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山而川,自然的智慧就在于“守”與“變”。山成其大,在于堅守黃土,分毫不讓;水成其大,在于隨勢而變,遇瀑則合,遇山則分。人類社會同樣如此,守,堅守是原則,更是底蘊;變,改變的是不足,更是創新。
面對時代敲響的鐘聲,我們更應當在喧囂中,守住初心,守住傳承;在變通中,發揚傳統,走向創新。
“守”是基礎,是“變”的前提。守與變好似一場投資,又像一場博弈,應當堅守住自己的成本和底線,換言之,在新時代,我們應該守住底線,守護初心,堅守信念,堅守傳承。
林清玄曾說:“站在傳統上,內心才會深刻。”堅守自己的初心和傳統,是我們永遠的航向。試看守島英雄王繼才,苦守孤島三十二載,用生命詮釋了軍人的偉大;北航教授桂海潮堅守自己的航天夢,從小鎮走向太空,成為我國第一位登陸太空的科學家;舍一生給敦煌的樊錦詩,青春和人生都堅守在了敦煌,她將中華的文脈傳承下來,將守護敦煌進行到底,無愧“敦煌的女兒”的稱號。所以,只有守住底線,守護初心,堅守信念,堅守傳承,才能讓我們在前進之路上從容面對各種風險與挑戰而不會偏離。
于“守”中傳承,于“變”中發揚。“守”并不是讓我們故步自封、墨守成規。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萬事萬物可被科技賦能,在變通中綻放新的春天。
記得五一假日期間,南昌滕王閣景區上線《滕王閣序》VR自助背誦評分平臺,元宇宙數字虛擬人化身唐代詩人王勃,擔任“考官”為游客評分。這種新的游玩方式給傳統歷史文化注入了更多現代科技元素,游客在參觀過程中不僅可以了解滕王閣的歷史和文化背景,還能享受到現代科技帶來的樂趣。《周易》所謂“窮則通,通則變”,就是啟發我們在守中求變,尋求創新,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以新穎獨創的思維方法解決問題,突破常規思維的界限,提出與眾不同的解決方案,從而產生新穎的、獨到的、有社會意義的思維成果。
守中求變,變中有守,“守”與“變”本身就是取長補短的過程。只守不變,無異于畫地為牢;只變不守,又如無根之萍。唯有在守中求變,在變中堅守,才能風清月朗,走向更好的明天。當代青年要秉承守中求變、變中有守的思路,一方面堅守初心,一方面要善于變通,在時代的快車道,駛向無窮遠方。
所以,當我們“變”的時候,并不意味著放棄了“守”,我們只是換了種方式,為“守”默默地積蓄力量。擁有“守”和“變”,我們不僅能做個人心靈下的快樂生命,更能承擔起新時期民族振興的偉大使命。讓我們從大地出發,讓執著與夢想飛揚在天際。
作者簡介:
孔德豪,男,作者單位:北京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