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雨婷
(山東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山東濟南 250013)
紅色音樂一詞是指以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歷史、社會主義思想和社會主義建設為主題的音樂作品。這些音樂作品旨在宣揚共產主義理念,歌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通常,紅色音樂具有特殊的革命性質,它反映了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思想和革命斗爭的歷程。同時也在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起到了鼓舞士氣的作用,激勵人民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紅色音樂在中國音樂文化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藝術家也試圖將紅色音樂元素與現代音樂風格相結合,以此來創新和傳承這一音樂傳統。這些紅色音樂作品的存在反映了中國社會的變革和發展,同時也塑造了中國的音樂文化傳統。
琵琶作品中的紅色音樂是指以琵琶為演奏樂器,演奏具有紅色主題的音樂作品,通過琵琶這件樂器來弘揚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歷史和社會主義思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吳祖強、劉德海先生創作的《草原小姐妹》、呂紹恩先生創作的《狼牙山五壯士》、聶耳創作、吳俊生先生改編的《唱支山歌給黨聽》、王正平先生創作的《滿江紅》、秦詠誠創作、孫晶改編的《我和我的祖國》等。這些作品均通過琵琶的獨特音色和悠揚動人的旋律為依托,來體現紅色音樂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琵琶作為中國傳統樂器,承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刻的文化內涵。它的音樂傳統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一直以來在中國音樂體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琵琶的聲音如夢似幻,既能表達深情的抒發,又能傳遞昂揚的激情。作為中國民族器樂中的一大類,琵琶演奏學院化發展的時間并不長,在學科建設與培養系統上仍在持續不斷的拓展與創新中。如今,在高校琵琶課程中,除了強化對本專業的學習外,還重要的一部分是將更多思政教育內容融入其中,以此來全面推進琵琶演奏學科的發展。在現有的琵琶課程中,我們將更加強調對紅色音樂的學習,通過音樂的教育作用來幫助學生全面發展,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水平,激發社會責任感。
紅色音樂誕生于革命戰爭時期,對于許多年輕學生來說,那些艱難的歲月似乎遙遠而陌生。因此,我們需要通過在課堂上對紅色音樂作品進行學習,深入了解每首作品的歷史背景和蘊含的革命精神。通過琵琶來演奏紅色音樂,使學生能夠體會到中國共產黨的艱苦奮斗和偉大成就,從而來加深他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進而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同時也能夠讓年輕一代的學生更加深刻地去理解中國的發展歷史,感受到黨的偉大,激發他們為實現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努力奮斗的決心。
在新時代,高校學生要有遠大的理想和目標。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他們的理想信念直接關系到國家的未來發展。紅色音樂作為中國革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黨和人民的優良傳統和革命精神。通過學習紅色音樂,可以引導學生立足于紅色根基,更好地繼承和發揚中國共產黨人的優良傳統。同時也能夠引導學生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在奮斗的過程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在強調紅色音樂能夠起到的思想教育作用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其獨特的音樂風格和藝術審美價值。高校學生應該通過自己演奏紅色音樂琵琶作品、聆聽鑒賞其他形式的紅色音樂作品等方式,理解并掌握正確的審美方法。通過演奏、欣賞紅色音樂,學生可以領略到音樂中的情感表達和意境塑造,理解革命歷史和民族精神。這種審美感知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審美情趣。
目前,高校琵琶課程尚未充分考慮把“紅色音樂”作為一個獨立板塊的課程內容,這意味著我們有機會通過我校琵琶教師的教學實踐和研究,彌補這一課程上的空缺。這個重要舉措旨在培養更為全面發展的高校琵琶學生,他們將具備更廣泛的音樂背景和社會責任感,并為社會培養出更多有實際應用能力的人才。
1.豐富對“紅色音樂”作品的選擇
高校琵琶學生具備良好的演奏能力,理解重視日常練習中基本功的練習意義,包括左右手的技術難點以及樂曲中快速和慢速樂段的練習。然而,他們對音響和音色的控制以及音樂風格的表達理解相對較淺。因此,我們的課程計劃在鞏固基本功的基礎上,通過學習具有“紅色音樂”特征的琵琶樂曲,來深化學生對不同音樂風格的理解,培養學生多樣化的音樂表達技巧,提高他們對音色和聲音變化的敏感度,這將使學生更為全面地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
琵琶藝術蘊含豐富多彩的紅色旋律,這些旋律通常具備強烈的敘事性特點。在本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我們將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樂曲的創作背景,以使他們能夠更為生動地感受音樂的風格,并在演奏中將樂曲所要傳達的情感和畫面得以呈現。這樣的學習將讓琵琶學生更富有音樂表現力,同時也能夠更好地詮釋音樂作品的內涵。以下將以兩首樂曲為例,分析其創作背景及音樂風格,以及能夠對培養學生思政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方面的作用。
(1)《草原小姐妹》
此曲為標題性音樂,創作于1972年,由真實故事改編而來。作曲家吳祖強、劉德海先生以“草原放牧”“與暴風雪搏斗”“黨的關懷記心間”“千萬朵紅花遍地開”四個小標題為線索展開了全曲創作。此曲講述了一對放羊的小姐妹:龍梅和玉容,在面對暴風雪時不屈不撓、奮勇向前的形象,同時也謳歌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戰天斗地、勇敢向前的崇高精神。
譜例1:
此段運用右手琶音雙輪和左手雙弦向下向上自由移動滑音的組合,模擬出風暴的音效,并隨著掃拂技法的大量運用渲染的音樂更為緊張激烈,把小姐妹不畏嚴寒的場面刻畫得淋漓盡致,同時也暗喻了中國共產黨無論面對任何艱難險阻都敢于直面面對,與之抗爭到底的無畏精神。[1]
(2)《唱支山歌給黨聽》
此曲于1963年姚筱舟作詞、朱踐耳作曲創作而成。后經由吳俊生改編為琵琶獨奏曲。此曲旋律優美,帶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同時也表現出了強烈的音樂情感,包括對黨的忠誠、對領袖的崇拜,以及對勞動人民的贊頌。全曲充滿激情,展現出了對社會主義事業和毛澤東思想的堅定信仰。這首樂曲作為中國紅色音樂的經典作之一,在思政教育方面具有深遠的影響,通過對其學習可以引導學生熱愛祖國,并弘揚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
譜例2:

此處通過運用分弦、彈挑、雙彈等演奏技法,使音樂形象變得更為輕快激昂,充滿活力。這種表現方式非常貼切地描繪了勞動人民充滿干勁、熱火朝天的辛勤勞作場景。而前八后十六的節奏型不僅使旋律更加富有彈性,還增強了音樂的律動感,使得整個段落更加生動有力。通過此段的演奏能夠傳遞出勞動人民對黨的深厚感情和堅定信念,以及黨在人民群眾心中的偉大地位,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持久的生命力。
正如前文所述,通過選擇不同主題的紅色樂曲進行學習,不僅有助于有針對性地解決每首曲目中的演奏技巧難點,還能通過深入分析樂曲,加深對革命歷史的理解。這使學生更能夠傳承這些主題,激發愛國熱情,增強社會責任感。此外,這些旋律也代表了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融合了傳統的音樂元素,學生通過學習紅色音樂作品不僅提高了音樂表演技巧,還加深了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這樣的綜合學習經驗有助于培養多層次、多元化的素養,使學生能夠更全面地理解和欣賞音樂作品以及中國文化的深刻內涵。
2.加強對“紅色音樂”作品的鑒賞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推動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廣大文藝工作者義不容辭、重任在肩、大有作為。紅色音樂這一寶貴遺產應被保護、傳承、發揚光大。在紅色音樂中,我們找到了無盡的創作靈感和歷史堅守,它將成為培育更多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的寶貴資源,也將為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蓬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我們高校琵琶課堂中,除了對大量紅色音樂琵琶作品的學習與演奏以外,還可以通過鑒賞其他表現形式的紅色音樂作品來增強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例如,通過鋼琴作品《黃河鋼琴協奏曲》,學生們能夠看到船工們萬眾一心,同狂風巨浪頑強拼搏的情景;通過藝術歌曲《紅梅贊》,他們能夠感受到江姐如冬日的紅梅一般傲立雪中、堅貞不屈的形象;通過民族歌劇《沂蒙山》,他們能夠領略到沂蒙革命根據地的軍民們英勇抗爭、團結一心的英雄故事。
在教學方式上,我們可以運用情景式教學、開放式教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等方式使紅色音樂中的思政教育作用真正得到體現。例如,開放式教學可以讓學生自行選取喜愛的一到兩首紅色音樂作品,深入了解與分析其創作背景及音樂風格,并講述自己對其作品的感受與理解。最后再由教師進行點評與升華,這樣的方式能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同時也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對紅色音樂作品的鑒賞能力。[2]
高校琵琶課程秉承了“教、學、練、演、賽”五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并采用了國際領先的藝術教學理念,將藝術審美通感與藝術多元化融合滲透。該課程不斷深化學科內涵,持續拓寬學科廣度,其宗旨是培養學生既理性又感性、在理智和情感方面都全面發展、具備自主研究能力的人才。
同時也通過音樂的情感傳遞功能,來強調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其目標是使學生在專業技能和思想政治方面都能實現全面提升。這個綜合教學方法旨在為學生提供更豐富、深入的音樂教育,鼓勵他們追求卓越,并在音樂領域和道德品質上成為更具價值的人才。
1.傳播分享紅色音樂作品
在高校琵琶課程中,通過學習紅色音樂,我們采取了“課堂——練習——舞臺”三點一線的教育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模式有助于學生在課堂上打下扎實的基礎,掌握基本功,同時能夠在舞臺上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展示自己的舞臺表現能力,幫助學生去開闊視野,提高舞臺自信心。2023年,山東藝術學院的琵琶學生在“敦煌杯”中國彈撥樂演奏比賽中榮獲職業青年B組金獎、職業重奏組銀獎等佳績。在“南京文化藝術節”中,他們演奏了《我和我的祖國》這一紅色音樂作品,與觀眾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和互動,將教學與實踐完美結合,有效提升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注重技術訓練,更注重對紅色音樂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的傳承與弘揚,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全面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2.創作排演紅色音樂新作
2021年,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山東藝術學院與山東歌舞劇院聯合舉辦了大型原創民族交響史詩《燈塔頌》主題音樂會,以此音樂會來謳歌了中國共產黨這100年來的卓越成就。在此次活動中,山東藝術學院的琵琶學子們得以參與其中。通過這次排練,他們接觸到了更為多元化的音樂形式,不僅提高了自身的專業技能,同時也感受到了紅色音樂所蘊含的深厚情感和歷史意義。
在排練過程中,琵琶學生們與來自不同音樂領域的藝術家們共同合作,互相學習,共同探索了紅色音樂與民族交響樂的融合與創新。他們深入挖掘了紅色音樂中的思想內涵和藝術價值,親身體驗了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艱辛歷程和偉大成就。通過這次活動,學生們也深刻認識到紅色音樂對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革命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作用。這次排練讓他們更加堅定了為人民服務、為國家獻力的信念,激勵著他們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3.承擔社會責任與紅色音樂傳承
在我們的琵琶課堂中同時也致力于培養肩負社會擔當、具有深厚民族情懷的優秀人才。在新形勢的背景下,我們不斷地提升師生服務社會、回報國家和民眾的意識,將社會責任融入教育之中。我們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參加支教、探訪敬老院、福利院、做義工等公益活動,進行紅色音樂專場演出。[3]他們可以將在課堂上學到的音樂知識、技巧以及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展現出來。每一次的演奏都是他們與音樂的深度對話,每一次的演出都是他們與觀眾的深度交流。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和舞臺表現力,更能使他們通過實踐深入理解紅色音樂的精神內涵,從而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同時也賦予了他們作為當代大學生應承擔的社會責任。通過這種方式,我們旨在為社會培養更多有擔當、有情懷的人才,為構建更加和諧美好的社會貢獻力量。同時也用美妙的旋律、和諧的音符去影響更多的人,傳遞紅色音樂的核心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在高校琵琶課程中,紅色音樂作為中國革命文化的珍貴遺產,其所蘊含的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具有獨特的思政教育作用。通過選擇合適的紅色音樂作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以及組織實踐活動等方式,可以充分發揮紅色音樂在高校琵琶課程中的思政教育作用,培養更多具有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意識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