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韓真、周莉亞執導的又一部舞劇佳作《詠春》,是以血脈相連的民族同脈和自強不息的中華兒女們為立意,來振興中華、凝聚人心、弘揚自信。作品采用了雙重“非遺”的創作要素,將“詠春拳”“香云紗”這兩種非遺技藝在故事情節和舞臺表演方式上進行了恰當的融合。這不僅是對民族精神的一種凝聚和追求,它也與我們在新時代中所提倡的“英雄精神”影響下的普通民眾的創造、奮斗、團結和夢想精神的創作導向相吻合。
作為一部深圳出品的原創舞劇,《詠春》有著深刻的深圳烙印,展示出了一個人、一個地區、一座城市,乃至一個民族的一種奮進史,這部作品振聾發聵。將彰顯民族之氣、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出發點,為中國舞劇創作的創造性轉化發展提供了新的藝術表達方式。
主題情感凝聚歷史精神
主題指的是一部作品中,通過對現實生活的描述,以及對藝術形象的塑造,所表達出的感情內涵和感情中心。是編導面對社會生活中觀察到的各種對象,經過選擇、提煉加工逐步形成的一種明確的思想。《詠春》中的雙非遺、雙線索、雙場景,使兩個時代產生了共鳴,以一種共鳴的方式呈現。雙非遺項目“詠春拳”和“香云紗”在故事情節和舞臺表演上,在題材和表現方式上都有很好的融合。“戲外”是《詠春》在深圳的故事,“戲內”是葉問在香港的奮斗,這兩條主線在劇中平行展開,無縫轉換,兩個畫面在舞臺上盤旋交錯。追求理想,追求內心的光芒,是兩個時代共同發展的基因與內核。
舞劇以一深圳劇組拍攝電影《詠春》為引。電影里的“葉師父”遠赴他鄉,懷抱“詠春堂”牌匾踏入群雄林立的武館街,只為開詠春的一扇門;舞臺上的片場中,劇組眾人同樣懷抱夢想奔赴山海,只為追尋心中那一束光。
一、詠春拳展現向武崇德
詠春是中國傳統武術中的一種,它是一種主動的、流于形式的自衛防御體系,是一種合法地使用武力的拳法。比起其他中國武學,他們更注重的是盡快擊敗對手,將自己的損失降低到最小。詠春拳是一門在“中線理論”和其他理論的基礎上,獨樹一幟的南方拳法,它注重運用正確的概念、意識和思維方法,對四肢進行靈活地運用;它以“小念頭”“尋橋”“標指”為主,以“黐手”“黐腳”等雙人對練為主;配套設備有:貼墻沙袋、三星樁;練習的工具有木人樁、刀、棒等。詠春拳在舞劇中的運用,無疑是對中國歷史精神的凝聚。
二、香云紗承載記憶情感
“香云紗”又名“毛茛綢”,是以廣東特產植物“番薯”為基材,以桑蠶絲為基材,以珠三角產礦藏豐富的河涌塘泥為基材,經日曬后制成的高檔絲綢產品。因為她的衣服在走動的時候,發出“沙沙”的聲音,因此被稱為“響云紗”,后來又被稱為“香云紗”。“香云紗”是世界上唯一一種以天然植物為主要原料的真絲織物,被稱為“軟黃金”。一般來說,武林高手的衣服都是黑色的,但是在演員和舞美老師的配合下,用香云紗制作的黑色的衣服卻是五顏六色。葉問前往香港后,也許就是通過這條緊身衣,來懷念他的故鄉佛山。一方面,是為了展現葉大師的文化遺產,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表達他對家鄉的思念。
舞蹈語言弘揚民族自信
舞蹈的物質材料是人體,用人體來表達其他語言文字所難以表達的情感,展現舞蹈的藝術美,舞蹈語言具有傳情達意的表達功能,或者能夠表現某種抽象的精神內容和一定的象征功能,或要具有以此物比物和寄托隱含意念和寓意的功能,在該劇中,五大功夫門派分別是詠春拳、螳螂拳、八卦掌、八極拳、太極拳,一一上場,除了展現各大門派的風采外,還通過舞蹈的形式表達了武術的內涵。
舞蹈藝術是一種以舞蹈動作為基礎的藝術,也是一種核心環節的藝術,舞蹈語匯是組成舞蹈語言的物質的總匯,它是一場舞蹈中所有肢體動作、神態、步法、手勢、技巧和各種動作的組合、構圖、造型、場面以及舞蹈中的生活場景的總和。在《詠春》里,女演員們在張弛的身體和音樂的強烈反差中,盡情地釋放著自己的生命和青春。演員們利用身體舞蹈來表達自己的情感,講故事,并運用身體語言來表現自己的形象。讓人最為印象深刻的是,在光影之下,葉問二人的修煉,一遠一近、一大一小,追光從遠到近,二人的武術動作與舞蹈動作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通過遠近、正側、圓正多個視角的動作聚焦,來襯托并表現出主人公深湛的武功與一身浩然正氣。
人物形象凝聚民族親情
在舞蹈作品中通過塑造各種各樣的人物形象來表現生活、表達情感,反映出一些人生道理。“通過動態形象的情感表達,觀眾可以得到屬于舞蹈的審美體驗。”所以編導在塑造人物形象、演員在表現人物形象時,都對于觀眾情緒感染有著重要的影響,必須將人物塑造得有深刻意味、更加貼近生活,才能使觀眾代入其中產生共鳴,并且能充分理解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內涵。
舞劇充分展示了狹窄街道上的各種生活狀態:有的人靠著快要碎掉的椅子“逗鳥”;有的在醫務室里給受傷的人“正骨”;有的人圍著街邊的一張桌子坐著“搓麻”;有些人手持大刀,叫賣肉食;有的人提著漁網叫賣,有人敞開大門,揮舞著“螳螂拳”,生命的力量,在一種強烈的節拍中,形成了一種特定的環境。在這部戲中,所有的角色都是凝結著民族情感的,是一種同根同源的民族情感,是一種中華兒女自強不息的本色。舞蹈藝術的一個特點就是以情感人,在一部舞蹈作品中,以感動人的角色,一定是融入了編導濃烈的感情色彩的角色,而不是毫無生氣的角色。
舞美道具輔助意象呈現
道具是舞蹈表演中常用的一種表現載體,其形式多樣,使用巧妙,通常會被編導賦予一定的想象力,以此來承載舞蹈所要傳達的思想情感,所以道具在舞蹈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不再是一個冰冷的物體,而是在編導精心篩選、巧妙解構下,將思想情感傾注在道具上,使之承擔起情感表達的重任。《詠春》在道具、布景、燈光、服裝、化妝等方面,都有獨到的見解,以旋轉舞臺、灰白布景、黑色服裝為背景,以演員的演出為主要內容,以“動”為審美重點,舞臺上的景物變換得很快,在整個舞蹈過程中也是連續不斷,情節比較緊湊,容易引起觀眾的注意,引發觀眾頭腦中意象的呈現。如葉問與燈師之雙人舞,尤可道也。白浪巨響,一潮如黑幕,其下沖畫甚美,動作十足,白與皂幕為黑白比,浪沖沙聲亦為眾聽所激,為舞文之效。隨著武術演員漸次表演各路拳法,展現每個拳種的力量感,詠春拳、太極拳、八極拳、八卦掌、南螳螂拳這五個拳名的白色狂草書法輪流打射在背景幕布上,產生了黑白對比的強烈的美學效果。
同時,它也運用了“戲中戲”“鏡中鏡”的綜合特性,在一代導演的電影夢想的潛移默化中,完成了一部敘事詩與抒情詩的結合,可以說,將電影審美融入舞曲中、與舞曲的嫁接、將背景音樂與舞曲的和諧融為一體,是它的又一特色。
嶺南文化凸顯民俗特色
嶺南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嶺南文化在漢族的形成與發展、在維護民族統一與民族團結等諸多領域,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嶺南文化在現代社會中也是一種非常先進的文化,它深刻地影響了現代中國,并成為現代中國的重要文化。嶺南文化具有多元、務實、開放、包容、創新等特色,集中原之精華,吸納四海之新風,在“中華偉大的文化森林”中獨樹一幟,促進了嶺南和整個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在舞蹈中,將“非遺”和民間文化融合在一起,體現出一種保護和傳承的雙重意義。《詠春》扎根嶺南,放眼世界,在不斷地創新和探索中,將自己對鄉土文化的堅持和傳承,傳達給了世界。《詠春》這出戲,不僅是兩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在舞臺和劇情上,融入了騎樓、武道、市井、粵語等嶺南元素,反映了嶺南傳統的民風,也反映了灣區多元化的文化背景。舞劇《詠春》的成功,不僅在于對嶺南傳統文化元素的吸收和繼承,更在于制作團隊的共同努力,將文化元素與舞臺需要有機結合,進而進行舞蹈藝術的發展與創新,形成了新的藝術構型。而舞劇《詠春》作為嶺南文化的藝術產物,也對于嶺南地域文化的輸出與傳播具有極大的影響。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56個民族中積累了豐富而又獨特的舞蹈文化,這就是中國舞蹈學流派的現實依據。但是,在中國舞蹈創作中,怎樣才能在微觀層面上表現出國家精神的宏觀面貌,怎樣才能在不失小民族特色的前提下融合大民族情懷,怎樣才能在各個歷史階段的具體表現中體現出當代藝術家的創作心態,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也是需要不斷創新的問題。
《詠春》立足于民族復興的歷史新起點,立足于當前中國文學的歷史位置,立足于人民的立場,守正創新,開創了一片新的文學天地。而在其“破圈力”的背后,則是對傳統文化的精辟演繹,以及對時代精神的準確把握。也為我們樹立了一個楷模,讓我們在創作舞蹈的時候,更要深入社會生活中去,去品味中華文化,感受不同的民間文化,提升自己的藝術素養,才能創造出有價值的作品。
作者簡介:
楊濤,女,土家族,籍貫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碩士研究生。作者單位 :湖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