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波
(東平縣中醫院耳鼻咽喉科,山東 泰安 271500)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外周性前庭性疾病,即“耳石癥”,臨床表現為持續時間短暫的眩暈眼震,通常為數秒至1 分鐘,癥狀嚴重者可伴惡心、嘔吐等不適,臨床將其按解剖結構分為后半規管BPPV(PC-BPPV)、水平半規管BPPV(HC-BPPV)、上半規管BPPV(SC-BPPV)、混合型BPPV,其中又以PC-BPPV 相對常見[1]。當前PC-BPPV 的病因仍未完全闡明,但多數研究認為發病癥狀與頭部運動密切相關,臨床治療則主要以藥物、手法復位等為主[2]。Epley耳石復位法、Semont 管石解脫法均是治療PC-BPPV 的常用方案,各有優劣,Epley 耳石復位法不適用于癱瘓、頸背部疾病及肥胖患者,此類患者接受Epley 耳石復位法不僅療效欠佳甚至可能造成疼痛不適[3];Semont 管石解脫法則存在不良反應多的局限性,對個體耐受性及身體狀態要求更高[4]。近年有研究將Epley 耳石復位法和Semont 管石解脫法聯合用于PC-BPPV 的臨床治療,取得了相對滿意的效果,但多為小樣本、單中心研究,其在PC-BPPV 中的應用價值仍有探究空間。因此本研究以療效、復發為主要觀察指標分析二者單獨或聯合應用對PC-BPPV 的治療效果,以期探討更為高效、高治愈率的方法,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1 年6 月至2022 年10 月東平縣中醫院耳鼻咽喉科診治的PC-BPPV 患者99 例。納入標準:符合PC-BPPV 診斷標準[5];年齡≥18 歲,性別不限;治療方式為Epley 耳石復位法、Semont 管石解脫法或兩者聯合;獲得患者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研究資料缺失,不能滿足研究需要;腦部有嚴重疾病,如腦腫瘤等;頸部有疾病不能活動者。按治療方式分組,將38 例接受Epley 耳石復位法治療的患者納入A 組,23 例接受Semont 管石解脫法治療的患者納入B 組,38 例接受聯合治療的患者納入C 組。A 組男19 例、女19 例;年齡24 ~81 歲,平均(56.53±10.61)歲;身體質量指數(BMI)18.5 ~23.9 kg/m2,平均(21.3±1.07) kg/m2;發病時間1 ~45 d,平均(7.45±1.87)d。B 組男12 例、女11 例;年齡25 ~82 歲,平均(57.68±11.51)歲;BMI 18.5 ~23.9 kg/m2,平均(20.9±1.25) kg/m2;發病時間1 ~43 d,平均(7.25±1.97)d。C 組男19 例、女19 例;年齡23 ~83 歲,平均(55.59±12.01)歲;BMI 18.5 ~23.9 kg/m2,平均21.9 kg/m2;發病時間1 ~48 d,平均(7.95±1.65)d。三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A 組采用Epley 耳石復位法治療:取正坐位,操作者手托患者后腦使頭部向患側偏45°,保持該頭位2 min左右;隨后讓患者快速改為平臥位,頭部懸空30°,保持該頭位2 min 左右。操作者手托患者后腦將頭部轉向健側45°,保持該頭位2 min 左右;保持頭與身體夾角不變,操作者手托患者后腦使頭部轉向健側一方,與仰臥平面呈135°,保持該頭位2 min 左右。保持原頭位及體位坐起并恢復正坐位以及頭位,然后使頭部前傾20°~30°,保持該頭位2 min 左右。本過程操作者全程指導,且操作者每個階段需密切觀察患者眼震情況。
B 組采用Semont 管石解脫法治療:取正坐位,雙腳自然垂于床沿,使頭部偏向健側約45°,保持該頭位2 min 左右,而后迅速改為患側臥位,再迅速由患側臥位回歸正坐位,并轉為健側臥位。使患者恢復正坐位,頭前傾20°,保持該頭位2 min 左右。本過程操作者全程指導,且操作者每個階段需密切觀察患者眼震情況。
C 組接受聯合治療:患者先行Epley 耳石復位法,操作除了頭位保持1 min 外與上述一致;然后休息4 ~5 min,行Semont 管石解脫法,操作除了頭位保持1 min 外與上述一致。
三組患者均于治療后5 d 在門診復診,確認是否復發眩暈以及眼震,如復發則給予第二次復位,復位后5 d再次復診,后續復診依舊復發則繼續給予復位治療。治愈后3 個月進行隨訪,確認患者有無復發。
根據首次治療后眩暈、眼震等癥狀的改善情況評價療效。痊愈:眩暈和眼震等癥狀完全消失;有效:眩暈和眼震等癥狀雖然沒有完全消失,但是有明顯好轉,對生活的影響變小;無效:眩暈和眼震等癥狀無好轉甚至惡化,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總有效率=(痊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PC-BPPV 相關臨床癥狀: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采用前庭癥狀指數評分(VSI)、頭暈殘障量表(DHI)評價,其中VSI 總分60 分,包括眩暈、平衡障礙、視覺敏感等六項,分數越高癥狀越重;DHI 總分100 分,包括功能、情感、軀體三方面,分數越高表示該疾病越影響患者生活。
復發:兩組治療結束后均接受3 個月的門診隨訪,記錄復發情況,以治愈后再次出現眩暈和眼震等癥狀判定為復發。復發率=復發例數/總例數×100%。
應用SPSS 24.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以x-±s 表示,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SNK-q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表示,組間差異比較行χ2檢驗,其中療效等級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臨床可比性,即有統計學意義。
首次治療后,99 例患者中40.4%(40/99)患者獲得痊愈、37.4%(37/99)有效、22.2%(22/99)無效;三組首次治療療效等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χ2=16.863),C 組首次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A 組、B組(P<0.05,χ2=7.335),但A 組、B 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首次治療療效比較[n(%)]
治療前三組VSI 評分、DHI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三組VSI 評分、DHI 評分較治療前均顯著下降,且C 組VSI 評分、DHI 評分均顯著低于A 組、B 組,但A 組、B 組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治療前后VSI 評分和DHI 評分比較(分,±s)

表2 三組治療前后VSI 評分和DHI 評分比較(分,±s)
注:與治療前比較,★P <0.05;與A 組比較,#P <0.05;與B 組比較,△P <0.05。
VSI 評分 DHI 評分組別 例數治療前 治療結束后 治療前 治療結束后A 組 38 44.17±2.36 11.47±1.03★ 76.23±21.56 12.65±2.97★B 組 23 43.85±1.97 11.95±2.17★ 74.89±19.38 11.78±2.35★C 組 38 44.19±2.01 6.23±1.01★#△ 77.72±22.29 7.97±2.31★#△F 值 0.210 183.761 0.130 33.792 P 值 0.811 0.000 0.878 0.000
A 組 復 發 率 為10.53%(4/38)、B 組 復 發 率 為13.04%(3/23)、C 組復發率為2.63%(1/38),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587,P=0.325)。
眩暈是一種主觀感覺障礙,主要表現為個體感到自身或外界環境物體旋轉或搖動,分為真性眩暈和假性眩暈,前者根據受損部位的不同分為眼性、本體感覺障礙性和前庭性眩暈,其中BPPV 占所有眩暈疾病的40%左右,是常見的前庭疾病之一,患者在短暫的眩暈中通常伴有眼震和自主神經癥狀[6]。由于后半規管在前庭器官的位置最低,受重力影響,后半規管為BPPV 疾病最常累及部位,因此PC-BPPV 最為常見[7]。對于PC-BPPV,手法復位是首選治療方式,通過快速改變頭部相對位置,使脫落的耳石回到橢圓囊,從而顯著改善臨床癥狀,其中常用的方法為Epley 耳石復位法和Semont 管石解脫法[8]。Epley 耳石復位法的作用本質是按照特定的順序改變患者的頭位,將后半規管中的耳石恢復原位,該方法的優點是操作輕柔、簡便、步驟平穩,對于適用的患者而言,Epley耳石復位法更加緩和、更易接受,療效可靠[9]。相比于Epley 耳石復位法的輕柔,Semont 管石解脫法則更為粗暴劇烈,其本質是通過大幅度、快速度的頭部移動,使耳石返回原位,對個體耐受性要求高[10]。
本研究中A、B 兩組首次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68.42%、69.57%,仍有31.58%、30.43%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自覺癥狀出現,需反復多次復位,A、B 兩組首次治療總有效率無統計學意義。這與以往報道結論相似[11],說明Epley 耳石復位法、Semont 管石解脫法用于治療PC-BPPV 均可取得一定的療效,且獲益相當,仍有提升空間。本研究中C 組患者采用聯合治療,首次治療總有效率為92.11%,較A、B 兩組的單純治療,首次治療總有效率顯著提高。分析C 組聯合治療顯著優于A、B 兩組的原因與先給予柔和的Epley 耳石復位法,再給予劇烈的Semont 管石解脫法,使后半規管中的耳石更加徹底地復位,兩者相互補充,相輔相成,從而提高療效有關。
VSI 評分主要評估PC-BPPV 患者主觀癥狀的嚴重度,DHI 評分則是評估PC-BPPV 對患者生活的影響,均是反映PC-BPPV 嚴重度的重要指標。本研究中治療后三組VSI 評分、DHI 評分較治療前均顯著下降,且C組VSI 評分、DHI 評分均顯著低于A 組、B 組,說明C組方法的治療效果更優,進一步印證了上述結論,即聯合治療對患者PC-BPPV 相關癥狀的改善更顯著,療效更可靠。研究還顯示本研究中A、B 兩組經治療復發率分別為10.50%、13.00%,這與以往報道結論相似,說明Epley耳石復位法、Semont管石解脫法用于治療PC-BPPV的復發率相當;C 組復發率則僅為2.63%,低于A、B 兩組的10.53%、13.04%,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考慮可能是因為本研究樣本量較小,若擴大樣本量或可將差異顯著化。
綜上所述,對于PC-BPPV 患者,與單純Epley 耳石復位法或Semont 管石解脫法治療相比,兩者聯合可顯著提升療效,更利于PC-BPPV 相關癥狀的改善,但聯合治療對復發率的影響仍值得探究,考慮本研究局限性,擬在下階段擴大樣本量并延長隨訪時間觀察聯合治療對疾病復發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