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 紅
(膠州市膠萊街道膠萊中心衛生院,山東 青島 266315)
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功能性腸病,近年來由于各種因素影響導致該病的發病人數增多,造成的危害較大,需要加強重視力度,盡早開展治療。患者發病后可見明顯的反復腹痛、腹瀉,自身的排便習慣出現明顯變化或大便性狀改變。臨床上該病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但多數學者都認為該病的發病機制與胃腸道動力異常、飲食、遺傳、腦-腸軸調節異常、腸道感染以及精神心理因素等存在關聯性,需要加強對該病的重視,盡早進行診斷與治療,以保證患者盡早恢復健康[1]。臨床上將該病按照排便異常情況進行劃分,如混合型、腹瀉型、便秘型以及不定型等,患者發病后對日常生活產生的影響較為明顯,需要及早控制病癥進展。臨床上治療該病常見西藥治療,該治療方式雖然可以控制病癥[2],卻存在一定的不良反應,限制整體的治療效果,由此臨床上提出中醫治療理念,疏肝健脾法中藥湯劑可以有效地緩解患者病癥,利用藥物的協同優勢顯著改善患者病情、控制病情進展,并可以有效地減輕對人體產生的副作用,安全性較高[3],具有較高的應用優勢。本次研究將以68 例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開展相關的數據分析,探索疏肝健脾法中藥湯劑對該病的控制效果。
截取時段:2022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從該時段進行患者篩選,本次研究篩選的患者均為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擇取患者68 例,根據隨機數據1∶1 將患者抽取均等兩組。對照組34 例,男女比值:20/14,年齡值區間:26 ~68 歲,均齡(42.42±2.12)歲,病程:2 ~3 年,病程均值:(2.34±0.12)年;觀察組34 例,男女比值:19/15,年齡值區間:27 ~67 歲,均齡(42.39±2.10)歲,病程:1 ~3 年,病程均值:(2.22±0.10)年。納入標準:(1)全部患者均同意開展各項數據分析;(2)患者近期未服用影響研究的藥物。排除標準:(1)患者難以配合研究人員;(2)患者合并胃腸道腫瘤病癥。患者組間對比未見差值(P>0.05),符合研究。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開展常規西藥治療。給予患者匹維溴銨片,口服藥物,每次50 mg,每日三次,連續給藥一個月。
1.2.2 觀察組
觀察組開展疏肝健脾法中藥湯劑治療。處方:炒薏苡仁30 g;炒山藥20 g;黨參15 g、白芍15 g、茯苓15 g、焦六曲15 g;益智仁10 g、防風10 g、陳皮10 g、木香10 g、炒白術10 g;佛手6 g;炙甘草5 g,藥物煎水,取汁,每日一劑,分兩次服藥,連續治療一個月。
(1)觀察患者中醫癥候積分。根據當前IBS(腸易激綜合征)中醫癥狀作為其分析標準對患者癥狀進行判斷,其評估維度包括倦怠乏力、腹痛、腹瀉、情志抑郁,分值評分越低表示患者癥狀越輕。(2)觀察患者血液指標情況。5-HT(5-羥色胺)、CGRP(降鈣素基因相關肽)、SP(P 物質),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進行指標檢測;hs-CRP(C 反應蛋白)采用散射比濁法進行測量。
治療前兩組各項中醫癥候(倦怠乏力、腹痛、腹瀉、情志抑郁)積分觀察評估未見差值(P>0.05),治療后觀察顯示觀察組各項分值降低幅度更大,組間對比可見差值(P<0.05),如表1。
表1 中醫癥候積分觀察(分,±s)

表1 中醫癥候積分觀察(分,±s)
組別(n=34)倦怠乏力 腹痛 腹瀉 情志抑郁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15±0.22 0.89±0.12 3.22±0.22 0.83±0.16 3.46±0.15 0.82±0.14 3.38±0.16 0.93±0.14對照組 3.14±0.21 1.41±0.16 2.21±0.21 1.55±0.17 3.45±0.14 1.32±0.13 3.37±0.14 2.13±0.16 t 值 0.221 7.262 0.230 8.655 0.252 8.717 0.235 9.561 P 值 0.827 <0.001 0.788 <0.001 0.717 <0.001 0.855 <0.001
治療前血液指標(5-HT、CGRP、SP、hs-CRP)檢測顯示組間未見差值(P>0.05),治療后檢測顯示觀察組各血液指標降低更明顯,組間對比可見差值(P<0.05),如表2。
表2 血液指標觀察(±s)

表2 血液指標觀察(±s)
組別(n=34)5-HT(ng/mL) CGRP(pg/mL) SP(ng/mL) hs-CRP(ng/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143.25±3.24 110.26±3.22 86.02±2.51 75.13±2.24 100.13±3.19 55.63±2.45 0.57±0.06 0.18±0.03對照組 143.26±3.25 129.82±3.21 86.03±2.53 80.26±2.26 100.14±3.20 76.83±2.47 0.56±0.07 0.29±0.05 t 值 0.216 16.827 0.235 15.264 0.247 12.729 0.359 6.520 P 值 0.911 <0.001 0.873 <0.001 0.795 <0.001 0.734 <0.001
腸易激綜合征近年來發病率呈現出顯著增長趨勢,該病對人體產生的危害較大,如患者發病后可見明顯的腹痛、腹脹、腹瀉、大便性狀改變等情況,降低患者生活質量,需要盡早開展治療。臨床上根據排便異常情況將該病劃分為不同的類型,其中多數患者為腹瀉型。研究發現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發病機制在于胃腸運動障礙、胃腸激素改變、內臟敏感性增強以及相關的精神心理因素,由于其病癥發病機制較為復雜,導致病癥整體治療難度較大。患者發病后可見明顯的排便不盡感、大便性狀異常、腹脹腹痛等情況[4],可表現為間歇性發作或持續性發作,因而臨床上傳統治療多數以基礎對癥治療為主,無特異性治療藥物,但該治療方式效果有限,整體療效不理想,由此提出了中醫治療理念。中醫學將該病劃分為泄瀉、腹痛范疇,其發病原因在于患者自身的情緒緊張,長期憂思惱怒,可造成人體的肝氣失調,出現肝脾不和、脾胃升降失調情況[5],臟腑氣機逐漸失調,最終誘發病癥,產生的危害較大。臨床研究過程中發現該病的病位在于胃腸、肝脾,病機在于疏泄失常、肝氣不利,或患者肝脾不和、肝強脾弱也可導致該病,在治療過程中主要選擇疏肝健脾法進行治療,以控制病癥的進展[6],臨床效果顯著。疏肝健脾法中藥湯劑治療是一種優質的方法,該湯劑可以有效地控制病癥進展,其中黨參、炒白術可以有效的健脾益氣[7],改善患者自身生理功能;炒薏苡仁、茯苓、炒山藥可以有效地健脾化濕;木香與陳皮可以和中化濕,達到行氣止痛的目的,改善患者病癥;防風可以有效地祛濕止瀉[8],具備良好的疏肝解郁功效;白芍可以柔肝緩急、止痛;益智仁則可以有效地溫脾止瀉;用佛手進行疏肝理氣,焦六曲進行健脾化滯。最終利用藥物之間的協同作用改善患者病情,疏肝健脾,達到標本兼治之功效,改善患者生理機能,降低病癥對患者影響[9],促使患者病情得到及時控制,安全性較高,有助于患者盡早恢復生理功能。疏肝健脾法中藥湯劑對于人體的腦-腸軸調節作用良好,可以有效的降低人體內臟高敏感性[10],改善患者血清指標,對于胃動素的含量進行合理的改善,以促使其人體代謝物質得到合理的調節,有助于患者病情改善,應用價值顯著。相比于傳統西藥來說[11],該治療方式對人體產生的副作用相對較小,可以盡可能降低對患者產生的毒副作用,改善生理機能,安全性良好,有助于患者盡早恢復健康,值得臨床推廣應用[12]。臨床研究認為,該病對人體產生的危害較大,且由于該病癥自身的性質影響[13],其致病因素與誘發因素均受到情感因素影響,如果患者出現情緒激動、焦慮、抑郁等情況將造成患者自身出現胃腸分泌障礙與運動障礙[14],腦-腸軸出現調節異常,癥狀反復發作,需要及時進行控制。利用中藥湯劑治療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病情,降低病癥對患者日常產生的影響,改善患者生理機能[15],促使患者盡早恢復正常狀態,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疏肝健脾法中藥湯劑還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體內炎癥水平,改善血清指標,控制病癥進展,調節機體自身的免疫功能與代謝功能,盡可能降低對人體產生的副作用,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促使患者盡早恢復正常生理機能,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16]。
本次研究結果中,治療后兩組倦怠乏力、腹痛、腹瀉、情志抑郁各項中醫癥候積分分值均降低,且觀察組各項分值降低更明顯(P<0.05),表明該治療方式對患者病情改善更優,可以對患者胃腸功能進行合理的調控,改善患者生理機能,降低內臟高敏感性,進而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促使患者盡早恢復健康。治療后兩組血液指標(5-HT、CGRP、SP、hs-CRP)評估顯示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指標降低更顯著(P<0.05),表明該治療方式可以及時降低患者體內炎癥水平,改善患者生理機能,加速對胰島-腸軸內代謝物質進行合理的調控,改善患者病癥表現,以促使患者癥狀得到改善,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開展疏肝健脾法中藥湯劑治療效果較為明顯,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降低病癥對患者產生的影響,改善患者生理機能,提高自身免疫力,以促使患者盡早恢復健康,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