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閩西一個偏僻的小山村,那里山清水秀,民風淳樸,小地名叫背頭坪。聽老一輩說過,舊時龍潭鎮有“三絕”:背頭坪舞龍、嶺下打(舞)獅、石燕采茶燈。背頭坪舞龍為“三絕”之最。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是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象征著吉祥、喜慶、團結、進取、騰飛。舞龍(燈),也叫弄龍(燈),象征吉祥如意、福星高照,寓意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龍燈,由龍頭、龍身、龍尾三部分組成,用竹、木扎成龍狀,一般罩以布畫鱗甲,龍身長短不一、節數不等,每節配以燭火或明燈一盞。根據人數多少,組成人員有的分為兩班循環,活動時以木棒將其挑在空中舞動,以鼓樂伴舞,龍頭前有一人手舞龍珠(繡球)戲耍舞弄,故又稱弄龍。舞者皆穿紅衣或黃衣,有的舞龍隊還系上紅頭巾或黃頭巾,一般是村中身強力壯、身手矯健者方能入選,尤是舉龍頭和擺龍尾的更得是他們中的佼佼者。以前是單龍活動,后來發展到“雙龍”,有青、黃龍之分,又稱“雙龍戲珠”。為了使活動不那么單調,往往配之以采茶燈表演,舞龍之前或之后則靈活安排。
記得小時候每年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是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因為訓練了好久的“龍”就要隆重登場了。舞龍隊訓練得差不多時,往往會到外地幾處宗親那邊先“鬧”幾天,后來有時也上街表演,不過元宵那晚就鐵定要回本村大鬧一場的。到了那天,家家張燈結彩,戶戶敬神拜天,準備喜迎祥龍登門,企盼今年有個好收成。
夜幕降臨,遠處時不時會響起一陣鞭炮聲,偶爾還有幾聲銃響,那是舞龍隊開始到各家各戶參拜了,也叫“走龍”。“龍”來你家時一般會做幾個簡單的參神動作,此時主人一般都要鳴炮迎接,還忙不迭地遞煙敬茶,也有送上一個大紅包表示謝意的。尤是新建房的主家,那是少不了紅包的,“龍”來了,可以驅災避邪,給家里帶來平安吉祥好運氣。
各家各戶“游走”完后,兩條龍就要集中到祠堂所在地“老屋角”表演一番,那是最出彩的,耍龍的也會發揮得淋漓盡致。
這時,老屋角的曬谷坪早已燈火通明,人頭攢動。不知過了多久,只聽西南角傳來三聲銃響,隨后鞭炮齊鳴。“來了!來了!”隨著人們的歡呼,只見夜空中煙花綻放,兩條巨龍猶如水中騰空而出,沿水塘邊直沖祠堂,在祠堂門口隨著龍珠舞動,做出各種優美的拜神動作。禮畢,兩條龍又沿塘邊從不同方向直奔祠堂對面的曬谷坪,準備來一場歡樂的盛宴。人們也自覺禮讓出一條路,待龍進場后又自然合攏起來。
纏繞著的兩條龍隨著鼓聲節奏,時而轉轉圈,打打滾,時而在天空舒展盤旋,似乎在空中騰云駕霧,時而在陸地上盤旋著自己的身體,纏繞住那美麗的龍珠……
舞龍有好些環節,最高潮的地方要數“搶龍珠”了,沙沙作響的龍珠飛到上方,龍見狀猛撲了上去,龍珠又迅速地落在地上,龍也飛快俯下身去;龍珠又玩“躲貓貓”,滾到龍的身后,龍轉身緊追不舍,每次眼看就要搶到,可都被龍珠躲開,但龍總不肯放棄,依然奮勇向前。雙龍共舞,真可謂精彩紛呈,高潮迭起,看得觀眾眼花繚亂,陣陣驚呼。
隨著鼓聲節奏放緩,兩條巨龍也慢慢轉圈圍攏起來,最后隨擊鼓者清脆有力地“咚”,伴奏戛然而止,龍也恰到好處地蜿蜒盤旋起來,猶如得勝后回龍洞休息似的。
此時,人們仍沉浸在舞龍給大家帶來的歡樂之中,過了好一會兒才三三兩兩地散去,但老家人鬧元宵的重頭戲——舞龍,給大家帶來的是一輩子的記憶。
其實,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舞龍的習俗,招式、動作,甚至環節都大同小異,但是我的老家——背頭坪舞龍給我留下最為深刻的印象。他們舞出了我們客家人團結奮斗、永不服輸的精神風貌!
(作者單位:福建省永定區龍潭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