推進“一崗雙責”,實施“一人一崗一策”的定制化培養,持續提升“人、知、崗”匹配度,提升員工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完善導師帶徒機制,鼓勵導師多多益善地傳授技能、分享成果,用“伯樂獎”形式給予師徒同樣的獎勵,以期為企業培養更多優秀人才。
信任為基、暢通途徑,強化技術骨干任用機制
健全機制,激發創新活力。推行“揭榜掛帥”和“賽馬”機制,做到“用好一個、激活一片”。以重大項目、重大工程作為自主培養的主戰場,將申報國家級實驗室、建設國家工業設計中心等作為重要目標,大力培養各類人才,確保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有所成。
打破限制,打通橫向發展路徑。打破崗位壁壘,讓技術骨干在開拓市場、推進改革等一線前沿接受實踐歷練。跨領域設置專業副總師,實現“跨專業發展、跨型號使用、跨部門共享”。按照“廣、寬、精、通”原則,打破“隱形臺階”,構建技術人才崗位體系,做到用當其時。
搭建平臺,提升能力水平。推薦技術帶頭人進入重大論證組、專家組、專業組等學術咨詢機構,積極參與國際展會、技術論壇,探索開展跨單位學術訪問交流。緊跟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布局,并有側重地推薦進入國家、行業渠道的專家庫。
堅持“三個導向”,強化技術隊伍考核激勵機制
堅持目標導向,完善隊伍建設評價體系和標準。基于團隊價值創造力,進一步優化考核程序,強化考核結果應用。構建創新績效考核、民主測評、一票否決項、重點扣分項等多維度的考核評價模型,加強業務協同、部門聯動,確保考準考實。
堅持問題導向,改進考核評價機制。推行勝崗認證機制,從知識、技能、素養等維度構建學習地圖。建立健全以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技術隊伍評價機制,科學設置人才評價周期,形成有利于推動人才創新的評價體系。
堅持結果導向,推進中長期激勵。用好用足中長期激勵“政策包”和“工具箱”,對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工作進行重點激勵。探索實施超額利潤分享機制、項目跟投機制,以及混改企業骨干持股、虛擬股權、重大項目成功獎等分配措施,充分發揮薪酬分配的導向作用,實現精準激勵。強化服務、激發活力,完善技術隊伍配套管理機制
遵循規律,做好業務減法。減少對創造性勞動的干擾,開展科研人員的規范工作。探索技術負責人助理配置,統籌開展成果與獎勵申報、專利申報、學術交流與學術著作編寫等工作,建立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突出質量貢獻績效導向的評價體系。
優化服務,做好政策加法。賦予領軍人才更大的技術路線決策權、經費支配權、資源調動權和總體質量把關權。在職務晉升、職稱評定、獎勵評定等方面予以政策傾斜。積極爭取上級機關和地方政府的特殊支持政策,全力協調解決其配偶工作、子女教育、住房保障、醫療待遇等方面的實際困難,為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和保障,確保其專心從事科研工作。
營造氛圍,做足生態乘法。萬峰公司視教育為最佳投資,以人才成長為最佳效益,加強以航天事業、航天精神為核心的航天文化環境建設,靠事業留人、靠精神留人、靠感情留人。目前擁有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及省級工程試驗室和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3個。先后有8人入選國家“863計劃”先進制造領域專家庫和國家科技系統“智能機器人”領域專家庫,5人榮獲“2022年度航天報國杰出貢獻獎”“航天三江杰出貢獻獎”和“航天三江重大貢獻獎”稱號,營造了良好的人才發展氛圍。
(責任編輯:王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