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發
(開陽縣光正醫院,貴州 貴陽 550300)
膽總管結石是一種常見的膽道疾病,該病患者通常伴隨著嚴重的腹痛、黃疸、發熱和惡心等癥狀。對膽總管結石的治療,傳統方法主要采用開腹手術,需要切開較大的腹部切口,容易引起感染、腹膜炎和其他并發癥,開腹手術也需要更長的住院時間,術后康復周期較長,對患者的身體和心理造成了較大的傷害。腹腔鏡聯合膽道鏡膽總管切開取石術的引入大大提高了膽總管結石的治療效果[1-2]。該手術技術借助腹腔鏡和膽道鏡,手術醫師能夠更加準確地定位結石,且該手術具有微創性質,是通過小孔徑切口操作,減少了創傷,降低了感染的風險,減輕了術后疼痛,并加速了患者的康復過程。與此同時,臨床研究者對術后采取一期縫合或者T 管引流存在一定的爭議[3]。為進一步分析腹腔鏡聯合膽道鏡膽總管切開取石一期縫合的療效,本文選取2022 年1 月到2023 年2 月我院實施腹腔鏡聯合膽道鏡膽總管切開取石術治療的80 例患者進行了臨床研究,現報告如下。
選取2022 年1 月到2023 年2 月我院實施腹腔鏡聯合膽道鏡膽總管切開取石術治療的80 例患者,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知情同意,按數字隨機分組法將患者分為一期縫合組(40 例)和T 管引流組(4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近似(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納入標準:(1)經影像學診斷為膽總管結石;(2)符合腹腔鏡聯合膽道鏡膽總管切開取石術指征;(3)膽總管直徑在10 mm 以上。
排除標準:(1)存在嚴重的血液系統疾病者;(2)妊娠、哺乳期患者;(3)存在急性化膿性膽管炎;(4)伴發有程度較重的心肝腎功能異常。
所有患者均接受腹腔鏡聯合膽道鏡膽總管切開取石術治療,手術所用儀器、手術操作均一致。
T 管引流組患者術后的處理方式選擇T 管引流,具體流程為:借助網籃工具,操作醫師依次完成結石取出或通過注入0.9%氯化鈉溶液進行沖洗等操作,從而將泥沙樣結石和絨狀物質徹底清除干凈,然后進行詳細的膽道檢查,確認沒有任何結石殘留后,緩慢謹慎地將排石管(T 管)放置在患者的膽總管內,并通過可吸收的縫線(3-0 或4-0)縫合切口,之后再次沖洗膽管,一直到沒有再出現膽漏或活動性出血現象,最后進行膽囊切除,并通過右側穿刺孔引出T 管,并進行適當的固定處理。
一期縫合組患者術后的處理方式選擇一期縫合,具體操作流程為:使用網籃取出結石或通過注水沖洗泥沙樣結石和絨狀物,并對患者應用可吸收的3-0 縫線實施間斷或連續全層縫合膽總管切口,各項操作均嚴格按照無菌規范,在縫合完成之后通過紗布擦拭縫合部位,詳細檢查有無滲出膽汁和血液。對膽道內的小結石進行多次全面沖洗,然后使用注水方法檢查膽總管下端是否通暢。如果膽道內觀察顯示沒有任何結石殘留,則對患者進一步使用可吸收的縫線縫合膽總管切口。如果檢查顯示存在漏點,則進一步實施額外的縫合處理,一直到沒有活動性出血和膽漏后,再次徹底切除膽囊。
1.4.1 對比分析兩組手術指標及術后恢復情況統計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
1.4.2 對比分析兩組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統計指標包括:腹腔感染、膽漏、切口感染。
1.4.3 對比分析兩組術后不同時間的疼痛程度。術后不同時間的疼痛程度判定通過視覺模擬分析法進行,分值范圍0 ~10 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重[4]。
采用SPSS 24.0 軟件對本次研究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采用樣本t檢驗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以卡方(χ2)檢驗計數資料,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時提示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一期縫合組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T 管引流組(P<0.05),術中出血量顯著低于T管引流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手術指標對比(±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術后排氣時間(h)住院時間(d)術中出血量(mL)一期縫合組 40 90.37±3.08 33.16±2.36 7.24±0.84 61.68±5.78 T 管引流組 40 98.21±3.25 38.49±2.39 9.31±0.95 79.13±6.94 t 值 11.074 10.036 10.342 12.220 P 值 <0.001 <0.001 <0.001 <0.001
一期縫合組術后1 d、術后3 d 的疼痛評分均顯著低于T 管引流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疼痛程度對比(分,±s)

表3 兩組術后疼痛程度對比(分,±s)
組別 例數 術后1 d 術后3 d一期縫合組 40 5.14±0.62 1.74±0.17 T 管引流組 40 6.23±0.67 2.34±0.34 t 值 7.552 9.983 P 值 <0.001 <0.001
一期縫合組術后腹腔感染、膽漏、切口感染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均顯著低于T管引流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例(%)]
腹腔鏡聯合膽道鏡膽總管切開取石術是一種現代外科手術技術,用于治療膽總管結石等膽道疾病。該技術由于具備多方面優勢而在臨床得到廣泛認可。通過腹腔鏡和膽道鏡的協同作用,臨床醫師能夠實時觀察膽道內的情況,精確定位結石,采取必要的治療措施[5-6]。同時,這一手術技術相對傳統的腹部手術而言具有微創性,減小了切口大小,減輕了疼痛感,縮短了住院時間以及康復期。因此,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手術已經成為處理膽道結石等膽道疾病的首選手術方式,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手術體驗和治療效果[7]。
T 管引流是一種用于膽總管手術的術后管理方法,旨在維持膽汁引流,防止膽道狹窄,以及促進愈合。其原理是通過將T 形管(T 管)置入患者的膽總管,促使膽汁排出體外,并預防膽汁外漏。T管經過皮膚穿刺穿出,臨床人員可通過外部引流袋觀察和記錄排出的膽汁量,由此為臨床醫護人員提供關于患者術后恢復情況的參考,臨床醫護人員可根據患者的引流情況合理調整干預措施。通常情況下,T 管會在手術后持續保留一段時間,直至膽道愈合、沒有滲漏之后再行拆除,該技術能夠確保術后膽道的有效引流和恢復[8-9]。一期縫合則是通過使用可吸收的縫線在手術之后及時對膽總管切口進行縫合,以確保切口的愈合和恢復。這種方法強調在手術中一次性完成所有必要的操作,規避了傳統模式下需要在術后留下排石管等裝置,因此更有助于縮短術后恢復時間,減少感染風險,并為患者提供更加方便的術后管理[10]。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一期縫合組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T 管引流組(P<0.05),術中出血量顯著低于T 管引流組(P<0.05),可見腹腔鏡聯合膽道鏡膽總管切開取石一期縫合具有良好的療效,有利于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患者術后恢復時間。分析其原因,相比于T 管引流術,一期縫合不需要額外的步驟置入和定位引流管,因此在手術中能夠更迅速地完成。從而縮短了手術操作持續的時間。同時,一期縫合實現了對切口的有效封閉,不需要額外的引流管,因此患者在手術后能夠更迅速地實現排氣,縮短了術后排氣時間,有利于減輕不適感,從而改善了術后的康復體驗。而T管引流則需要一段時間確?;颊吲艢饣謴?。引流管的置入可引起排氣不暢,且患者需要引流管拔除后才能恢復正常排氣,因此T 管引流方式會延長患者的排氣時間[11]。一期縫合由于手術時間縮短和術后引流管的早期拔除,患者得以更快地康復,從而縮短了住院時間。此外,相對于T 管引流術,一期縫合減少了在手術過程中需要處理的組織和血管數量,從而降低了術中出血的風險,有助于保持手術視野的清晰度,并有利于縮短手術操作時間[12-13]。
同時,本次研究中,一期縫合組術后1 d、術后3 d的疼痛評分均顯著低于T 管引流組(P<0.05),可見腹腔鏡聯合膽道鏡膽總管切開取石一期縫合有利于降低術后疼痛程度。分析其原因,由于一期縫合無需額外的引流管置入,因此縫合術后患者承受的引流管相關不適感、疼痛感會更低,例如引流管置入后引流管周圍會出現一定疼痛,在拔除引流管時也可能引起不適。且由于一期縫合促進患者更快愈合,也更有利于減少組織創傷和術后不適,因此進一步降低了患者術后的疼痛感[14]。
此外,本次研究結果顯示,一期縫合組術后腹腔感染、膽漏、切口感染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均顯著低于T 管引流組(P<0.05),分析其原因,由于一期縫合將膽總管切口完全封閉,降低了外界細菌侵入的機會,從而降低了腹腔感染的風險。相比之下,T 管引流可能導致外部細菌進入腹腔,從而增加了感染的風險。同時,T 管引流容易使切口周圍處于濕潤狀態,從而容易遭受細菌感染。相比之下,一期縫合將切口緊密封閉,減少了感染的機會,從而有效降低了切口感染的發生率。膽漏則是一種嚴重的并發癥,一旦發生可能需要額外的治療和手術干預。而一期縫合由于切口被緊密封閉,降低了膽漏的風險[15]。
綜上所述,腹腔鏡聯合膽道鏡膽總管切開取石一期縫合具有良好的療效,有利于減少術中出血量,減少不良反應,降低術后疼痛程度,縮短患者術后恢復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