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明威被認為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文學批評領域有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術語與海明威及其作品有關,如“迷惘的一代”“硬漢”“冰山原則”和“零度結尾”等。
1925年《在我們的時代里》短篇小說集在美國出版,這是海明威在美國文壇的首次亮相。這本包含15個短篇小說和16個章間散文的集子一經出版就備受好評,如福特·馬多克斯·福特、約翰·帕索斯和菲茨杰拉德對其展現的用簡單語言傳遞復雜情感的能力給予盛贊。也正是這種語言風格為他贏得了以埃茲拉·龐德和格特伍德·斯坦因為代表的文壇的一席之地。
海明威在《在我們的時代里》展現的對主題(戰爭、戶外運動和夫妻關系等)的把控、人物塑造的能力和獨特的寫作風格在吸引了大批讀者的同時,也奠定了他四十余年寫作生涯的基調。艾德蒙·威爾遜在為《在我們的時代里》寫的前言中就指出:“全部的海明威都已經在這里。”
主題
在海明威幾乎所有的作品中,戰爭、戶外運動(如斗牛、滑雪、賽馬、拳擊和釣魚等)和對夫妻關系的探討是貫穿始終的主題,而這些主題在《在我們的時代里》早已一一展現。
《在我們的時代里》有大量篇幅是對戰爭的直接描寫(戰爭場景)和間接描寫(戰爭帶來的創傷)。在十六篇章間散文中有七篇是對戰爭的直接描寫。第一篇寫的是行軍途中的一排士兵,上至中尉下至下士都酩酊大醉,只有一個副官在擔心廚房的篝火會暴露他們的行蹤給五十英里外的敵軍。醉酒的士兵用麻痹來抵抗自己對戰爭的恐懼,清醒的士兵則由于恐懼而變得神經質。第二篇是希臘騎兵部隊和平民雨中撤退的混亂場景:水牛和馬匹拉著堆滿生活雜物的車綿延三十多英里,女人抱著孩子在車上哭泣,老人們全身濕透地趕著車,黃色的河水幾乎沒過橋身,騎兵與駱駝在隊伍中穿行,“看著令人惡心,讓人恐懼”。第三篇是一次伏擊戰,埋伏的“我們”先后射殺四名德國兵,寥寥數語,冷靜而克制。第四篇是一次防御戰,地勢和防御工事很好,但“我們”仍敗了,只好撤退。第五篇寫的是士兵在醫院墻邊處決六名內閣部長,一名部長因患傷寒不能站立,其他五名部長靜靜站在墻邊等待被處決。第六篇是尼克戰場上脊柱受傷,目睹戰友或受傷或死亡,但部隊繼續向前推進。尼克盼著被擔架抬出戰場,身負重傷但仍暗自竊喜能逃離戰場。第七篇是炮擊戰役中,一名士兵被嚇壞,不停地祈求上帝保佑,許諾只要不死,一切都按上帝要求去做。可是戰役一結束,士兵就接著醉生夢死,早把許諾拋諸腦后。在戰爭中,上帝只是“臨時的佛腳”。
海明威此刻筆下的戰爭充斥著死亡、暴力與殺戮。他把血淋淋的戰場毫不掩飾地展現給讀者,這里沒有正義與邪惡,沒有國籍種族,沒有勇氣與榮譽,只有恐懼、厭惡和麻木。這樣的戰爭讀者在海明威后來的作品中經常會讀到,如《永別了,武器》和《喪鐘為誰而鳴》等。
《在我們的時代里》十五個短篇小說中,有五篇是對戰爭的間接描寫。《在士麥那的碼頭上》讀者看到的是戰爭間隙中碼頭上混亂、嘈雜和血腥的場景:不停哭喊的人群、抱著死去孩子的女人、被敲斷前腿扔棄在淺水中掙扎的騾子。《一個很短的故事》是戰場受傷歸來的士兵在醫院與一名護士短暫的愛情(《永別了,武器》中亨利和凱瑟琳愛情故事的雛形)。戰爭中的愛情很難長久,或因為被迫分離,或因為想要及時行樂。《回家的士兵》《革命者》《在淡季》是描寫戰場幸存的士兵試圖回歸家庭、回歸正常生活時所面臨的困境。他們或因感到格格不入和孤獨而疏離于親人、人群;或患上精神疾病,永遠隔絕在自己臆想的世界;或用酒精麻醉自己,在混沌中獲取稍縱即逝的快樂。這些士兵曾經在戰場上付出青春和熱血,但“榮譽”與他們無關,在他們身上看不到“勇氣”“希望”,只有頹廢和絕望。
在這五個短篇中,海明威雖然沒有正面描寫戰爭,但讀者從戰場歸來的士兵身上可以看到戰爭給他們帶來的巨大創傷。有些身體上的創傷可以治愈,但精神上的創傷永遠不會愈合,他們死里逃生,但想要回歸的正常生活永遠不會接納他們,他們只會感到無所適從。這種無力感,讀者在閱讀《太陽照常升起》和《永別了,武器》時,從男主角杰克和亨利身上可以清晰感受到。
戶外運動——斗牛、滑雪、賽馬、拳擊和釣魚。海明威酷愛各種戶外運動,青年時癡迷拳擊、去西班牙觀賞斗牛表演、去賽馬場賭馬,還曾經釣到過7米多長的馬林魚。《在我們的時代里》中,斗牛是出現頻率僅次于戰爭的主題。第九到第十四篇章間散文都是在描寫斗牛。與戰場一樣,斗牛場也是充斥著暴力、殺戮與死亡。最終的結局或是牛死(第八篇),或是斗牛士死(第九、十二、十三、十四篇),或是斗牛士的馬死(第十篇)。斗牛場鮮血淋淋:牛角刺穿斗牛士的手臂、腹部;斗牛士的馬被牛角劃開腹部,紫色的內臟在兩腿之間搖晃,血流滿地;牛被刺穿心臟,耳朵、尾巴被割掉。這樣的斗牛場景在海明威后來的作品,如《太陽照常升起》《死在午后》和《喪鐘為誰而鳴》中都有出現。
《拳擊手》側面描寫拳擊運動,《越野滑雪》講述的是尼克與朋友一次滑雪旅行,《老爸》中主人公爸爸是賽馬騎手,《大二心河》是尼克通過釣魚旅行找回自我的過程。熱愛戶外運動的海明威把這種熱愛延續到了他的作品中。
夫妻關系是海明威作品中另一個反復出現的主題,有些評論家認為這一主題直接來源于海明威自己的生活,比如他與四段婚姻中妻子的糾結。
夫妻(情人)間情感的疏離與矛盾在《太陽照常升起》中的杰克與布萊特之間、《弗朗西斯·麥康伯短暫的幸福生活》中麥康伯夫婦之間得以展現。早在《在我們的時代里》的四個短篇中這一主題就有出現。《了卻一段情》講述了尼克和女友瑪喬麗分手的故事。兩人劃船去釣魚、宿營。途中,瑪喬麗主動與尼克聊天,尼克只是被動地簡略回答或沉默不語。瑪喬麗幾經努力,嘗試與尼克溝通,尼克拒絕,還說:“愛情沒什么意思。”最后瑪喬麗獨自離開。《醫生夫婦》中,尼克的父親與前來為他伐木的迪克發生爭吵,迪克的藐視和挑戰令尼克父親大怒。尼克父親認為是迪克不想付醫療欠費而故意挑起事端,尼克母親則認為是丈夫先發了脾氣惹怒了迪克,兩人話不投機,尼克父親憤而離去。簡短的對話中沒有激烈沖突,但劍拔弩張,句句流露出“不信任”和情感的疏離。《雨中的貓》講的是住在賓館中的一對美國夫妻,妻子看見樓下一只貓淋在雨中,心生憐憫,想要收養。丈夫毫不在意,只顧讀報。賓館管家的紳士舉動(送傘、找貓)更讓妻子感到沒有得到丈夫的關注、尊重與呵護。《艾略特夫婦》更是把夫妻關系的疏離寫到極致。開篇寫兩夫婦努力想生個孩子,不成功。接下來介紹這對夫婦的具體情況:兩人年齡差距巨大(丈夫25歲,妻子40歲);教育背景不同(丈夫哈佛法學院就讀,妻子茶葉店主);喜好各異(丈夫喜歡寫詩,妻子喜歡與女友在一起),最后只能各尋其樂。這些短篇中的女性都努力想從丈夫那里獲得愛、尊重與呵護,但都以失敗而告終。正如比克福德·西爾維斯特所說,愛情/婚姻是不能提供給女性她們渴望的安全感(受尊重并被呵護),她們如果想從男性伴侶身上獲得精神上的支撐,注定會失望。
人物塑造——“硬漢”形象
海明威在其作品中反復塑造的“硬漢”形象是幾代年輕人的偶像。常耀信曾經這樣評論:“海明威一生的作品里只有一個主題——‘壓力下的風度’。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都有一位主人公來詮釋這種‘風度’。作品的主人公與一種不可知的、無法抗衡的力量搏斗。他們總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知其必敗而為之,展現出一種絕望的勇氣。”
《印第安營地》中,尼克作為醫生父親的助手,目睹了一場無麻醉的剖腹產手術。在整個血腥、伴以印第安女人尖叫的手術過程中,尼克表現得冷靜且鎮定,穩穩地端著一盆水。目睹自殺印第安丈夫的慘狀,尼克也沒有被嚇壞。故事的結尾:尼克坐在船尾,手在水中劃過,清晨的太陽從山頂升起,一條鱸魚躍出水面,激起了漣漪,一切都是平靜而美好的,這是此時尼克心境的體現。他在這次事件中沒有“被打敗”“他確定他永不會死”。《老人與海》中古巴老漁夫圣地亞哥的一句話概括了“硬漢”的本質:“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尼克身上的“硬漢”氣質已經初見端倪。
如果《了卻一段情》和《狂風肆虐三日》是青年尼克對愛情和友情的迷茫與思考,《拳擊手》《老爸》《越野滑雪》和《大二心河》則分別展現了海明威筆下“硬漢”最喜歡的運動:拳擊、賽馬、滑雪和釣魚。無論是童年還是青年時期的尼克,在他身上都有了海明威“硬漢”的氣質。
寫作風格
海明威于195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因為他精湛的敘事藝術,突出地表現在他的近作《老人與海》中,同時也由于他在當代風格中所產生的影響”。
海明威白描的寫作風格在《在我們的時代里》的每篇作品中都有所展現,他的語言簡單樸實、直截了當。寥寥數筆、短短幾句,血腥的斗牛場、混亂且充斥著死亡氣息的戰場就展現在讀者面前。讀海明威對“死亡”場景的描述,讀者會有一種無力感,不能改變事件的發生軌跡,更不能讓它停止,只能眼睜睜地目睹它像畫卷一樣展開。簡單的對話就使得情人間、夫妻間情感的疏離與矛盾暴露無遺。海明威的講述是冷靜的娓娓道來,只是把現實呈現給讀者,不涉及任何個人情感。
《大二心河》描述了戰場歸來的尼克借助釣魚療傷和找回生活樂趣的過程。海明威用簡短的動詞,精確描述尼克煮咖啡、做三明治、煎雞蛋、搭帳篷、捉魚餌等一系列動作。正是這樣的描寫,把尼克,也是把讀者從喧囂的戰場帶回到正常的生活。
海明威自己對這一寫作風格有過概括:“我總是按照冰山原則來寫作。冰山的八分之一在水面上,八分之七在水面下。寫作時你可以省略你所知道的一切。這樣做只會使你的冰山更穩固。水面下的那一部分冰山才是最重要的。”
海明威從不把故事的結尾明確地寫給讀者,而是讓讀者自己解讀,也叫做“開放式結尾”。如《太陽照常升起》里杰克和布萊特將如何生活?《永別了,武器》結尾亨利將去向何方?《喪鐘為誰而鳴》中喬丹會死嗎?瑪利亞將如何?《弗朗西斯·麥康伯短暫的幸福生活》中麥康伯夫人會怎樣?這種“零度結尾”在《在我們的時代里》十五個短篇中都有出現。長大成人的尼克會是什么樣子?爭吵不斷、感情疏離的夫婦會繼續他們的婚姻嗎?迷失自我戰場歸來的士兵會融入正常的生活嗎?這些疑問都有待讀者自己去解讀。
距《在我們的時代里》首次出版一百年已經過去,它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淹沒在歷史的塵灰下,相反它收錄的短篇仍在世界文壇中熠熠生輝。二十六歲的海明威以《在我們的時代里》成為美國文壇一顆蒸蒸日上的耀眼新星,他的創作主題已經鋪陳開來,塑造的人物雖顯稚嫩,在不久的將來都成長為了“硬漢”,寫作風格也是獨具一格,可以說與斯坦因和龐德共同發起了文風和文學語言的革命。在海明威之后創作的每一部作品中,讀者都可以找到《在我們的時代里》的影子。
(作者單位: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