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國家與社會的高速發展,“考研熱”“慢就業”正逐步成為當代大學生就業的極端方向趨勢,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視程度不足,就業觀念狹窄,于是大學生陷入漫長的職業生涯探索迷茫期。文章以桌面研究為主要研究方法,結合案例對比分析,探尋大學生出現職業生涯迷茫期的原因,從而從個人、同伴、家長和學校四個層面采取有效策略實現改善,并提出相關方法。
關鍵詞:大學生 職業生涯迷茫期 自我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 同伴教育 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F240;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3-240-02
職業生涯探索是個體以一定的態度與認知為指導,從自我價值中不斷探索,挖掘并鍛煉自身能力,確定職業生涯目標,進而獲得自我發展與融合的過程。后疫情時代,職業崗位的競爭十分激烈,考研已經漸漸成為了當代大學生未來的一種發展趨勢,升學和就業的壓力成倍增長,更有一些大學生不得不“慢就業”,大學生陷入職業生涯探索的迷茫期。
據新浪網與相關單位共同調查發現,大學生對個人職業生涯規劃的滿意度總體水平較低,滿分為5分,各調查指標滿意度均未達到3.6分以上。同時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必要性也進行了調查,50%以上的大學生表示很有必要進行職業生涯規劃,但23.52%的大學生表示沒有必要進行。通過數據可見,當前一些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學校在對學生的職業規劃輔導效果不夠顯著。
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實保障好基本民生。當今就業形勢非常嚴峻,國家高度重視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因此,如何切實幫助大學生擺脫職業生涯探索的困惑期便成為了本次研究的重點。
一、經典案例與對比剖析
(一)經典案例呈現
通過桌面研究,在文獻中找到兩個不同的案例。
案例一:小王,22歲,女,獨生女,家住上海郊區的農村。她的父母都是農民,教育水平低,家庭經濟條件一般。她是上海一所本科院校護理專業的四年級學生,于2021年畢業。在實習期間報考了2021年護理學研究生。但是由于實習期間太忙了,沒有時間備考。臨近畢業時,小王對邊工作邊“二戰”考研還是全脫產“二戰”考研產生了迷茫。一方面,有許多學生在參加“二戰”考試的同時從事護士工作,她希望可以很快就業,以減輕家庭的經濟壓力;另一方面,對第一次考研落榜不甘心,自我歸因于實習壓力太大,沒有充足時間備考,擔心工作的事,還是會影響備考,生怕再次落榜。小王很糾結,晚上也影響睡眠,白天,她的學習效率很低,因此她向規劃師尋求幫助。
案例二:小張,21歲,男,某職業學院計算機專業大二學生。他的父母都在重慶區縣從事家具生意,家庭相對富裕。小張是家里唯一的兒子,父母希望他能出國或考上重點大學。小張完成初中學業后,他的父母把他送到重慶某重點高中的國際部。但是由于對外語環境的不適應,高一后,小張向他的父母提出退出國際部。高二時,由于教學模式不同,小張退出了重點高中的普通班。在高考的第一年,他的成績不是很理想,只能上二本學校。在父母的要求下,他選擇了復讀。第二年,小張心理壓力過大導致復讀不理想,最后選擇進入職業學院學習計算機。在大一學期,小張學習成績一般,于是他主動找到規劃師。
(二)對比剖析
小王和小張都對自己的未來規劃產生了迷茫、焦慮等不安情緒,結合上述具體案例情況,我們可以挖掘到兩位學生行為背后的原因,總結出三點:
第一,自我定位不清晰。小王是一名正在進行第二次考研的護理專業學生,在第一次考研失敗后,心理層面更多的情緒是不甘心,他認為自己是有能力考研成功的。同時,在失敗的情況下,對邊工作邊“二戰”考研還是專心“二戰”考研的選擇上產生困惑與迷茫,這說明小王對自身學習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定位不夠清晰,也進一步表明小王在大學前三年并沒有做過系統的自我規劃。
小張因為復讀失利去了高職院校學習計算機,在《高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案例分析》論文中詳細提到,比起計算機,他對金融專業更感興趣,但是由于父母的高要求與高期待,他對自己沒有考上好學校這一事實而自卑憂郁,所以心情壓抑的小張在填報志愿時并沒有勇氣將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告知父母,這一案例佐證了小張不夠重視自我興趣,對自身定位不準確。
第二,家庭情況不同。小王的家庭條件一般,父母文化水平較低,對于孩子的未來規劃沒辦法提供全面的引導,所以導致了小王對于考研還是工作猶豫不決;而小張家庭條件很好,父母高要求安排他的生活和學習,導致小張學習壓力很大,對于自身的興趣挖掘關注不高,反而非常渴望得到父母的期待與認可,從而產生自卑、焦慮等一系列壓抑心理。通過上述案例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家庭教育對于大學生未來規劃的深刻影響。
第三,學校的職業生涯規劃力度不到位。兩位大學生在面對職業規劃的迷茫期時,往往在問題擴大后才找到學校的規劃師進行咨詢,一方面,說明大學生對于職業生涯的提前規劃沒有很強的認知,學校也并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主動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另一方面,學校生涯輔導體系不完整,沒有專門的規劃師,無法時刻跟進大學生職業探索的全過程,輔導效果不夠長久有效。
二、大學生職業生涯探索迷茫期的應對策略
(一)大學生職業生涯探索迷茫感的個體應對策略
大學生對自我定位不清晰,期待值過高,對現實就業情況了解片面,所以出現了較長時間的職業生涯探索迷茫期。為解決大學生目前的職業規劃困惑的情況,本文倡導大學生進行自我挖掘、自我沉淀與自我提高。
第一,自我挖掘。自我挖掘應從性格、興趣、能力三個方面入手進行全面的評估。在案例中,小王和小張因為自身興趣的模糊,產生了對自我能力的懷疑甚至自卑的心理。興趣與能力的培養是長時間的過程,在大學期間積極參與多元化活動,以便找到真正感興趣的方面,結合自身性格和能力,盡早建立與未來職業的橋梁,并有針對性地進行鍛煉。另外,在進行職業的確定時,可借助霍蘭德職業測試工具,輔助性地進行自我評估。
同時我們要認識到,自我挖掘的過程是一個發展的動態過程,價值觀和興趣點會隨著挖掘的深入而發生改變,也會隨著發展的不同階段而產生突破。因此,時刻以平穩強大的心去看待探索過程的挑戰,并不斷督促自己成長。
第二,自我沉淀。大學生對于職業生涯規劃的理解帶有盲從意識,就業觀念存在較強的功利性。部分大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時,會片面地追求“最佳選擇”,盲目從眾而不是根據自我需要、社會需要以及行業需要來腳踏實地做職業規劃。
近年來,隨著國家就業市場的發展,公務員因薪資待遇較好、工作穩定而備受學生青睞,據《202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應屆畢業生人數達1076萬人;而在公考領域,公務員考試報名人數高達212.3萬,首破200萬。
同時,還有一部分大學生沒有進行職業規劃而跟風“考研”。據《202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數據顯示,2021屆本科畢業生中,不就業準備國內考研的比例為6.1%,其中“二戰”考生的比例達到4.9%,較前兩年同期上升。
通過上述的數據統計,從不同的方面證實了學生群體容易受社會環境的影響而盲目從眾,不以自身實際情況作為參考進行實際規劃。大學生應該自我沉淀,提升自我能量核,從自身切實優勢出發,選擇真正適合的自我規劃,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不斷獲取就業和專業之間的匹配信息,縮小信息差,并在大學期間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第三,自我提高。首先,學會利用一些方法獨立地解決自身的問題,可以多維度地剖析自身行為的深層原因,有針對性地改善自身不足。大學期間是提高自身能力的黃金時期,利用好學校的資源,多方面地鍛煉自己,提升自我內驅力,增強自身能量,保持自我。
其次,有效提升自身能力的關鍵是不斷復盤和總結,復盤自己前一探索時期的不足,總結自己上一階段的優勢,進而規劃下一階段的探索目標。在職業生涯探索時期,我們需從真正熱愛的方向出發,制定和調整計劃,踏踏實實地在自己的道路上前行,以避免陷入“羊群效應”的陷阱里。
(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輔助性應對策略
在上述的經典案例中,小王和小張的觀念受到家庭觀念的引導很大,家庭教育對大學生的未來職業選擇影響深遠。因此,本文倡導重新喚醒家庭教育在孩子大學階段的關鍵作用,實現家校同構,共同幫助大學生提高核心競爭力,以便更有效地定位孩子們的未來職業規劃。
1.家庭教育。在《基于CARES模式下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及提升路徑研究——以天津大學為例》(任怡璇,李藝,2023)調研顯示,83%的學生希望個人的未來就業得到家里人的支持,52%的學生期待得到父母經濟層面的支持,32%的學生希望得到家庭人脈層面的支持,其中51%的學生認為朋友家長的職業觀念會影響自己的就業觀。這些數據表明,更多的大學生的未來會按照家長的希望,選擇考研或考公等穩定的方向,而不去選擇以自我興趣為主的職業方向。
因此,以家庭為單位,提早地為孩子們進行職業規劃至關重要,家長的觀念對于孩子的選擇會產生較大干預,家長要善于發現孩子的興趣愛好,借助互聯網了解現在的就業形勢,與時俱進地提升家長層面的就業觀,和大學生一起進步。學校也可開設親子學習規劃課,提高家長對于孩子未來職業規劃的參與度,積極引導孩子主動挖掘個人優勢,給他們提供一個健康思考和快樂成長的空間,幫助孩子更好地度過職業生涯探索迷茫期。
2.學校教育。在目前學界的研究領域中,加大力度開設輔導員輔導室、職業規劃師咨詢室、講座與課堂等職業規劃的活動建議較多。筆者一方面也呼吁廣大高校積極開設職業規劃與職業探索的相關活動和講座,為大學生提供更多職業規劃輔助探索的平臺;另一方面,積極提升大學專業課老師的就業觀念同樣迫在眉睫,在授課過程中,專業課的教授和講師要客觀引導大學生提早進行職業生涯的探索,避免片面地強調某一職業的優勢,以更為嚴謹的視角為學生們提供未來規劃建議,達到從上到下,從學生、老師到家長的多范圍參與。
3.同伴教育。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背景、共同經歷或由于某些原因使其具有共同語言的人共同分享自己的觀點和信息,來達到實現教育目標的一種形式。在職業生涯規劃中具體表現在,一群已經成功就業的學長學姐組成隊伍,對在校大學生進行經驗的傳授和分析規劃探索的技巧,以分享會的方式為在校大學生提供可以借鑒的職業規劃方向。在同伴教育過程中,雙方年齡相仿,在某些方面也具有相似的經歷。因此,在進行相關的職業生涯話題的討論時,具有不同于其他方法的高平等性、高參與性與高理解性。
三、總結
筆者運用桌面研究,對大學生職業生涯探索迷茫期進行了全方位地闡述,通過案例對比分析法,梳理出大學生職業規劃產生困惑的原因,即自我定位不清晰,家庭教育理念片面化,學校規劃輔導體系不夠健全等。從認知因素和行為模式兩方面闡述了大學生職業生涯探索迷茫期對個人產生的影響,同時結合成因提出兩個層面的建設性建議,就輔助性應對策略而言,提出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同伴教育三者相結合的職業生涯探索幫助。
參考文獻:
[1] 李娟娟.基于案例分析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與能力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22,43(19):114-116.
[2] 張艷.高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案例分析[J].高教學刊,2019(08):169-171.
[3] 任怡璇,李藝.基于CARES模式下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及提升路徑研究——以天津大學為例[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5(02):170-175.
(作者單位:天津中醫藥大學 天津 301617)(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