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要面向全體學生,堅持課內外有機結合,落實“教會、勤練、常賽”的課程理念。本文基于此理念圍繞跳繩項目展開融合性教學資源開發。在課內,通過編制校本學材、重構教學策略;在課外,通過錄制“雙視頻”、組建“三師資”、巧設“四場地”、創生“五評價”的實踐策略,讓學生在“教會、勤練、常賽”一體化的“跳繩+X”課程教學新模式中,掌握多種跳繩技能,并能運用所學技能增強身體素質和提升思想品質。
關鍵詞:融合性;教學資源;“跳繩+X”;課程;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4)03-0017-04
2021年6月23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強調要深化體育教學改革,強化“教會、勤練、常賽”,構建科學、有效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新模式,幫助學生掌握1至2項運動技能[1]。筆者基于對《綱要》中指導思想的理解,嘗試以融合性教學資源開發為突破口來構建小學體育課程教學新模式。在這個教學新模式中,體育課堂教學是“教會”的出發點,學校和家庭是“勤練”和“常賽”的落腳點,讓學生的技能、體能和意志品質得到全面發展。筆者于2021年8月申報了江蘇省中小學教研室組織的“十四五”教育教學類課題《基于融合性教學資源開發的小學體育“1+X”課程實踐研究》,并于2022年3月成功立項。立項后,課題組根據校情確定以跳繩項目作為研究抓手,《綱要》中所指的“1項運動技能”和“1+X”課程中的“1”則都聚焦在跳繩項目,那么,“X”就是達成“教會、勤練、常賽”跳繩的融合性教學資源;“+”便是“X”促進“1”開展的有效變量。由此,課題研究由之前相對泛化的“1+X”課程實踐研究聚焦到“跳繩+X”課程的實踐研究?!读x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指出要堅持課內外有機結合,指導學生學會基本運動技能、體能和專項運動技能,提供更多時間讓學生進行充分練習,鞏固和運用所學運動知識與技能,參與形式多樣的展示或比賽。這為課題指明了具體實踐的方向,于是課題組便確定從課內和課外兩個維度展開融合性教學資源的開發,創造性地開展面向全體學生的、經常性的關于跳繩項目的“學、練、賽、評”活動,從而推進“跳繩+X”課程的扎實研究。該課題研究已初見成效。
一、課內“跳繩+X”課程融合性教學資源的開發策略
(一)編制專設課時的校本學材
跳繩“1+X”課程是讓學生在運用所學技能參與平時的練習、常態的競賽和固定的評價活動中,達到先學后練、以練促學、以賽促練、以評促賽的目的。因此課題組需要先確定各年級學生學習跳繩技能的內容是什么,然后再根據確定的內容編制校本學材(每項跳繩技能一般設計為3課時),最后將跳繩技能的教學納入學期教學計劃展開教學。課題組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結合運動技能形成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最終確定各年級學生所學跳繩技能的內容(表1)。
跳繩項目的四個目的,一是突出合作性,全部學生通過自由組合和變化練習方式,在學練過程中增進溝通交流;二是增加趣味性,學生每學年要學會2~4項跳繩技能,包括單人跳短繩技能和合作跳繩技能,通過游戲與動作相結合來增加學習的趣味性;三是增加靈活性,中低學段學生以單雙人跳短繩為主,高學段學生以合作跳長繩為主,通過提高柔韌素質、關節韌帶和肌肉的彈性來提升靈活性;四是遵守漸進性,從時間的橫軸—學年,或從學段的縱軸—年級,在設計精英賽項目和全員測試項目時均遵守由易到難的循序漸進原則。
(二)重構常態課時的教學策略
重構常態課時的教學策略就是把跳繩作為輔助性和功能性的教具融入到原教材中,從而改變原來課堂教學的方式,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和跳繩校本學材中跳繩技能的學以致用。
以三年級教材為例,在江蘇省小學體育教師備課用書《科學的預設 藝術的生成》中,水平二(三年級)學年教學計劃如表2。
跳繩作為輔助性和功能性教具可以有機地融入該教材中。當跳繩融入田徑類教材時,其輔助性表現在可以把跳繩作為“起跑線”,或擺成簡易的“繩梯”,或纏繞成團作為“投擲物”等開展教學活動;跳繩的功能性在課堂教學課課練環節得以表現,利用校本學材中跳繩技能的健身功能開展計時練習或比賽。當跳繩融入其他教材時,通常是作為功能性教具融入在教學中。比如武術教材,在教學游戲環節,跳繩可以作為拉繩角力游戲的教具。由此可見,通過重構原教材的教學策略開展常態課堂教學,不僅可以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還能夠讓學生在常態課中運用所學跳繩技能鍛煉身體。
二、課外“跳繩+X”課程融合性教學資源的開發策略
(一)錄制“雙視頻”
錄制“雙視頻”是指錄制示范性教學視頻和拓展性自學視頻。示范性教學視頻的錄制內容是表1中校本學材中的內容,是為了促進校本學材跳繩技能的落實和落細,讓學生在體育課堂教學之外利用教學視頻學習、糾正和鞏固跳繩技能;拓展性自學視頻的錄制內容如表3,是為了讓學生學習到校本學材之外的跳繩技能,調動學生的學練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練興趣。
在錄制“雙視頻”時,每項技術動作視頻由動作名稱、完整示范(正面、側面,每個示范面包含開始動作、跳躍動作和結束動作)、常見錯誤和糾正方法等,目的是通過視頻制作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練資源。
(二)組建“三師資”
組建“三師資”的目的是為了充分利用視頻教學資源,促進學生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學習和練習跳繩技能。“三師資”包括:班主任、跳繩技能專干、家長。在“三師資”中班主任是主要的師資力量,跳繩技能專干和家長均要配合班主任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例如,跳繩技能專干的“教學”任務是利用小課間時間在班級附近連廊上指導基礎組對精英賽和全員測試跳繩技能的練習,引導達標組對自學跳繩技能的練習,而家長的“教學”任務主要是利用放學后的時間在家庭環境里督促學生練習跳繩技能。
(三)巧設“四場地”
“四場地”分為課內教學場地、大課間集練場地、連廊“學、練、賽”場地、居家督練場地。巧設“四場地”就是通過細化場地布局,推進“學、練、賽”活動的有效開展。
1.細化課內教學場地
細化課內教學場地就是確定學生上課時的學練區域并明確細化后的功能。學練區域如圖1所示,包括“五區”和“一點線”,“五區”是指集合區、散開區、練習區、探究區和思過區;“一點線”是指折返點和練習起始線。集合區是學生到達授課地點的集合位置,也是教師授課時的講解示范區域;散開區、練習區、起始線和折返點是為學生設計的學練區域;探究區是小組合作討論、探析的區域;思過區是為課堂教學管理設計的懲戒區。當學生熟悉教師利用學練區組織教學的形式后,教師便可以在學生熟悉的學練環境中開展高效教學,促進跳繩技能的學習與練習。
圖1" 學練區域圖
2.細化大課間集練場地
跳繩大課間是面向全校學生開展的集體性練習,是學校在單位時間內提高學生練習效率的有效抓手。高效的跳繩大課間活動需要科學的組織和合理的場地布置作為保障。在校本學材中精英賽和五、六年級跳繩技能是集體性練習項目,一至四年級的全員測試項目均為單人練習。所以就要細化各年級學生的練習場地,特別是在生均活動面積不足的學校,更要明確全員測試項目練習的位置和精英賽項目練習的區域以及兩者之間變化的方式。比如單人練習項目可以采用“同向交叉,異向相對”的站位練習,這種站位可以規避繩索逆向翻飛帶來的相互干擾因素,從而使學生都能參與單人練習,提高練習密度,當變化為合作練習時可以采用“化零為整”的站位方法,合理利用組內學生之間的共同場地。
3.細化連廊學練賽場地
連廊場地包括教室內、教室外走廊、樓間連廊、樓內“廣場”等。教室內是班主任開展跳繩視頻教學的場地;教室外走廊是跳繩技能專干組織學練精英賽和全員測試跳繩技能的場地;樓間連廊是學生練習自學跳繩技能和展示學生跳繩成績的場地;樓內“廣場”是教學區內較大的活動區域,作為挑戰周、月、學期跳繩成績的場地。
4.細化居家督練場地
居家督練場地有練習區和成績記錄區。練習區沒有具體的要求,可以在家里比較開闊的地方進行,例如客廳、陽臺等;也可以在室外場地進行,例如樓道、樓下小區或庭院等。在成績記錄區記錄每天學生練習的情況。家長可以通過圖片的形式與班主任交流孩子在家中練習跳繩的情況,從而督促學生開展長效練習。
(四)創生“五評價”
“五評價”是指五種評價路徑,即每日、每課時、每周、半學期和每學期。評價內容分為運動成績和情感價值觀兩個維度;從樣態上分為及時評價和定期評價兩種。及時評價不僅關注跳繩成績,更關注學生“學、練、賽”跳繩時的情感價值觀,是評價主體(跳繩專干或家長、體育教師和班主任)針對學生個體的實時評價,包括每天跳繩技能晉級評價、每堂課的技能評價和每周健康之星評價;定期評價是學校在固定時間面向全向體學生的評價,因是面向整體的評價,通常關注的是客觀成績,包括在學期中段開展的期中精英賽和學期末開展的期末全員測試。
1.每天跳繩技能評價
每天跳繩技能評價是跳繩技能專干或家長對學生跳繩技能學練情況開展的評價方式,包括校本學材技能評價和自學技能評價。例如,跳繩技能專干利用班級跳繩技能晉級統計表(表4),根據組織過程中同伴的具體表現,對紀律、參與積極性、進步程度、跳繩成績等方面進行評價。學生練習跳繩數量和練習態度在校本學材技能評價中各占40%和60%,在自學技能評價中各占60%和40%,每天班級跳繩技能晉級統計表的評價結果作為班主任健康之星評比的重要依據。
2.每堂課的技能評價
每堂課技能評價是體育教師以跳繩技能比賽或展示的形式對學生學練情況進行的評價。落實課堂跳繩技能評價有兩條路徑,一是在跳繩校本課程的教學中落實;二是在常態課教學的補償性練習或課課練環節中落實。教師可以從跳繩技能的掌握程度、參與練習的積極性和跳繩的具體成績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實時評價。
3.每周健康之星評價
每周健康之星評價是班主任進行班級管理的重要抓手,也是促進學生學習和練習跳繩的有效評價方式。健康之星評比包括多個方面,其中與跳繩項目相關的評價包括對練習成績的評價和練習態度評價。以練習成績評價為主的是全員測試和精英賽,比如全員測試進入年級前一百名或獲得年級一等獎的學生當選本學期“健康之星”;代表班級參加精英賽的學生可以當選上半學期的“健康之星”;以練習態度為主、練習成績為輔的評價包括上文所述每天課間跳繩技能評價和家長實時評價。跳繩技能晉級的學生可以當選當周的“健康之星”;一周內得到跳繩專干或家長正向評價(成績和態度)累計3次的可以參評當周的“健康之星”。
4.期中精英賽評價
“期中精英賽”顧名思義是指在每學期中間時段面向“跳繩精英”舉行的跳繩比賽活動。跳繩精英是由班主任選拔的代表班級參加精英賽跳繩項目的學生。精英賽分男子和女子兩個組別,分別設個人獎。每班16人參賽,男子8人和女子8人,在年級層面設一等獎5組或10人,二等獎7組或14人,三等獎10組或20人;年級組通過精英賽評選出的優秀選手要以美篇和公示成績的方式予以宣傳鼓勵。
5.期末全員測試評價
期末全員測試是在每學期的期末面向全體學生舉行的跳繩比賽活動。全員測試的跳繩項目通常是單人跳繩技能,便于學生練習。全員測試設集體獎,各年級根據班級成績,按20%、30%、30%、20%的比例設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和不得獎,不得獎的班級取消素質教育示范班的評選資格,以此調動班主任組織學生練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的“勤練”。
三、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融合性教學資源開發的小學體育“跳繩+X”課程實踐策略就是圍繞跳繩項目的“教會、勤練、常賽”展開的課內外融合性教學資源的開發。通過融合性教學資源開發形成的合力,讓學生在生活環境中參與跳繩技能的學習、練習、展示等活動,達到學以致用、練以促賽、評以促學的目的,從而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和意志品質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