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設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戰略部署和發展方向。國有企業開展供應鏈數字化轉型既是適應國家戰略發展的要求,也是追求經濟效益的必然選擇。為了能夠有效推動國有企業開展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為國有企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持,文章重新梳理并界定了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本質內涵,總結了現階段數字化供應鏈的基本特征,從戰略、行動、成效三個層面探討了國有企業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實施框架,提出分“線上化、集成化、數智化、生態化”四個階段實現供應鏈數字化轉型。文章認為,國有企業供應鏈數字化轉型將會對其商業模式、管理模式、服務模式變革產生積極影響,因此應該積極推動供應鏈數字化轉型。
關鍵詞:國有企業;供應鏈;數字化轉型
中圖分類號:F274 文獻標志碼:A 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4.06.028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econom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trategic deployment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in China.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 supply chain is not only a requirement of national strategy, but also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pursuing efficiency.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 supply chain and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is paper redefines the essence of digital supply chain transformation, summariz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ent digital supply chain, and explores the implementation framework of digital supply chain transformation for state-owned enterprises from three levels: strategy, action, and effectiveness. It proposes to achieve digital supply chain transformation in four stages: \"online, integration, digital intelligence and ecology\". This article believes that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 supply chains will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business models, management models, and service model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actively promote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supply chain.
Key word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upply chai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0" " 引" " 言
近年來,數字經濟已然成為經濟發展和產業變革的重要引擎,各行各業都積極擁抱數字化,涌現出了一批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供應鏈作為連接上下游企業的紐帶,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業界和學界都在積極探索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具體實施路徑。黃泰巖等[1]認為推動產業鏈供應鏈數字化轉型,主要通過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來推動傳統產業的高端化、智能化發展,從而打造新興的產業鏈供應鏈。黃群慧[2]、王靜[3]等眾多學者都強調了數字化的作用,認為推動供應鏈數字化轉型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的必由之路,而如何精準施策及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具體實施路徑是研究的重點。所以,供應鏈數字化轉型所面臨的問題已不再是“是否轉型”,而是“如何轉型”。
1" " 供應鏈數字化的本質內涵與基本特征
1.1" " 本質內涵
數字化轉型是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現代數字技術,構建數據采集、傳輸、存儲、處理和反饋閉環,打通不同層級與不同行業間的數據壁壘,最終實現深化傳統業務系統改革、構建全新數字經濟體系目標的過程[4]。現代數字技術為供應鏈賦能,孕育出了數字供應鏈。
國家工業信息發展研究中心將數字供應鏈定義為供應鏈管理服務的數字化,即利用新一代信息與通信(ICT)技術對供應鏈組織、流程、方法、工具、資源等進行數字化改造,依托數字平臺匯聚供應鏈上中下游多方主體,形成無縫銜接、可視可控、高效協同、智慧化的供應鏈網絡,實現對供應鏈全流程的數據共享和價值挖掘,并用其賦能行業和企業,構建“線上+線下”“物理+數字”的供應鏈組織形態,達到提高效率、節省成本、控制風險、提前決策的目的[5]。供應鏈數字化的內在邏輯在于對數據進行采集、存儲、傳送、分析和處理,運用現代數字技術對供應鏈業務活動、組織管理、方法工具等資源要素進行高效整合,在采購、生產、銷售、售后等各環節高效聯動、相互協同,實現運營過程可視化,并通過算法對積累的大數據庫進行分析挖掘,發現其中潛在的服務價值、客戶價值和數據價值,從而科學有效地支撐智能化決策[6]。
1.2" " 基本特征
1.2.1" " “管理+技術”的數字化供應鏈
供應鏈管理的本質是聯系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的主要功能和基本商業過程,將其轉化為有機的、高效的、商業模式的管理集成。供應鏈數字化就是以數字技術賦能傳統供應鏈,通過集成應用ERP、SCM等系統,滿足處于數字化不同層次、不同階段的數字供應鏈運營需求[7]。“管理+技術”的數字化供應鏈可以提高運營的系統性、集成性和可持續性,使組織內外能夠實現全程可視化,從而保障供應鏈運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1.2.2" " “數據+算法”的數字化供應鏈
數字化供應鏈相較于傳統供應鏈來說,其最大的價值在于對數據的采集、存儲、分析和運用。數字系統可以收集產品信息、轉移痕跡、產銷情況、時間周期等信息,將其記錄并累積成為大數據庫。“數據+算法”為數字化供應鏈的運行能力提供了可視化、可感知、可調節的技術工具。通過大數據挖掘有價值的數據,對市場需求、生產能力、物流運力、庫存周轉等情況進行預測和判斷,可以有效支撐起智能化決策,提高供應鏈管理決策的科學性、及時性和有效性。
1.2.3" " “平臺+網絡”的數字化供應鏈
在供應鏈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催生出了各行業領域的共享平臺、生態網絡等新業態。這類共享平臺憑借其積累的信息、資源和能力,以“產品+服務”的形式為推動供應鏈成員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支持,大大降低了成員的建設成本,提高了供應鏈的運行效率。在網絡環境中,供應鏈作用已不僅局限在連接產業鏈的上下游,也能夠打通產業鏈的前端與后端、行業內與行業外,形成獨特的行業生態網絡,并衍生出更多的價值。
2" " 國有企業供應鏈數字化轉型實施框架
根據《國有企業采購供應鏈數字化成熟度評價模型》中的團體標準,企業供應鏈數字化轉型路徑主要分為戰略、行動和成效三個遞進層面。首先,企業要有供應鏈數字化轉型意識和目標,制定完善的供應鏈數字化轉型規劃和保障機制;其次,企業要實施供應鏈數字化轉型方案,運用數字技術為傳統供應鏈賦能,實現數字化變革;最后,對供應鏈數字化轉型成效進行檢驗和反饋,評估企業供應鏈數字化轉型水平。
2.1" " 戰略層面:數字供應鏈轉型戰略意識
企業實現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在于形成數字化變革意識。據調研,超八成央國企認為其自身應該有較強的供應鏈數字化轉型意識以及完善的戰略目標和規劃。戰略規劃包括企業總體戰略及規劃、企業數字化目標與計劃、供應鏈數字化戰略及規劃等。戰略落實保障分為資源和機制保障、組織保障兩個方面。資源和機制保障主要涉及經費和投資兩個方面,組織保障主要集中在機構、人才和制度方面。
2.2" " 行動層面:構建數字化供應鏈核心技術體系
2.2.1" " 形成以“數據+算力+算法”為核心的新型技術支撐體系
構建數字化供應鏈核心技術體系是首要任務。人工智能、物聯網、5G通信、區塊鏈、云計算都是在數字供應鏈領域內應用最廣泛的關鍵技術,被應用于多個場景中,形成了以5G為載體,以物聯網為基礎、以“數據+算力+算法”為核心的新型供應鏈技術體系。
2.2.2" " 運用大模型,智能生成和識別供應鏈全流程信息
AIGC在供應鏈中的應用價值日益凸顯,主要借助NLP、CV、智能計算等大模型的功能,在供應鏈各環節中的不同場景都得到了應用。如在物流過程中借助NLP大模型和CV大模型可以實現對倉儲物流狀態的實時監測;借助智能計算大模型可以對物流過程進行預測和優化,最終提升物流環節的整體效率,同時還可以做到全程追溯和信息可視化。
2.2.3" " 探索數字孿生等新興技術與供應鏈場景的結合應用
隨著關鍵技術的不斷發展,近年來又衍生出了許多新興技術,如機器人自動化、數字孿生、邊緣計算、沉浸式體驗等。這些技術在現有基礎上與業務相結合可以進一步優化供應鏈流程,匹配更加具體的業務場景,解決更復雜的業務問題,從而助力企業進行深層次的數字化轉型。例如,利用RPA技術可以使供應鏈實現自動化操作,數字孿生技術可以通過模擬真實環境使策略更加準確和精細。
2.2.4" " 通過數據治理,將數據要素轉化為數據資產
數據治理是企業開展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基礎。通過數據開放與治理,將原始數據轉為數據要素,通過數據處理、數據管理等流程實現數據資源化,通過搭建數據庫實現數據資產化,最后通過對實際數據的應用實現數據價值的轉化。例如,中國移動通過搭建供應鏈大數據平臺發揮數據要素的價值,實現多維度的數據統計分析,以及實行采購策略與數據共享策略。
2.3" " 成效層面:提升企業競爭力的最優選擇
2.3.1" " 合規管理
國有企業需要運用信息化手段將合規要求和防控措施嵌入流程。運用數字化技術,使所有合規流程實現線上化、可追溯,使合規管理更加透明化;通過智能化技術,實現對風險點的動態實時監測與智能預警,使合規管理更加智能化。
采購的合規性一直是國有企業最關心的問題。以京東工業為例,企業基于“墨卡托(MKU)商品標準化數據庫”提出了“品商區隔”解決方案,通過應用MKU,可以對同一個商品的不同供應商進行智能篩選,并結合用戶需求與供應商各方面的能力,智能匹配最合適的供應商,徹底杜絕了供應商跑客戶、賄賂客戶的可能性,有效地將采購人與供應商進行了“隔離”,避免了采購過程中的人為干預,降低了違規風險。
2.3.2" " 降本增效
降本方面:供應鏈數字化轉型最顯著的成果就是降本,而供應鏈成本不僅包括顯性的采購成本,也就是使采購商品的價格降低,采購時間縮短;還包括隱性的供應鏈管理成本和供應鏈運營成本等。通過供應鏈全鏈路數智化手段,可以更規范地管理供應商和商品,精簡供應鏈流程,減少供應鏈執行人員,降低人力成本等相關供應鏈管理和運營成本。
增效方面:數字化手段提升了供應鏈各個環節的運行效率。比如,在產品開發和設計環節,通過數字供應鏈可以智能預測客戶需求,與客戶協同創造產品,進而提高供應鏈的響應速度;在采購環節,通過智能篩選供應商,可以提升尋源效率;在履約交付環節,通過智能調度運輸路線和倉庫,可以提高庫存周轉率,縮短配關時間。供應鏈全鏈路效率的提升使供應鏈的協同性增強,供應鏈運營質量有所提高。
綠色方面:通過建設綠色供應鏈,應用新興技術實現節能減排,一方面可以助力企業積累更多的碳排放配額;另一方面在綠色回收環節,將廢舊物資變現或循環再利用,可以實現其價值的轉化和增加。
2.3.3" " 價值創造
企業層面:通過數字化集采和集約化的方式,可以整合產業鏈資源,優化生產要素配置,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形成規模發展效益,培育有競爭力的“鏈主型”“鏈核型”企業。通過底層技術的應用,企業可以進行積累并形成龐大的數據庫,從而進一步開發和挖掘這些潛在價值巨大的數據資產。
產業層面:基于“鏈主型”“鏈核型”企業在供應鏈中的地位和影響力,開放其資源和體系,創新商業模式,帶動上下游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從而提升整個產業鏈的流通和運營效率,以此驅動產業實現轉型升級。
生態層面:數字供應鏈以數據和物流來連接消費者與工廠、供應商與工廠,從而實現多方的協同計劃和動態履約,形成互融共生的產業生態體系。通過對數據進行加工和分析可以建立企業數據模型,對其業務進行智能決策和預測,也可以對整個產業鏈條的延鏈、補鏈、強鏈精準施策,甚至對整個產業生態進行優化調整。
3" " 國有企業供應鏈數字化轉型路徑
中國物流采購與聯合會提出,供應鏈數字化轉型分為線上化、集成化、自動化到智能化和生態化四個階段。企業將數字技術嵌入供應鏈運營的底層框架,能夠對供應鏈中的商流和信息流等進行實時識別、監控、跟蹤和管理,推動形成具有可視化的供應鏈管理模式。
3.1" " 線上化:實現業務全面在線
提供全業務線上服務是實現供應鏈全程可視的基礎,通過各環節業務在線、全品類在線、全組織在線等方式,實現全業務數據化。以數字供應鏈平臺為基礎,通過交易看板、銷售看板等實現數據共享,最終實現供應鏈端到端的全程可視化,實時跟蹤供應鏈中各個環節的運行狀態。據億邦智庫調研,央國企的業務全程在線率可達69%左右,品類上線率達80%以上,組織上線率達50%以上。
3.2" " 集成化:實施產業鏈內外協同
實行系統整合可以打通資源和數據壁壘,實現產業鏈內外協同。這些協同不僅包括生產協同、計劃和執行協同、供應協同、物流和庫存協同,還包括供應鏈上下游的戰略協同、需求協同和經營協同。據億邦智庫調研,在內外協同方面,超七成企業實現了采購與上游供應商和下游用戶之間的協同,但僅有三成左右的企業實現了采購與生產制造協同,由此可見實現生產商與產品開發商協同仍是企業的主攻方向。
3.3" " 數智化:從智能感知到智能決策
數字供應鏈已經實現在多個場景的智能化應用。比如,通過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智能感知和識別商品的名稱、分類、物品編碼、位置等信息,實現智能物料識別、智能商品管理等。以數據為基礎,通過人工智能算法,可以進行智能決策,包括智能定價和智能供應商管理等,并根據用戶需求調整采購計劃、生產進度等,從智能感知到智能決策和動態調整實現供應鏈全流程的智能化。
3.4" " 生態化:全產業鏈要素資源整合
以數字供應鏈平臺為核心,連接和貫通整個產業鏈,提升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流通效率,加快供應商、制造工廠的數字化改造進程,帶動產業銷售上下游數字化,實現數據、資金等要素的共享以及產能的優化配置,最終實現產業協同效率和運行質量的雙提升,大大增強產業生態數字化競爭力。
4" " 國有企業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預期成效
供應鏈數字化變革是實現數字供應鏈轉型的重要表現。國有企業依托資源聚集優勢,將自身的資源整合能力和管理能力向外開放和輸出,提供開放的平臺,實現盈利,引起了商業模式的變革;同時,數據的價值逐漸顯露出來,可以推動數據驅動的供應鏈管理模式的變革,并帶動服務模式的轉變,供應鏈中心不僅是采購部門,更是企業的戰略部門,甚至可作為價值創造中心,其職能定位從“輔助支持”轉變為“戰略職能”。
4.1" " 商業模式變革:成為資源和管理工具共享的開放平臺
國有企業自建的電商平臺擁有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和供應鏈管理能力,可以從支持企業的對內服務轉向對外服務,面向生產商、服務商等生態伙伴及客戶企業,提供以“電商平臺”+“共享資源”+“管理工具”為特色的開放平臺,對外輸出資源和服務,打造外部服務體系,提升企業競爭力和產業鏈地位。
4.2" " 管理模式變革:探索數據驅動的供應鏈管理模式
數據資產的價值轉化已得到國有企業的高度重視。國有企業開始基于自身平臺不斷挖掘相關數據,包括企業內部交易數據、外部服務數據,建立商品、供應商、歷史訂單、物流等的數據庫,并將其轉化為企業的數據資產。通過數據清洗、開發、建模等一系列數據處理和分析工作,可以為業務分析、決策和預測等管理工作提供科學依據,實現數據驅動的供應鏈管理模式,不斷優化供應鏈的運營管理、風險控制、戰略決策等。
4.3" " 服務模式變革:從被動響應模式走向全鏈調配模式
企業服務模式將發生巨大轉變,從原有的被動執行采購轉為主動預測、引導采購執行;從原有的人工處理轉變為智能化處理流程;從依賴“能人”的經驗決策轉變為基于數據和規則進行的科學決策;風險管理從之前的事后管理和事后策略應對轉變為事前智能化預警和量化評估等。采購、供應鏈職能不斷升級,從事務執行部門到運營部門再到戰略支撐部門,調配全企業資源,進行戰略尋源、培養關鍵合作伙伴,進行戰略規劃。
參考文獻:
[1] 黃泰巖,片飛.習近平關于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理論的邏輯體系[J].經濟學家,2022(5):5-13.
[2] 黃群慧.以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提升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20(6):38-42.
[3] 王靜.數字化供應鏈轉型升級模式及全鏈路優化機制研究[J].經濟學家,2022(9):59-68.
[4] 徐凱.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發展的五大創新路徑[J].中國商界,2023(11):56-57.
[5] 周岳,王騰飛,張有志,等.新時期供應鏈創新發展:綠色韌性數字“三元供應鏈”的內涵特征與策略建議[J].供應鏈管理,2023,4(4):56-69.
[6] 李曉華.“十四五”時期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問題與政策建議[J].人民論壇,2021(1):12-15.
[7] 胡俊,杜傳忠.人工智能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機制、路徑及對策[J].經濟縱橫,2020(3):9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