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社會整體經濟水平不斷提升背景下,科學技術持續研發與創新,促使檢驗鑒定技術得以良好運用,提高檢測數據結果的準確性與真實性。針對檢測機構的檢驗鑒定從業人員,其技術能力十分重要,直接關系到最終的檢驗和鑒定結果。所以,重視對檢驗鑒定從業人員技術能力的評價與管理,明確人員培訓、檢驗檢測工作授權以及能力確定等規定。在定期對檢驗鑒定從業人員技術能力加以考核和評價以后,提高對這一從業人員的管理力度,確保檢測鑒定機構的綜合檢驗能力。全文主要分析了檢驗鑒定從業人員的技術能力評價要點,同時闡述對檢驗鑒定從業人員技術能力的管理策略,希望為相關工作者帶來有價值參考。
此外,在開展檢驗鑒定活動中,相關從業人員要嚴格落實國家和行業辦法的標準規定與尊重,不斷滿足檢驗檢測機構的通用要求,重視對人員能力的提升與監督,優化能力管理效果理論,為檢驗鑒定機構的良好發展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
檢驗鑒定從業人員的技術能力評價要點分析
明確人員能力范圍 在檢驗鑒定通用要求上,對檢驗鑒定機構的操作有明確的標準,主要從抽樣、簽發檢驗鑒定證書或報告、檢驗鑒定與操作設備等方面著手,為其提出針對性和科學性的建議。針對從事這一行業的人員來講,要根據對應的教育、經驗、培訓以及技能,加以確認。所以,在結合檢驗鑒定崗位工作需求過程中,需要把抽樣人員、檢驗鑒定人員以及儀器設備的操作人員統一納入質量管理體系文件中,同時也要明確授權簽字人、內審員、質量監督員以及技術負責人的技術能力,對其加以綜合評價。在基礎理論和技能考核都合格以后,對檢驗鑒定從業人員的技術能力加以有效評價,符合企業各個崗位的用人需求,可以由單位主要負責人進行簽字,進而頒發對應的上崗合格證,同時為其授權對應的崗位活動。
確定能力頻次和時機 對于檢驗鑒定機構來講,針對不同崗位的從業人員,在能力評價過程中,其頻次與要求有所區別。針對新入職的人員或者轉崗人員來講,在正式授權之前,通常三個月或者半年展開一次。在新的檢驗鑒定項目開始之前,一些新的方式方法與儀器設備正式投入使用,需要對這些人員加以崗前培訓與考核,在都合格以后,方可對人員的能力加以評價和確認。如果由于從業人員的技術存在缺陷問題,導致檢驗鑒定發生事故或者出現驗證結果不準確的問題,正常來講是一個月之間不可以展開能力確認。然而,對于要求技術能力比較高的人員,可以每年展開一次的評價,主要就是為了保障檢驗機構人員的技術能力,充分滿足這一崗位的實際需求。
明確能力評價流程與內容 在每年開展人員能力評價活動過程中,包括很多專業的技術崗位以及各種類型的檢驗鑒定項目,主要由技術負責人進行審核與批準,同時一些副高級以上職稱小組也是由各個專家構成的。在每一次的考核之后,考核人員和被考核人員,都要在考核記錄表上進行簽字確認。另外,在考核專家對人員加以能力考核評價以后,完成對應的手續,之后填寫年度人員能力評價確認記錄表,同時交給對應的技術負責人進行審核,在審核通過以后,將能力評價確認有關資料統一保存下來,也可以納入被考核人員的個人檔案中。針對未通過能力考核評價的從業人員,需要上報給對應的部門,按照人員管理制度進行執行。
優化評價流程 在對檢驗鑒定從業人員的能力加以評價過程中,重點確認人員能力評價,一般從以下幾點上考慮:第一,要求從業人員資格和崗位要求保持高度一致,對這一符合性和人員綜合專業素養加以評價。在對人員的從業資格加以初審過程中,要重視對人員專業學歷、接受教育培訓、工作經歷以及年度考核情況的考察,明確人員的學歷、從業年限、職業資格證書以及專業等信息,以此判斷是否適合這一崗位的任職條件。第二,對人員加以理論知識和科研能力的考核,針對一些特殊的領域,了解人員是否有對應的資格證書以及有關資質認定部門的考核合格結果等,了解人員被監督的日常監督記錄和參加能力驗證的情況,對這些信息加以多元化渠道的收集和整理以后,分析出評價結果,以此完成對人員的資格初評。第三,對人員的專業技能操作能力加以評價。
在對人員的專業技能操作展開評價過程中,主要有以下幾點內容。
第一,對試驗操作步驟演示流程進行觀察。結合國家規定的年度項目操作能力考核評價表,對樣品的制備、檢測、處理、記錄以及審核等環節加以細致性地觀察,同時了解人員在質量控制與儀器維護保養上的情況,以此判斷這一項目考核結果的準確性。
第二,盲樣考核。對于檢驗鑒定機構的業務能力和實驗人員自身素質以及對標準、方法理解程度有很大的關系。因此,在盲樣測試下,屬于檢驗鑒定從業人員技術能力評價的有效手段之一。在確保考核結果的公平情況下,提高對盲樣信息的管理力度,嚴格根據說明書以及規定進行操作,特別是在樣品儲存和分發過程中,避免實驗人員和盲樣信息知情人員加以直接性的接觸。另外,重視對來樣的統一管理,設置對應的編號,促使整個實驗過程更加科學和公正,進一步提高檢驗鑒定結果的準確性和真實性。在盲樣測試考核過程中,一般涉及儀器對比、樣品測量、人員比對以及留樣復測等內容。在考核項目確定過程中,要對被考核人員的崗位以及工作經歷加以全方位分析。針對不同層次的人員,其考核項目的難易程度要加以有所側重。在具體試驗期間,也要重視對被考核人員的操作規范性和標準性加以觀察,判斷是否存在不足之處,以此加大培訓與管理的力度。在此期間,要將觀察到的現象及時記錄下來,以此成為考核與評價的重要依據。
第三,檢查記錄。在對檢驗鑒定人員的技術能力進行考核和評價期間,要求結合每月的監督記錄以及內審年度報告,針對一些不符合工作報告的內容進行反復的分析與思考,同時也可以對一些重點人員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對各項記錄加以抽樣調查,像原始記錄、儀器保養和維護記錄以及各種材料填寫真實性等。一旦發現問題,要進行具體的調查與分析,找到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在有必要時,采用面對面的評價方式,要求被考核人進行整改。對于一些共性問題,可以作為集體培訓的重點內容,并且納入年度培訓計劃中。
第四,疑難問題的解答。對于檢驗鑒定從業人員業務能力的評價與考核,疑難問答屬于解決實際問題的有效策略。對于日常考核能力強和業務水平高的人員,可以采用筆試或者口試的能力考核與評價方式,像在平常的檢驗鑒定工作中遇到的異常現象,特別是在樣品處理、質量控制以及標準方法使用等方面,了解檢驗鑒定從業人員的應對與處理方式,真正幫助這些從業人員解決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為這一行業的發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撐。
第五,對于能力評價不合格人員的處理,相關考核專家小組可以建議技術負責人停止這些人員的手頭任務,對其開展專業化、系統性和針對性的培訓,同時培訓的時間控制在3個月左右。在對考核不合格人員加以針對性培訓過程中,制定對應的培訓計劃,判斷人員在檢驗鑒定環節中各項規程制度落實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以此明確在具體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從而對標準化規程加以細化與處理。此時,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對考核不合格人員加以再次評價過程中,在確認合格以后,方可上崗作業。一旦考核仍然不合格,此時有關負責人可以安排這一人員調崗。
檢驗鑒定從業人員的技術能力管理策略
在人員監督上 在對檢驗鑒定從業人員的技術能力加以管理期間,重視對人員的監督,以此達到管理的目的。針對一些在培人員、轉崗人員以及新入職的人員,都還沒有獨立上崗作業,因此這些人員需要專業監督人員的指導,在監督結論合格以后,以此判斷是否有能力勝任該項工作,促使檢驗鑒定機構對人員進行授權。也就是說,監督評價結論的準確性,和檢驗鑒定結果活動結果有很大的關系。在對監督人員進行選擇過程中,要確保監督人員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與業務能力,同時具有公平公正的責任心。在實際工作中,一般會有監督領域的技術帶頭人或者具有豐富經驗的檢驗鑒定人員進行負責,可以對檢驗鑒定從業人員給予及時的指導和糾正,逐步適應這一工作環境,具備崗位任職的能力。對于監督內容,屬于全過程的監督活動,像環境條件的控制、不確定度評定、樣品制備以及結論報告出具等,都屬于監督的范圍。同時,在監督期間,重點關注一些對檢驗鑒定結果影響比較大的環節,提高監督與管理的力度。在擴大監督覆蓋范圍過程中,基于最終的監督結果和人員資格授權有直接的聯系,因此監督范圍要逐步擴大,落實到預授權能力上,結合主要類別、關鍵設備與參數的覆蓋情況,不可以一次考核一個項目,避免為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帶來負面作用。
在人員監控上 對于檢驗鑒定人員的技術能力管理,人員監控非常重要,確保工作能力的可持續。結合技術的復雜性、人員素質以及專業教育情況,明確管理體系與質量標準,做好檢驗前中后整個過程風險的控制工作,構建健全的監控方案。在對人員加以整體性和有效性的監控以后,可以充分了解檢驗鑒定人員在能力持續上的真實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做好預防和規避工作,降低檢驗鑒定結果失敗的可能性。所以,不管是在人員監督上,還是在人員能力監控上,都要做到認真和公正,秉持實事求是的工作原則,提高結果的客觀性和公正性,并且做好對應的記錄工作,便于后續的查找和分析。
綜上所述,檢驗鑒定從業人員的技術能力評價和管理工作,是貫穿在從業人員整個工作過程中,需要引起高度重視與關注。在采用多元化技術能力評價與考核模式以后,確保從業人員的業務能力。通過全面化的監督和管理,提高從業人員的執行能力,滿足檢驗鑒定機構的崗位要求。
(作者單位:煙臺檢驗認證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