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道琴
(興化市中醫院普外科,江蘇 泰州 225700)
腰麻屬于臨床常用麻醉方案,在下腹部以及下肢手術中有廣泛應用,麻醉效果確切且藥物用量少,安全性高[1]。但將局麻藥物注入蛛網膜下腔,阻滯部分脊神經傳導功能后,支配膀胱的副交感神經也容易受到阻滯,麻醉恢復較慢,進而容易發生尿潴留[2-3]。另外手術疼痛以及排尿習慣改變等因素,也會增加尿潴留風險。對腰麻后尿潴留,常規多通過精神安慰、熱敷、聽流水聲等方式誘導排尿,有一定效果,但患者排尿恢復仍然需要一定時間[4]。近年來,中醫特色護理方案在臨床中也有了較多應用,穴位按摩、穴位貼敷、艾灸等均為常用中醫適宜技術,將其應用于尿潴留護理中,能夠暢通氣機、溫經通脈,對調節身體狀態,改善臟腑功能有明顯作用[5-7]。基于此,本次研究選擇興化市中醫院2021 年12 月至2023 年10 月收治的腰麻術后尿潴留患者90 例,通過隨機對照,探討了中醫特色護理干預的效果,報告如下。
選擇興化市中醫院2021 年12 月至2023 年10 月收治的腰麻術后尿潴留患者90 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予腰麻;(2)術后并發尿潴留;(3)膀胱儲尿量大于200 mL;(4)知情同意參與研究。排除標準:(1)合并精神疾病者;(2)貼敷、按摩位置皮膚感染或潰瘍者;(3)原發泌尿疾病者;(4)妊娠期女性;(5)心腎等臟器嚴重損害者;(6)依從性極差者。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45 例,男32 例,女13 例;年齡51 ~82(67.32±5.10)歲;體質指數19 ~28(23.10±1.17)kg/m2;疾病類型:大隱靜脈曲張19 例、疝氣20 例、腘窩囊腫6 例。觀察組45 例,男33 例,女12 例;年齡52 ~80(67.17±5.04)歲;體質指數18 ~28(22.94±1.22)kg/m2;疾病類型:大隱靜脈曲張17 例、疝氣21 例、腘窩囊腫7 例。兩組基礎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已獲得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予常規護理:(1)健康教育。評估患者對尿潴留認知水平,講解尿潴留成因以及干預措施,并利用動畫、視頻等輔助患者理解,提高患者依從性。(2)心理護理。指導患者跟著輕松、舒緩音樂冥想,讓患者感受身體的細微變化,并從頭開始依次想象至足部。(3)在患者出現尿意時,評估影響患者排尿的因素,如體位、疼痛、環境、心理障礙等,針對性地予以解決。如果仍然無法改善,進行腹部熱敷以及按摩,讓患者聽流水聲,溫水沖洗外陰,并囑咐患者放松下腹用力排尿。
觀察組則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中醫特色護理方案干預,內容包括:(1)穴位按摩。患者取仰臥位,雙腿略屈。讓患者放松,而后取三陰交、陰陵泉,以大拇指指尖按在穴位上順時針按揉,以產生酸麻脹痛為宜。每穴2 min,每半小時按摩1 次。(2)穴位貼敷。予五苓散穴位貼敷,取中極、關元、氣海。穴位貼敷藥物組方:澤瀉15 g,白術、茯苓、豬苓、桂枝各10 g。研磨成粉過100 目篩,加入甘油、醋、蜂蜜調和,制成厚5 mm,直徑2 cm 的藥餅,貼敷在所選穴位。貼敷4 h,每日貼敷1 次。(3)艾灸。取氣海、神闕、腎俞進行艾灸。對施灸部位皮膚進行清潔,鋪蓋棉質小方巾。將艾條折成每段3 cm 左右的小段,放入艾灸盒中,對選穴施灸,每次20 min。密切觀察,如出現腫痛、水皰,立刻停止施灸。(4)撳針。選穴雙側耳穴腎、膀胱、三焦、輸尿管,定位耳穴后,使用酒精消毒,以鑷子夾取耳針埋于上述穴位,埋針期間每天可適當按壓3 ~4 次,忌用暴力,每個穴位按壓30 秒,常規留針2 ~3 天。
(1)兩組護理效果比較。顯效:護理干預5 h 內自行排尿,殘余尿量低于80 mL;有效:護理干預7 h 能自行排尿,殘余尿量低于80 mL;無效:護理干預7 h 膀胱充盈且無尿意、便意。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2)兩組排尿指標與膀胱殘余尿量比較。排尿指標設定為術后首次排尿時間、首次排尿量。膀胱殘余尿量于干預前、干預24 h 通過超聲檢查評估。(3)兩組導尿率與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導尿標準為:無法順利排尿,需要行導尿術。術后并發癥包括:下腹墜脹、排尿不盡、尿路感染等。
觀察組護理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效果比較[n(%)]
觀察組首次排尿時間短于對照組,首次排尿量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前兩組膀胱殘余尿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膀胱殘余尿量均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排尿指標與膀胱殘余尿量比較(±s)
注:與干預前比較,★P <0.05。
組別 例數 首次排尿時間(h) 首次排尿量(mL)膀胱殘余尿量(mL)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45 6.48±0.51 285.41±31.64 358.24±36.71 72.20±7.14★觀察組 45 4.37±1.02 318.20±35.81 362.57±38.10 21.04±3.57★t 值 12.412 4.603 0.549 42.992 P 值 <0.001 <0.001 0.584 <0.001
觀察組導尿率與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導尿率與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尿潴留為臨床常見疾病,即膀胱充滿尿液但無法自行排出,如未得到及時處理,可造成膀胱膨脹過度以及逼尿肌損傷,留置尿管雖然能有效解決尿潴留,但會加重患者痛苦,增加尿路感染風險[8]。在外科手術中,腰麻屬于常用方案,適用于腹股溝疝、大隱靜脈曲張手術等,術中通常無需留置尿管,但術后因排尿反射抑制,切口疼痛導致膀胱與尿道括約肌反射性痙攣以及排尿習慣改變等的影響,很容易并發尿潴留[9]。腰麻術后尿潴留表現為小腹脹滿、無尿意、排尿困難,可加重患者痛苦,影響患者康復。為了改善尿潴留,促進患者排尿,常規多通過心理疏導、熱敷、聽流水聲等方式干預,旨在改善患者負性情緒,刺激患者排尿反射,誘導患者排尿,但整體效果仍然不理想。基于此,有必要探討更為有效的干預方案。而近年來,中醫藥療法在臨床中已經有了較多應用,并體現出了顯著優勢,故考慮聯用中醫特色護理方案干預。
從中醫角度看,尿潴留可歸為“癃閉”“淋濁”等范疇,因手術、麻醉損傷腎氣,氣虛血弱,肝失疏泄,故而可導致本病。本病多為虛證,在干預時應以溫陽益氣、補腎利尿為基礎治療原則[10]。穴位按摩、穴位貼敷、艾灸、耳針均為臨床常用中醫適宜技術。在穴位按摩中,取三陰交與陰陵泉,均屬于足太陰脾經穴位,其中三陰交能夠健脾利濕、通暢氣機、舒筋活絡,陰陵泉為治濕之要穴,按摩此處,能夠通利下焦,行氣利尿[11]。貼敷穴位時,使用五苓散,方中以澤瀉為君,能直達膀胱,可利水滲濕;茯苓與豬苓共為臣藥,可健脾、利水、滲濕,可增強澤瀉利水滲濕之功。配合白術,能健脾益氣,利水燥濕;配合桂枝,能增強膀胱氣化之功,可促進排尿。因本病病位在膀胱,取氣海、關元、中極進行穴位貼敷,氣海為補氣之要穴,能夠溫陽益氣,固本補虛;關元則是小腸募穴,可補虛固本培元;配合中極能通調三陰,利小便[12-13]。穴位貼敷可發揮出藥物刺激與穴位刺激雙重作用,可溫陽化氣、利水滲濕。艾灸治療,選穴關元、氣海,與膀胱體表相對,神闕則為任脈之穴,可調節三焦之氣;艾灸干預,能使膀胱氣化有度,并提振膀胱,可健脾利濕,促進小便排出[14]。耳針干預時,采用皮內針方案,將針埋入皮下,可對皮膚、經絡產生持續刺激,進而提高穴位興奮性與傳導性,可激發正氣,調節臟腑功能。耳為宗脈之聚,耳與臟腑、經絡關系密切。在耳穴針刺時,取腎穴能補腎益氣,配合膀胱,能調節膀胱氣化功能,配以三焦,能暢通三焦氣機,再針刺輸尿管,則有助于通利水道[15]。且該刺激方案相較于耳穴壓豆更為牢固,不容易脫位,可持續刺激。通過上述中醫特色護理方案的聯用,能夠溫陽益氣、暢通氣機、利水滲濕,對改善尿潴留有明顯價值。
該次研究中,觀察組予以中醫特色護理方案干預后,護理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P<0.05),可見該方案能改善尿潴留病情,護理效果確切。觀察組首次排尿時間短于對照組,首次排尿量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中醫特色護理能縮短術后排尿時間,并增加排尿量;干預后觀察組膀胱殘余尿量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該方案能減少膀胱尿量殘留,有利于改善膀胱功能。觀察組導尿率與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中醫特色護理能降低導尿率與并發癥風險。
綜上所述,對腰麻術后尿潴留患者采用中醫特色護理方案干預效果確切,能有效促進患者排尿,改善膀胱功能,減少殘余尿量,降低導尿率與并發癥風險,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