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我感到他們永遠都無法理解我。我時時刻刻都背負著一些壓力,一些無法言說的痛苦,我無法跟任何同學、老師傾吐。我變得悲傷、沉默,置身事外,只想一個人待著,我想回家。”
“我在學校無法交到朋友,我想回家。但回家依然感到痛苦,爸爸媽媽總是催我去上學。跟他們訴說煩惱,他們總說,‘那你就管好自己就行啊’‘你去跟老師說啊’。我不想再跟任何人講話。”
“我想做一個好學生,一個好孩子,但總感覺自己做不到,我的學習偏科,我的脾氣也不好,我沒有太親密的朋友,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么,以后要考什么學校、學什么專業……孤單感和迷茫感正在壓垮我。”
……
青春期,我們80%的時間都在學校度過。校園生活,是一種群體生活,而任何群體想要有序運行,就必須遵循規則。我們在強烈的規則束縛下,有時會感到壓抑、痛苦和無助。在成長過程中,孤獨是一個反復出現的主題,孤獨感可能會伴隨其他消極的情緒一起出現,令人無所適從。當我們感到孤獨時,不要總想著消滅它,而要嘗試找到合適的方法,學會正確地與它相處。
能感受孤獨,是成長的標志
孤獨帶來的疏離感,帶來了界限感,也帶著我們從共生走向分離,它使我們意識到自己是獨立的個體,自己的經歷、體驗是特殊的,自己與他人是存在邊界的。這使我們在“親近”與“疏離”、在“群體”與“自我”中找到恰當的位置和距離,更好地認識和了解自己,是我們成長的必經之路。
當我們獨處時,沒有了外界的喧囂和干擾,我們可以更加深入地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我們可以反思自己的價值觀、目標和夢想,思考自己的優點和不足。這種自我反省的過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
孤獨也可以使人更加獨立自主。當我們獨處時,沒有了他人可依賴和求助,我們需要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和面對挑戰。這種獨立性可以讓我們更加自信和堅強,讓我們能夠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和挫折。
孤獨讓我們學會如何與人相處
心理學認為,孤獨感的來源有兩個:一是無法獲取外界信息,二是無法對外界傾吐信息。也就是說,很多時候,我們的孤獨感,來源于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得不到他人關注的我們往往會感到孤獨,因此我們迫切需要與他人建立聯系。
情感聯結能夠給個體帶來安全感,幫助個體適應環境變化,接納并學會應對孤獨。在孤獨中,我們渴望與人鏈接,渴望建立關系,渴望修復自我。這種渴望也是一種動力,促進我們與他人保持較強的依戀關系,在說話做事前學會考慮他人的感受,提高自己的情商,在行動前認真衡量自己的行為是否會對他人或群體造成損害,如何互動、協作才能讓關系更舒適。
當我們經歷過孤獨,我們會更加懂得珍惜與他人的相處時光。我們會更加關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更加愿意幫助他人。這種同理心和關愛他人的能力可以讓我們容易與他人建立深厚的情誼。
但須知道,任何相會,或者各種形式的人際關系,對于孤獨來說,都只是一種臨時性的“鎮痛藥”。我們就像黑暗海洋上行駛的船,雖然可以看到其他船上的燈光,卻無法完全靠近它們,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社交距離。
學會釋放和排解孤獨情緒
孤獨是一種相對消極的情緒態度。一個長期被孤獨心理籠罩的人,精神上的壓抑不僅會導致自己心理失去平衡,也會影響工作、學習和事業的發展,甚至產生“討厭這個世界”的情緒。當我們感到孤獨時,出現焦慮、沮喪等負面情緒是正常的,我們不要試圖排斥或否認它們,而是要學會化解和排遣,找到宣泄的渠道。
一定程度的孤獨感,或許會讓我們感到悲傷甚至恐懼。但當我們聆聽內心的聲音,明白它來自哪里,我們便知道如何與它相處了。同時,孤獨,也有其積極意義,它可以讓我們從關系中分離出來,跟自己的需要、感受、情緒靠得更近。
總而言之,孤獨并不是一種可怕的情感體驗,它應該被當成一次成長和自我啟發的機會。在孤獨中,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變得更加獨立自主,更加關注他人。當我們學會與孤獨相處,我們會發現自己變得更加堅強和成熟。
·求學小芝士·
化解青春期孤獨情緒的小妙招
(1)放聲大哭可以緩解壓力和孤獨感。心理學家對一些成年人進行了血壓測試,然后根據正常血壓和高血壓分為兩組,詢問他們是否不時流淚。結果顯示,血壓正常的組別當中有87%的人說他們偶爾會哭,而那些高血壓的人說他們輕易不會哭泣。從這一點來看,人們外向表達情感比埋藏內心更為有益。
(2)找出喜歡的舊衣服,穿上一條普通的舊褲子,然后套上一件寬松的襯衫/T恤,你的心理壓力和孤獨感會不知不覺地減少。因為穿一件經常穿而且喜歡的舊衣服,會深深地沉浸在過去的生活記憶中,使人的負面情緒能得到紓解。
(3)看魚。一項心理測試表明,在觀賞游動著金魚或熱帶魚的魚缸時,人會不知不覺地淡化甚至遺忘自身的緊張和焦慮的情緒,內心的壓力和孤獨感也會大大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