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是心向理想的奮起,是不用揚鞭的自奮蹄,是追風趕月的不停留,是積極進取的青春姿態(tài)。
不爭,是淡看功名利祿,閑看云起云落,是“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樂觀豁達,是“林深時見鹿”的寧靜淡然,是“曉看天色暮看云”的隨緣自適。
然而,爭不一定代表急功近利,不爭也不意味著懈怠與懶惰。爭與不爭相互聯(lián)系而相互依存。有時,爭往往能促進我們進步成長;而有時,不爭又能使我們遠離災禍,同時達到更高境界。
那么,爭與不爭究竟有何聯(lián)系?
只有先有所爭,才能達到無所爭的境界。天下之爭,無非兩種。一是為功名利祿,二是為天下蒼生;一是為己,二是為人。只有當我們懷著張載所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社會責任與擔當之心,敢想,敢說,敢做,敢當,敢于爭先,才能達到對自己個人得失與世俗功名利祿的無所爭的心境。翻開歷史的煙云,魯迅、李大釗、陳獨秀舉科學文化之大旗,爭家國之完全、民族之顏面;高鐵“5G”,神舟上天,蛟龍下海,一批批有志青年持續(xù)奮進,爭顯青春之光華,爭為中華之盛世。
如果只是懷著利己之心,胸懷狹小而裝不進外物,那么,又怎能達到真正的無所爭呢?
不爭,是歲月賦予的智慧。真正的無所爭,應當是不爭高下,不爭虛名,不爭虛利,隨緣任運,自在自為。蘇軾一生坎坷,多次遭貶,苦難伴隨了他的一生,不甘也是他的常客。然而,蘇軾被貶到哪里,就在哪里安心做官,造福當?shù)匕傩铡YH到黃州,他發(fā)明了東坡肉;貶到杭州,又建了蘇堤。他隨緣自適,即便多次被貶,仍樂觀豁達。其實,這正是因為他心系天下蒼生,不計一人之得失,不因貶官而煩悶。與此同時,他又深知以一人之力無法估計天下之百姓。于是,他便安心造福自己所能顧及到的人民。也許他有過因個人之力太過渺小的無奈,而他從這無奈中又生發(fā)出了無所爭的心境。不求顧及天下,只求盡己所能,盡力而為。
《道德經(jīng)》:“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時光總是靜靜地流淌,無悲無喜,無怒無怨,如水一般不爭不急不躁。但不爭并不意味著毫無目標的活著,更不意味著沒有意義的活著,不爭的背后潛藏的是我們對心靈的追求與對內(nèi)心的遵從與找尋,凝結(jié)的是為天地蒼生,為社會家國而爭的信念。爭應當是一種積極進取的姿態(tài),而不爭則是進取行動背后的心態(tài),不爭為敢爭、會爭、能爭打造一片心無雜念的港灣。
青年、國家、時代是一座鐵三角,彼此助推浪濤。面對生活中的競爭,我們也當適度“躺平”,學習“佛系”的智慧,在不爭的淡然中頤養(yǎng)性情,成就小我。而今面臨百年之大變局,我們青年當為國家而爭,爭為新時代新青年,逐時代之浪花,成破浪揚帆之勢。
君子有爭乎?有所爭有所不爭,不爭虛名,淡然心性,為家國而爭,奮進有時。
作者簡介:
于志揚,男,作者單位:北京市順義牛欄山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