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必崢 關樂樂 潘穎祺 白云濤 楊永云 邱圣翔
(麗江文化旅游學院教育學院,云南麗江 674199)
此次研究的主題為——“納西族傳統藝術在麗江高校美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納西族的文化資源是蘊含巨大價值的寶庫。其中:納西木牌畫、納西占卜圖、納西卷軸畫、納西東巴經等,都是具有獨特魅力和民族風格的藝術珍寶。納西傳統藝術,以云南為地域,以納西為民族,以東巴為信仰,以鄉土為基石,是西南民族文化歷史積淀下的璀璨明珠,渾然天成。
作為麗江高校教育專業學生組成研究團隊,針對納西傳統藝術的特殊形式與多重門類,探討其在高校美術教學中的創新應用的可行性路徑。嘗試將具有云南本土特征與麗江民族特色的傳統藝術形式、內容與風格,運用在高校美術教學之中,研究并制定系列教學模式與創作方法。師法天然,而藝術乃成。
探討納西傳統藝術在現代美術教學中的應用可能性。以一種符合教育學規律的科學教學法,研究并重構納西傳統藝術形式、內容與風格,在宣傳與發揚納西傳統藝術的同時,在高校美術教學中,實現其在現代語境下的創造與煥新。項目進一步開發相關公教課程,將納西傳統藝術融入現代美術教學,在教學、研究的同時,起到傳播推廣云南麗江東巴特色文化的作用。
當下麗江的高校美術教育教學中,基礎教學模式與內容多圍繞傳統美術教學影響下的教學模式開展,從臨摹石膏體入手,學習透視與寫實的臨摹。但無論是從現代藝術的角度,還是從國家歷史與民族文化的角度,寫實臨摹都并不能完全涵蓋美術的魅力與內涵。現代藝術是創意的迸發與自由表達,而傳統中國藝術的發展歷程中,寫實性從來就不是唯一被關注的重點。在高校美術教學中重新引入具有民族與文化特點的傳統藝術更有助于學生構建起文化與血脈的聯系;同時,非寫實性的創作對于非美術專業的高校學生來說,更易入門。將其作為對寫實美術教學內容的補充,能夠更好呈現藝術的全貌,實現美術的全面與系統教學。
麗江高校立足云南,根植麗江,可以從本土文化入手,發掘并再造納西傳統藝術在現代語境下的新價值與新應用。從高校美術教育教學的角度出發,探討了傳統藝術、民族藝術融入現代教學的可能性。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生,讓傳統藝術再放光彩。
麗江位于中國的西南地區,是云南省范圍內的下屬地級市。納西族則是地處云南,長期定居于金沙江上游以及部分沿江流域(今以麗江市為主的部分地區)的西南少數民族。“近代納西族居住在祖國西南金沙江上游地帶,略以江流至東經一百度四分處自北而南的地帶分作兩個區域。這兩個區域納西族的稱謂復雜,一般說來東部稱為麼些,西部稱為納西,見于史籍記錄則通稱麼些,現在已確定納西為共同的族名。”[1]歷史悠久,風土獨特。在世代積累下,納西族留存有諸多優秀的藝術文化。其中又以納西傳統藝術最為矚目。
在納西族語言中,“東巴”意為“智者、導師、智慧”。東巴文化是納西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以本土宗教東巴教為載體,形成于隋唐時期,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其中又包含民族傳統信仰,東巴祭司及其宗教、民俗禮儀,用納西象形文書寫的東巴古籍文獻,以及東巴祭司所掌握的繪畫、工藝制作、音樂、舞蹈等納西傳統藝術。追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是東巴文化的核心精神。[2]
麗江納西傳統藝術具有以下特點:其一,納西傳統藝術具有質樸且天然的特點。作為西南地方的少數民族藝術,納西傳統藝術較完整地保留了原生態的面貌,關注自然,關注天性。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納西使用到今天的東巴文字,因其保留的“象形文字”特征,被稱為“世界上唯一活著的古文字”;其二,納西傳統藝術具有豐富且統一的特點。納西傳統藝術依托于東巴文化,多種藝術形式是對同一文化內容與文化對象的表達。對東巴古典故事的記錄方式表現為東巴文字經卷與繪畫,對古典故事的念誦方式表現為頌嘆與歌謠;其三,納西傳統藝術具有獨特且經典的特點。它作為西南地區少數民族藝術,呈現出云南地區獨特且富有代表性的文化樣態。
納西傳統藝術呈現出西南民族的天然與綺麗。從藝術價值上來說值得通過教學推廣,讓更廣大的群體了解并通過高校美術學習有所收獲。
目前以麗江為主要代表的云南地區圍繞納西傳統藝術的教學與創作實踐,多是以還原為主的整理性質的創作,在融入現代性,以及形式、內容、風格等方面的創新應用等方面,還存在巨大的創作空間。創作者也多集中在云南地區或對云南地區文化與藝術感興趣的藝術家或相關從業群體。在學生群體乃至大眾視野中,以納西傳統藝術為要素或載體的創作與創作教學相對欠缺。
另一方面,現有繞納西傳統藝術的理論教學與相關研究,則多圍繞宗教、民俗以及藝術特征等方面展開解讀。相關研究機構如麗江博物院、納西東巴文化研究院、云南民族文化研究院等等,對納西傳統藝術的研究都較為深入。但在高校教學中作為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對納西傳統藝術進行研究和再造,相關研究還存在可深入的研究空間。
其三,經過市場調研,目前關于納西文化傳承教學課程主要圍繞文字發音、文學故事、風俗人情展開。相關教育課程涉及傳統藝術的部分教學內容相對較淺,且缺乏系統的推廣式的入門普及教育。
結合上述研究。通過對于麗江納西傳統藝術特征的分析,以及對于納西傳統藝術融入麗江美術教學的現狀的思考。團隊將納西傳統藝術作為研究本體,做資料匯總與實物資料的調研。結合《東巴古籍文獻匯編》《納西族東巴經典藏精選》《東巴字典》《東巴藝術研究》等相關資料,考察了麗江博物院觀摩實物資料。并邀麗江博物院研究員和麗寶老師以及公共教育機構東巴書院和佳梅老師講授關于納西傳統藝術的知識內容。
研究對納西傳統藝術的內容、形式與風格加以分析、概括并總結,并探討藝術形式背后的文化內涵。篩選主題,制定和設計相關的美術教學與創作方法。將教學模式與方法投入實踐。在教學實驗過程中,收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教學成果。根據教學實踐,改良與調整美術教學方法。將教學與創作方法調試順序,整理獲得系統的課程。
納西傳統藝術豐富復雜,內容多樣,依據現有條件無法全部開展,需要加以篩選。應用于高校美術課堂教學,首先選擇納西傳統藝術中有關美術的主題。
從美術作為專業學科來看,其更側重于“藝術專業”中有關視覺藝術與造型藝術的部分。1998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新舊專業對照表》中,美術學專業(專業代碼:050406)由美術學(專業代碼:050415)與美術教育(專業代碼:050446)合并而成。[3]在這之后,作為藝術學下屬學科的美術學專業的學科內容建制就相對趨于穩定。在中國,廣義上的高校美術專業往往包含——繪畫、雕塑、書法這幾類基本學科。而如果進一步將視野放大到“藝術專業”中有關視覺藝術與造型藝術的部分,與之相關的還有工藝美術與藝術設計。
因此,結合高校美術教育的專業內容,研究小組最終選擇將繪畫、雕塑、書法、工藝美術與藝術設計這五個專題作為選題范圍,并在納西傳統藝術的大范圍內進行對標與細化。最終確定課程主題圍繞“納西木牌畫”“納西面塑”“納西文字與書法”“納西儀式器具”以及“納西傳統民族服飾”五個專題模塊(部分教學成果見圖1,圖2,圖3)。

圖1 納西木牌畫為主題的課題創作

圖2 納西書法為主題的課題創作

圖3 納西儀式器具為主題的課題創作
五個專題模塊分別與美術專業相關專業門類對應。“納西木牌畫”對應“繪畫”“納西面塑”對應“雕塑”“納西文字與書法”對應“書法”“納西儀式器具”對應“工藝美術”“納西傳統民族服飾”對應“藝術設計”,系統探索將納西傳統藝術融入麗江高校美術教學。
本次美術教學實踐研究主要解決三方面的問題:首先是納西傳統藝術的現代性創新創作的問題;其次是納西傳統藝術融入高校美術教育教學的方法問題;最后是納西傳統藝術在高校美術教育教學中的模式構建問題。
此次美術教學應用研究,主要圍繞教學課程設計與實施加以開展。從教學反饋來看,正如授課班級學生所言:“這次體驗課是極具有文化傳承的意義的。通過這個課程,我認識到東巴藝術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精神與文化氣質,是納西族獨特的精神財富,展現了少數民族的人文情懷。納西傳統藝術傳承至今不僅豐富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體現出其強大的生命力。”這也反映出,學生對于納西傳統藝術融入美術教學是非常配合且有所受益的。
研究項目開展至今,獲得了麗江市多方支持。此后也將統籌各方力量,進一步對課程教學進行推進。
系統梳理并串聯美術教學練習與創作方法,以此為基礎整理成體系的一套教學課程;產出系列教學成果,并在高校舉辦有關項目的專題展覽,總結并分享課題初期成果;此外,謀求與公共教育機構合作,依托互聯網平臺,建設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系統教學課程。開展公共教學課程或社會工作坊。
前期以麗江博物院等研究機構的系統研究作為對研究對象的認知基礎:立足本地,建立對納西傳統藝術的認知與研究,詳細并深入感受和理解納西傳統藝術。梳理藝術的門類、整理相關作品、分析并研究其形式與風格;結合相關研究的書籍圖錄與文獻資料,對納西傳統藝術背后的文化寓意加以深刻領悟與理解:這是研究有效開展的深度指標與教育基礎,是此次研究開展的主要基石與底層架構。結合《東巴古籍文獻匯編》《納西族東巴經典藏精選》《東巴字典》《東巴藝術研究》《東巴神仙譜系研究》等相關資料,建立教學法與教學模式。
依托麗江本地的高校教育資源,探索現代美術教育的方法與體系。美術教育與教學法是此次教學應用研究的技術支持,以美術教學訓練為載體,滲透發展心理學與教育心理學的內容,實現寓教于樂,寓教于藝,寓教于美。同時以現代藝術的創作與欣賞視角,探索對納西傳統藝術的現代性創造,實現“傳統的,更是現代的;民族的,更是世界的”。
與東巴書院等文化教育機構合作,嘗試依托中國大學MOOC(慕課)等平臺,創建線上、線下多種教學形式相結合的系統課程。以教學促宣傳、以課程促發展。
下一步需要更系統、更本土化地對納西傳統藝術的研究與解讀。解決這一問題可嘗試接觸本地的東巴藝術創作者,系統深入學習納西傳統藝術;同時,研究需要與更多高校教學平臺展開對話合作,將納西傳統藝術融入美術教學實踐。解決這一問題可能需要依托學校平臺,并實現校內學院與學院之間合作以及院校與院校之間的合作;此外,研究需要對納西傳統藝術的現代語境探索展開研究與策劃。解決這一問題可組織小組成員在指導老師的引導下深入學習現代藝術相關的內容,對藝術有更系統更全面的認識;最后,研究需要進一步具體了解課程建設的相關內容。結合現實條件,同文博機構、公共教育機構展開項目合作。進一步探索課程的商業性、可持續性、社會公共服務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