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地方戲是傳播宿遷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種類繁多,內容大多是疾惡好善、褒善貶惡的題材,體現了百姓對美好理想生活的向往。深入研究宿遷地方戲的文本,從宿遷本土的地域生活題材、地方戲中的德育元素與美育元素的意蘊進行研究。
“邂逅一城春色,夢回西楚王朝”,這便是被乾隆皇帝盛贊為“第一江山春好處”的宿遷。江淮方言區和北方方言區是宿遷包含的兩種方言語系,其中沭陽、泗陽、泗洪屬江淮方言區,宿豫區、宿城區屬狹義的北方方言區。因方言聲腔的差異,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地方戲曲,沭陽、泗陽為淮海戲流行區,泗洪是泗州戲的流行區,宿豫、宿城地區流傳著淮紅戲、琴書、大鼓和其他曲藝品種。這些劇種都以濃厚的地方色彩吸引著眾多觀眾,在當地流傳廣泛,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之一。
宿遷本土的地域生活題材
宿遷地方戲曲大多取材于當地本土生活,展現并傳承特色鮮明的宿遷地域文化。
體現宿遷地域生活。宿遷地方戲中體現出多樣化的本土生活題材,如宿遷淮海戲,大都以民間生活小戲為主,是典型的大眾化藝術表演形式。唱詞平實易懂,幽默風趣,表演極具濃郁的地方氣息和民間色彩。例如《王婆罵雞》中“賣豆腐有偷吃我的雞,一出門兒把豆腐都戳到灰窩里,我叫你你吹不離,打不離,做不得生意也擺不離”,體現了濃厚的鄉土氣息。
隨著時代的進步,宿遷地區也演出了以反映農村現實生活為主要內容的現代戲,結合民眾生產、生活等方面內容,地方特色明顯。尤其是一些生活小戲,如《催租》,主要講述了借糧回來的雙姐在路上遇見了催租的張福來,張福來對雙姐見色起意,雙姐故意將錢扔入水中,慫恿張福來去撈,進而騙得毛驢和一吊錢,使張福來“偷雞不成蝕把米”,以幽默的語言表現了百姓被催租的苦難和雙姐的智慧。
傳承宿遷地域文化。取材自宿遷地域生活的地方戲可以展現并傳承濃郁的宿遷本土文化,如泗州戲,極具地方特色,唱腔婉轉華麗,優美動聽。其中《走娘家》一戲反映了宿遷地方本土習俗文化,新媳婦回娘家時穿新衣,帶成雙成對的禮物,表現自己生活的幸福美滿,讓父母親人安心。表演生活化、情趣化的風格,拓寬了戲曲藝術原生態的表現形式、緊貼生活。
又如柳琴戲《清清駱馬湖》,這部戲講述了駱、馬兩家的愛恨情仇,情節曲折,催人淚下,不僅宣揚了“以和為貴”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還順應時代發展,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融入其中,引導宿遷地方人民保護駱馬湖的水質,呼吁大家保護生態環境。此外,這部戲曲對宿遷的婚嫁習俗和祭祀文化做了詳細呈現,讓觀眾對宿遷本土的文化特色有了更深程度的理解。
中學生正處于興趣多樣的年齡,善于接受新鮮事物,這時候接觸戲曲,會給他們帶來一種不同于文化課的敏銳情感,更了解家鄉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故事和人文情懷,從而深入了解地方文化,增強他們的家鄉自豪感,帶來文化上的自信。
地方戲中的德育元素
宿遷地方戲曲中的德育元素是傳播地方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其中所體現的互愛的親情、互賞的愛情、互助的信仰和赤誠的愛國情懷等,都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互助互愛的親情。宿遷地方戲的德育元素作為超越物質的精神形態,注重培養中學生內在的文化道德修養,并給予中學生以精神啟迪。如淮海戲《秋月》,講述的是一對相依為命的母子,母親通過演唱淮海小戲賺錢給兒子治療眼疾的故事。但母親因錢財被盜而失手殺人,在刑場上,她為換得兒子的眼睛復明,放棄減刑的機會,成就“行刑絕唱”。
親情戲既有正向的愛子戲,也有反向的示警戲。蘇北琴書《小木盆》中,東莊劉老二年幼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但娶了媳婦后就苛待老母親,做個木盆給她當碗用。劉老二之子小華飯后拿木板就要做木盆,揚言要給以后老了的父母用,使得劉老二夫婦羞愧不已,逐漸改過自新。由此可見,宿遷地方戲曲體現了親情的可貴,讓中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孝悌等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性。
互相扶持的愛情。在宿遷地方戲中,愛情元素也必不可少。淮海戲《梨花情》的主人公梨花與秀才孟相公相約三月花開,花轎相迎,但孟相公父母貪財,迫其入贅富貴人家,他寧死不從。而梨花的兄長也將她許與一位商人,梨花半路上逃跑,與孟相公相遇,一起過著清貧的生活。但為了生存,孟相公卻與官家小姐重歸于好,梨花在沉重打擊下得到了商販錢良友的救助,二人互相欣賞,心生愛慕,但一場大火燒光了他們的積蓄,此時的孟相公妄想與梨花破鏡重圓。面對愛情與富貴,梨花堅定地選擇了平凡而幸福的愛情。真正的愛情,落實在現實生活中,只是一些瑣屑之事的關懷與扶持,雖然平淡,但彌足珍貴。
始終如一的信仰。在2020年10月5日,南京市文化館大劇院上演的紫金文化藝術節新創舞臺劇目泗州戲《信仰》,講述了一位泗洪老人七十年尋黨的故事。泗州戲曲團團長劉洋泉深受感動,他腦海中浮現一個念頭——用宿遷泗州戲講好泗洪故事,在舞臺上演繹老人的真實事跡。
于是,他尋求泗洪縣青年編劇夏廣巧的幫助,并聯系老人的侄子了解他生前的經歷。歷時近兩年,終于創作了泗州戲《信仰》:主要講述在一場戰役里,指導員下令把黨員材料全部燒毀,使得生還者張道干的黨員身份喪失,為了歸隊,張道干開始了長達七十余年的尋黨之路。最終,在黨組織的幫助下,他順利回到了組織。七十多年的光陰,使我們看見了這位“老黨員”忠誠的信念和信仰的光輝。戲曲緊扣時代脈搏,順應時代發展,表現了共產黨員始終如一的信仰。
赤誠的愛國情。除了宣揚中華傳統美德,宿遷地方戲曲還蘊含了抗戰愛國的時代主題。柳琴戲《古城拉魂》,就是以抗戰為歷史背景,描述了1939年,當時困囿于宿遷地區的柳琴戲傳人被日軍命令演唱《楊四郎招親》,以此勸服古城百姓歸順投降,但其當家花旦不僅不從,還演唱《戚繼光抗倭》,激發了古城百姓不畏強敵,奮起抗戰的決心。最后,柳琴戲班主為了保護拉魂腔的傳承,拉響了手雷與敵人同歸于盡,表現了宿遷地方百姓“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大無畏愛國情懷。
淮海戲《孤島夫妻哨》取材于“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的獲得者——王繼才的真實守島事跡。劇作選取王繼才自上了開山島后,盡管條件非常艱苦卻未想離開,而他的妻子也決定與他一起堅守開山島的事跡,二人共克時艱,守住祖國防線。在被問到為什么會選擇這樣的生活時,王繼才回答說,守島就是守國,小小戲曲中蘊含著宏大的愛國情懷和奉獻精神。
一代又一代的新青年都將成為未來我國的人才支柱,在當今社會,我們更要加強地方戲曲的傳承與發揚,尤其是對中學生的德育熏陶,使他們逐步感受并繼承地方特色性戲曲的民族精神,培養對民族的自豪感。
地方戲中的美育元素
宿遷地方戲作為優秀的地方文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中學生的文化審美價值,讓中學生在地方戲的具體曲目中發現美,感受美,從而創造美。
情感之美:宿遷地方戲曲之美,美在情感流露。戲曲舞臺上家國情懷、堅貞不渝、悲歡離合等情感永遠是故事表達的主線,是中國人幾千年審美觀的集中反映。法國著名文學家雨果說過:“劇院就是宣教臺,劇院就是講壇——戲曲家不應只完成藝術的任務,還應完成道德的任務。”地方戲之“美”可以作用于人的生理器官,從而完成戲曲藝術任務。同時,地方戲之“美”可以通過生理的反應,促使中學生產生良好的心理感受,以達到心情舒暢、愉悅快樂的狀態。
我們提到的親情、愛情、信仰與愛國情,都是情感真摯的表現。2021年3月15日在央視少兒頻道播出的蘇北琴書《偷杏》,講述了一個富有童趣的小故事:一個小姑娘在摘扁豆的路上看到了滿樹黃杏,于是脫了鞋想去偷杏,結果鞋子被花斑鳩叼走了,體現出孩子天真童稚的情感之美,帶給觀眾一種審美愉悅體驗。
合和之美:“合和”,是實現“和諧”的途徑,也是戲曲文化中孜孜以求的理想狀態。2013年新排現代大型淮海戲《鄉村好人》,講述了淮北平原趙家莊草莓豐收,在村書記王長喜的帶領下,眾人紛紛提出自己的想法,取長補短,最終種植草莓喜獲豐收的故事。《三國志》中所說:“和羹之美,在于合異;上下之益,在能相濟。”真正的合和并不是千篇一律的統一,而是讓每一個人都表達自己的意見,最終在相互學習、理解與溝通中達成共識。
中學生在對戲曲的審美實踐中,人格不斷完善,不斷創造出更多的藝術美和社會美,從而更好地豐富生活美的內涵。
戲曲形狀之美:宿遷地方戲曲的形狀之美主要包括服飾美、語言美和表演美。地方戲的服飾都是根據戲曲的主題設定的,不同主題下戲曲演員都會穿著不同的服裝,如在淮海戲《梨花情》中,演員們穿著古代的傳統戲曲服飾進行表演,圖案精致富麗,色彩突出,服裝夸張但不脫離實際;而在現代戲曲《趕鴨》和《鄉村好人》中,演員則穿著現代的日常服裝,貼近觀眾的日常生活,給人以親切感和熟悉感。
地方戲曲語言和生活語言是有距離的,但其方言的一些特點在唱腔與道白中則有規律的體現。部分宿遷地方戲曲用宿遷地方方言進行演唱,從而體現本土方言特色。例如柳琴戲《三喜臨門》中,寡婦胡慶英的語言頗具地方特色:“我這寡婦半邊的,拉把一個兒子還不在身邊”中“半邊的”即是方言中“喪夫的女人”的意思,而“拉把”則是指“拉扯養育”的意思;“你這人嘎咕脾氣,讓人遠不得近不得的”中“嘎咕脾氣”是指人的脾氣暴躁,性子很烈。
宿遷地方戲曲的演出形式,以唱為主念為輔的表演形式,將曲詞、音樂與表演三者融為一體,充分調動多種藝術手段的感染力,實現和諧統一,形成了宿遷特色鮮明的表演藝術。
宿遷當地的中學生從小在一方文化中成長,受到宿遷文化的浸潤和熏陶,有利于拉近與地方戲的距離,促進對戲曲文化的理解,從而增強他們對家鄉文化,乃至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保留精神家園的文化之“根”。
王國維曾言:“戲曲者,謂以歌舞演故事也。”這是對戲曲文化的一種深刻解讀。在不斷的欣賞中,地方戲的藝術融入中學生的血肉,從而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并在無形中將宿遷地方戲進行傳頌。
近些年,淮海戲傳承人也為戲曲的推廣和發展做出了不懈努力,2012年淮海小戲《趕鴨》,反映民生,榮獲江蘇省五星工程獎。鄉而不俗,土而不粗,貼近現實生活,從而順利入圍江蘇省舞臺藝術精品工程。
宿遷其他戲曲也在時代的浪潮中“掙扎”,很少有人能夠在當下浮躁的社會沉靜自我,欣賞戲曲,而“戲曲進校園”就為中學生提供了這樣一種途徑。這些戲曲過去或許只能活在書本、圖畫上,當它們真正走向了校園舞臺,來到中學生面前,通過中學生的觀賞和學習,使他們的眼界得到開拓,發展了別樣的文化情懷。
作者簡介:
王寒,2001年出生,女,江蘇徐州人,本科,研究方向為教育學。本文為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項目名稱:汲地方戲之靈,塑中學生之魂——宿遷地方戲融入中學德育美育的實踐探究;項目編號:202214160025Y。作者單位:宿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