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管理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人要學會管理和分配自己的時間,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第二種說法是所有人的時間是一樣的,一天只有24小時,所以時間是不可管理的,要學會的是管理那些我們可以掌控的事務。
確認事務優先級
面對這兩種說法,筆者更傾向于第二種說法,有時候看似和我們有關的事務,未必需要我們親力親為。所以當我們被繁雜的生活瑣事包圍時,仔細思考一下,哪些事可以不需要自己。我們可以回憶一下有沒有過這樣的情況:不知道先學習哪些科目,特別是面對突如其來的一堆任務時,不知道該如何下手;或者因為顧慮其他事情,無法集中精力來應對當下的事情。以上是我們在安排事務時常見的小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也很簡單,那就是給自己的日程表進行優先級排序,排序時可以通過兩個維度——重要和緊急程度來確認事務的優先級別,從而思考如何管理我們的事務。
1.一級優先級
重要且緊急。這個級別包含的事務有一定的時間緊迫性,同時對我們個人而言無法回避,需要我們親自完成,例如線上考試或將要交的作業等。在面對這一類事務時,我們必須優先處理和解決。
2.二級優先級
重要不緊急。這個級別包含的事務不具有時間緊迫性,但是具有重大影響,例如大后天的家長會、一個月后的考試等。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未雨綢繆,提前做好準備并將將這些重要不緊急的事務按部就班地高效完成。對于這些事務,我們要預留彈性時間,不要讓它們因為拖延而變成重要且緊急的事務,因為我們無法保證在完成它們的時候不會出現意外。
3.三級優先級
緊急不重要。緊急的事務經常會讓我們產生一定的壓力,所以我們在面對這類事務時,經常會誤將本來沒那么重要的事務看得很重要,例如快遞的簽收、突如其來的電話等。這一類事務具有很大的欺騙性,導致很多人因為這一類事務花費太多的時間,或者干擾了自己當前的重要活動。這時候,我們需要理性思考這件事是否一定要親自參與;或者對此類事務提前預設,提前請求他人幫忙解決這些事務。
4.四級優先級
不重要不緊急。這類事務大多是生活中瑣碎的雜事,沒有時間緊迫性,也沒有重要性。對于這些可有可無的事務,我們可以選擇放棄或者置后。看似這類事務的處理最為簡單,但也會有很多人無法處理,因為有時候我們在生活中學不會拒絕。當他人約你一起打游戲,一起逛街,甚至是一起上廁所這種耗時很短的小事時,我們有時會意志堅定地拒絕,有時則會選擇順從他人的意愿。游戲可能不會輕易結束;逛街可能也不會有時間限制;而陪同他人上廁所雖然不會浪費大量的時間,但是會打斷我們當下的思路。等我們完成這些事務重新開始學習時,又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才能進入狀態。
我們在管理生活中的事務的時候,可以將它們按照以上方式進行排序,知道了事情的輕重緩急才能更好地計劃我們的生活。
制訂有效的計劃表
除了以上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管理好生活中的事務,有些同學可能還需要其他方法來提高完成事務的效率。
制訂計劃表就是一個很好且基礎的方法。我們經常在網上或者書里看到學霸分享學習方法,比如給自己制訂一個完美的學習計劃表,細節到幾點起床、幾點吃飯、幾點學習什么課程。很多同學為了提高成績,開始模仿學霸的計劃表,卻發現經常不能按照計劃表上的時間開始或結束一項事務。時間被拖延后,很少有同學能繼續按照計劃表安排學習任務。這種計劃就是無效計劃。
其實,我們應該關注的是學習的內容,而不是嚴苛的時間段。我們難免會因為某些原因中止我們當下的學習,計劃被打亂后也就不利于我們繼續按照計劃表學習。那我們還需要制訂計劃表嗎?答案是肯定的,只是我們要改變制訂計劃表的方法。我們可以梳理每天的事務,進行分類排序,然后按照一天的時間維度進行劃分,在這個過程中給予處理事務充足的彈性時間。例如,筆者在制訂計劃表的時候,不會精確到幾點幾分,而是確認今天內要完成哪些事務,給自己的時間留有一定的自由度。同時,我們可以借助外界力量來相互監督,比如學習小組成員之間相互打卡一天的任務完成度。在這個過程中,每一項事務的完成都是對自己學習過程的肯定和支持,在完成事務的同時提高我們的成就感。
改變認知
改變認知也是幫助同學們擺脫拖延癥的方法之一。
1.不要找借口
你有沒有聽過這樣的借口:我明天更有狀態學習、我在壓力下工作更出色、還剩下很多時間、我今晚幾個小時就能做完等。在面對這些借口時,我們要清晰地認識到目前的感覺是錯誤的。有時候感覺累了確實需要休息一下,這時候我們就可以用番茄工作法,每學習25分鐘,休息5分鐘。我們需要認識到在客觀現實中學了多少,學了多久,而不要跟著感覺走。當然這個時間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可以根據我們個體的情況而定。如果你能夠靜下心坐得更久,可以適當加長學習的時間。另外,負面情緒不等于不合適,讓我們產生負面情緒的原因有許多,我們不應該把負面情緒全部歸因于“不適合”上。
2.打消不實際的幻想
打消一切不實際的幻想。事情不會自行解決,所以現在就開始行動吧!可能開始的時候會有些困難,但是等到真正行動的時候反而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樣高難度。
計劃是將來的行為,我們通常會因為不用馬上行動而釋然,為未來的良好計劃而開心。也有些同學會出現雖然沒開始學習,但在等待的過程中已經開始疲憊的情況。這類同學建議直接開始行動,拒絕自我內耗,行動開始時內耗也會隨之減輕。
3.過程重于結果
我們常常會有一些完美主義,比如今天的計劃沒有完成,那么就覺得自己是失敗的,后面的計劃都完成不了,干脆放棄吧。再比如說因為考試沒考好而難過這件事,我們要學會改變認知,考試不單純是為了分數和名次,而是對我們上一個階段的學習進行總結。成績的好壞已經成為過去,過去無法挽回,未來卻是可以改變的。我們需要做的是在后期想辦法彌補,而不是沉溺于過去。
我們的人生亦是如此,不能僅依靠幾次人生轉折點就決定整個人生。我們需要通過點滴的過程來豐富人生,在同樣的時間里,用自己的方式去打造不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