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幾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基于物質生活得到有效滿足的情況下,更加注重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及陶冶情操。群眾文化藝術在此種形勢下應運而生,它的出現充分滿足了人們對生活品質的需求,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促進了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從新形勢下群眾文化藝術的發展困境出發,對群眾文化藝術發展創新路徑進行探討。
群眾文化的主體就是人民群眾,人民群眾也是保證群眾文化工作順利開展的基礎保障。群眾文化工作是一種社會性團體活動,主要以文化傳遞及娛樂為根本工作內容。現階段,我國的群眾文化正在不斷發展與進步,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與此同時,相應的問題也不斷凸顯出來。對群眾文化藝術的建設與發展,在滿足人民群眾所需精神生活的同時,推進了當地精神文明建設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為此,加強新形勢下群眾文化,以及發展的研究是現階段各群眾文化藝術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
群眾文化藝術特點
新形勢下開展的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必須以人民大眾為主,充分發揮其引導作用,利用多種多樣的活動方式,促進群眾文化生活的進步,更好地融入群眾實際生活,充分凸顯其常態化特點。以群眾文化藝術常態化發展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可以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實際的精神文化需求,利用傳統紅色文化藝術中的優秀部分完成對群眾精神世界的持續塑造,在藝術文化活動的不斷熏陶下,幫助群眾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同時,常態化群眾文化藝術活動有利于激發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熱情,進而推動文化藝術的快速發展。
不同區域人民群眾由于日常生活與勞動生產方面存在很大差異,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對此,在群眾文化藝術發展過程中,工作人員要根據當地區域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與生產實際,凸顯其地域性特點,如福建、廣東等地漁業較為發達,當地群眾文化活動就多與這些海洋、漁業活動有緊密聯系,每年當地人都需要舉辦祭拜海神的活動,以此保佑漁船每次出海都能風調雨順。與之相反的東北地區群眾文化藝術主要以東北二人轉、扭大秧歌等民間藝術活動和民俗活動為主,兩者之間在群眾文化藝術的傳播上存在很大的地域性差異。基于此,在推動群眾文化藝術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工作人員立足當地生產與生活實踐,在凸顯當地地域文化特色的基礎上,凸顯群眾文化藝術的地域性特點,進而滿足當地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
新形勢下群眾文化藝術發展遇到的發展困境
群眾文化藝術發展平臺偏少。目前綜合我國各地方開展的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形式來看,其表現形式非常繁多,且具有當地區域文化內涵,但每個區域之間也存在很大差異,雖然大多數文化藝術并不為人熟知,但極為生動多彩。受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平臺及場所的制約與限制,這些群眾文化藝術應有的價值與魅力難以充分發揮,長期下來就會被人們逐漸遺忘,如果具有針對性地建設一些相應的文化藝術活動場地或者設施,就可以為這些群眾文化藝術提供一個完美的展示平臺,使其自身所具有的價值與魅力更好地發揮出來,充分激發文化藝術的活力,讓更多群眾了解及參與到群眾文化藝術活動中來。
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缺乏創新性。新形勢下的群眾文化藝術形式向多樣化方向發展,并且不同區域群眾文化藝術之間的相互融合發展促使群眾文化藝術節目內容更豐富多彩,樣式更為新穎,但從群眾文化藝術的發展現狀來看,仍存在很多較明顯的模仿問題,導致群眾文化藝術發展缺乏創新。比如,在近期舉辦群眾文化藝術活動時,很多轄區內的群眾不能全部到達活動場地進行群眾文化藝術演出的觀看,這時主辦方借助多媒體設備對其文化藝術表演過程進行了視頻錄制,并通過網絡的形式上傳到設計平臺進行播放,后期當地居民就可以通過網絡平臺或者自媒體平臺自行觀看,但很多時候,由于主辦方對現代多媒體發展帶來的優勢與便利利用不足,群眾文化藝術在其發展與傳播上受到了很多阻礙,創新不足。
時代性不足。雖然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一致好評與追捧,但隨著近幾年一些年齡較大的民間文藝人才陸續退出群眾文化藝術舞臺,一些較年輕的群眾文化藝術參與者也隨之不斷減少,從而出現了現在群眾文化藝術人才青黃不接的情況,由此可以看出,現代大多數的年輕人對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實際上并不是太感興趣,甚至有些人從一開始就不想接觸群眾文化這類民間藝術活動,究其原因,多是這些文化藝術沒有跟上時代發展的潮流,及時對其進行創新,難以吸引年輕人的目光。除此之外,在新時代各種多元文化的融合發展下,更多年輕人更習慣接觸一些新奇刺激的事物,群眾文化因其時代性及創新上的不足,很難吸引到他們的注意力。為此,群眾文化藝術需要迎合時代發展特點,及時對其進行創新,以多樣化、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吸引更多的年輕人積極參與其中,以此實現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可持續發展。
新形勢下群眾文化藝術發展途徑
群眾文化藝術逐漸向多元化發展。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對群眾文化事業向多樣化方向發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動和促進作用,提高了對外來先進技術與文化的吸收。加強對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多樣化發展的優勢主要涉及以下兩點:一是,實現了對社會基本道德的進一步規范;二是,完成了社會風氣建設。其中良好的社會風氣包含扶正去惡、懲惡揚善、團結互助、愛國愛民及艱苦奮斗等精神。在開展群眾文化藝術活動中要始終以文化魅力為標準,盡可能滿足群眾實際生活需求的同時,充分滿足他們的精神需要,利用多種多樣的文化形式,滿足群眾對文化藝術多種需求的同時,吸引更多青年人員參與到群眾文化藝術活動中,推進群眾文化藝術的可持續發展。此外,在基于對優秀群眾文化藝術進行宣傳的基礎上,還需注重對群眾文化藝術形式的不斷創新,進一步提升群眾文化藝術創作水平。與此同時,加強對符合群眾審美以及利益文化藝術的傳播與推廣,使文化藝術活動能有一個良好的導向作為引導。加強對群眾文化藝術的發展,不僅有利于社會思想的鞏固,以及社會經濟的提升,還有利于增強群眾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及吸引力。
加強對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形式的創新。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工作人員應根據當地人民群眾實際精神文化需求及文化普及情況合理設置和挖掘文化藝術活動項目,以此確保人民群眾的基層精神文化建設活動得以順利進行。比如,在對當地區域優秀傳統文化、歷史事件、民情風俗有充分了解和深入研究后,以此為主體引導群眾參與進來。同時,注重先進文化藝術活動與當地獨特文化藝術之間的融合發展,深化藝術活動內涵的同時,創新藝術活動形式。另外,不同區域文化的差異,以及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促使群眾文化藝術形式向多樣化發展,如現代化的唱歌、樂器、舞蹈等群眾文化藝術表現形式就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多元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模型制作、COSPLAY等也成為如今更多年輕人熱愛的文化藝術活動。為此,創建更多的群眾文化藝術交流平臺,通過展館或民間藝術等文化活動形式,將更多的小眾性藝術活動展示出來,可以激發更多群眾的參與興趣。
開源節流,保證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發展資金的充足。各種活動的開展都需要大量的發展資金作為支持,群眾文化藝術發展也不例外,在沒有充足資金作為支持的情況下,群眾文化藝術發展就無法順利進行。而充足的資金支持可以通過開源和節流兩種方式來實現。首先從開源層面來講,文化單位可以結合當地群眾文化藝術活動推出相關聯的文創產品進行銷售,從而獲取更多的資金來源,以福建閩西客家地區為例,該地區文化單位借助當地文化藝術活動推出與之相關的各類紅色文化及客家文化紀念品,旅游人員在文化消費時,文化單位就從中實現了創收,在充分體現文化藝術活動社會價值與文化價值的同時,充分發揮其經濟價值。與此同時,文化單位還需加強政府部門間的聯系,從而獲取更多的財政支持,為后續群眾文化藝術的發展提供更充足的資金保障。其次從節流層面分析,文化單位需要做好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及其場地建設資金的合理配置,在保證群眾文化藝術活動正常開展的基礎上,極可能地節約資金成本,使每項資金均可以用到刀刃上,充分發揮其最大價值。另外,群眾文化藝術發展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這些仍離不開大量資金的投入。
加強文化場所建設。文化廣場及綜合性文化中心的建設,為群眾文化藝術的傳播與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推動群眾文化藝術快速發展的同時,為其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文化廣場及綜合性公共文化中心建設包含圖書館、閱覽室和琴棋書畫室等多種設施,這些場所均與群眾文化藝術的綜合性非常貼切,為此,加強對綜合性公共文化中心及文化廣場的建設非常有利于推動群眾文化藝術更好更快的發展。但在文化廣場及綜合性文化中心建設的過程中須有針對性,即針對不同年齡段的人群及愛好合理開展建設工作。比如,對于青少年人群,在其建設上需多打造一些與音樂和舞蹈相關的練習室,且配有相應的舞蹈教師;對于老年人群,可以為其多打造一些配套的休閑娛樂設施供其活動使用,要有足夠的運動空間;對于中年群體,較多注重個人的身體健康,可以為其建設相應的健身場所,并配有相應的健身器材供其使用等。不管是文化廣場,還是綜合性文化中心,均以為人民大眾服務為主,屬于服務性場所,這對推動群眾文化藝術的發展與進步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新形勢下要想實現群眾文化藝術的進一步發展,需要從文化藝術形式、文化場所建設、文化藝術活動發展資金、未來發展趨勢等多方面進行綜合性考慮。綜合現階段群眾文化藝術發展面臨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處理與解決,才能促進群眾文化藝術的快速、可持續發展,為人們提供更豐富、形式多樣的群眾文化藝術。
(作者單位:高郵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