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軍輝 趙影
(1.廣西藝術學院,廣西南寧 530022;2.廣西南寧市南湖小學,廣西南寧 530022)
我國教育部頒發的《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在“課程目標”這一章節的第三點中,將“以自由、即興的創作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學習淺顯的音樂創作常識和技能”作為音樂課程標準之一。課標中的這句話常常會被音樂教師所忽略,或是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眾所周知,音樂是表達情感的藝術,感知音樂、表現音樂最好的方式,就是學生能夠通過即興創作方式,自由自在表達出他們內心豐富的情感,從而達到提高自我審美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形成良好人文素養的培養目標,為學生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1]作為一名從事藝術教育的教育工作者,筆者認為,在人生的青少年階段及早進行音樂創作能力的培養與即興技能的訓練,除了提升青少年藝術素質外,也有利于發現和造就一批專業的藝術人才,從而為專業藝術院校的后備人才儲備打下良好基礎。
在音樂課教學中,如何培養青少年自由、即興的創作能力?通過什么方式鼓勵學生大膽、無拘無束地表達內心的音樂體驗?如何尊重每個學生不同的個體音樂體驗和學習方式?這些都是值得每個音樂教師深思的問題。在多年的教學中,筆者一直帶著以上的思考,通過教學實踐,進行積極的探索。
樂思是如何產生的?這本身就是一個重大的研究話題,在音樂課上,要給學生闡述清楚這一問題,恐怕是不切實際也是沒必要的。音樂教師必須以學生能夠理解和接受的方式,通過啟發式教學,讓學生尋找樂思產生的源頭。筆者經過大量研究與思考,覺得樂思的產生與聯覺有著很大的關系。我們知道,各種感覺之間產生相互作用的心理現象,即對一種感官的刺激作用觸發另一種感覺的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聯覺”現象。音樂作為一門聽覺藝術形式,可以借助感官的多重聯覺,形成一種互通“橋梁”作用,從而促進樂思的開啟。
通常我們所說的樂思,特指音樂的旋律,我們聆聽及認識音樂,就是首先通過旋律來帶入的。簡而言之,旋律最主要的要素就是節奏與音高,可以這樣來理解:節奏是橫向坐標的支撐,音高為縱向坐標的流動,二者相互作用,即產生出美妙的旋律。有了這個基本認知后,教師在課堂上便可以啟發學生進行即興音樂創作,例如:讓同學即興創作一段旋律,表現的是湖面上劃船的情景。教師可以和學生身體微微擺動,一起做劃船的動作,肢體語言在大腦的聯覺作用下,自然而然會產生與之相適應的樂思,大多數同學比較認可的樂思旋律如譜例1所示:
譜例1

在產生樂思旋律后,教師可以進一步啟發學生,采用填詞入曲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創作歌詞,并填入曲中唱出來,如“劃呀劃呀劃小船”,此種方式,能夠使學生更進一步地感受音樂形象,從中體驗音樂創作帶來的喜悅。根據筆者大量的教學經驗,通過聯覺啟發模式,學生可以準確、快速地尋找和產生樂思,大大激發對音樂創作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從而達到寓教于樂的學習效果。
樂思產生之后,就要通過一系列的發展技巧,使之不斷完善,最終形成完整的樂思。在音樂課上,教師必須教授學生一些常用的、實用的樂思發展技巧,使樂思有邏輯地向前走。常用的樂思發展技巧有:嚴格重復、變化重復、嚴格模進、變化模進、擴大、縮小、引申、逆行、倒影等等。舉例說明,譜例1中所示的主題樂思,通過種種發展手法,即可成為一首具有完整結構的樂曲(如譜例2所示)。
譜例2

如果說樂思的產生階段,感性的成分會偏多一些,那么在后續的發展階段,一定是理性的成分占主導。下面以譜例2進行具體說明:該譜例是一個樂段結構,分為4個樂句。前面提到了,第一個樂句是教師通過引導和啟發,讓學生通過聯覺尋找和產生的樂思,我們稱之為起句。后面就是根據基礎樂思,采用一系列手法發展而來的3個樂句。關于這個樂曲的旋律發展手法,筆者做進一步解釋:第2樂句采用模進和逆行的發展手法、第3樂句采用重復和模進的發展手法、第4樂句則采用了倒影的發展手法,整個樂段手法運用得當,素材集中,層次分明,樂思連貫且富于邏輯性。
在樂思發展訓練環節中,教師需要給學生重點強調的是:假設不遵循理性的創作原則,任憑感覺去發展主題樂思,音樂材料及結構就會變得散漫、混亂,沒有邏輯性,音樂也會由于缺乏明確的記憶點,給人無法留下深刻印象。我們常說的“理性與感性的完美統一”,可作為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學生要多加練習和體會,才能掌握恰當,運用自如。
前面我們提到,音樂雖然作為一門以聽覺為主的藝術形式,但是它卻承擔著多重感官系統之間的聯系。以律動為起點,可以更好地符合中小學生年齡和生理階段活潑好動的特性,使得學生在體態律動中獲得更為直接的音樂感受,讓以節奏為主的抽象性音樂要素成為可以看得見的體態表現,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在音樂課堂學習過程中調動全身感官系統,充分利用聯覺加強學生的自我藝術體驗與感受。
以桂教版小學二年級《音樂》下冊中,《小小雨點》這首歌曲的教學來舉例。在課堂上,教師要求學生拍手跟隨主旋律的律動,雙腳足跟著地,腳尖每兩拍擊一下(如譜例3所示),形成另外一個律動,通過歌唱、拍手、跺腳,準確、協調表現音樂的律動規律,體驗音樂的多維層次表達。
譜例3
體態律動音樂教學法被譽為“音樂教學技術的革命”,這種教學法更加注重發掘人內心深處對節奏感、情緒的感知,提高神經敏感度,激發藝術想象力與創造力,可以達到培養學生用肢體的協調性來感知音樂外在與內在律動的目的。因此在學生音樂創造能力的訓練中,體態律動也成為筆者最為常用的音樂教學法之一。
對學生即興創作能力的培養與訓練,不能僅僅作為單一的教學模塊,而是要放置于導向性、科學性、整體性、可操作性的整體評價體系中,做綜合評判。為達到良好的教學目的,筆者認為教學設計有必要遵循以下幾點。
在中小學音樂課的教學中,每一個教學單元都有單元總目標,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只有緊扣教學目標,靈活制定授課方式,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舉例來說,桂教版小學五年級《音樂》下冊第三單元《輝煌銅管》,其教學總目標中有一條是“讓學生初步認識和了解進行曲、圓舞曲、舞曲等形式”。教師在授課中,先給學生講解圓舞曲的節奏特征,并在鋼琴上不斷演奏“嘭-嚓-嚓”的和弦固定音型,要求學生根據這個節奏音型來設計一段旋律。大量的實踐結果表明,在教師的啟發下,多數學生能夠根據教師所彈奏的和弦音型,即興哼唱出旋律。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對圓舞曲這一體裁形式便有了深刻的感性認知,有效達成了教學目標。
一位有經驗的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會基于各個年齡段學生不同的心理特質,通過精妙的設計,讓課堂教學充滿趣味性,使學生在快樂和興致勃勃中,潛移默化地掌握所學知識。在教學中,筆者經常使用的課堂游戲有:節奏模擬游戲、音符跳跳游戲、角色扮演游戲、填詞游戲、樂句接龍游戲等等。在課堂小游戲中,教師要注意整體氣氛的把控,把激發學生參與音樂游戲的動力與活力調動出來,同時也要注意對課堂紀律的把控,做到見好就收。毋庸置疑,在游戲過程中,同學之間的配合與交流,是十分有助于學生奮發精神與合作精神的培養。
傳統的音樂課教學中,教師與學生按照既定的角色模式,在既定的知識框架內進行教與學,很多知識和練習,都是帶有標準化的傾向。長此以往,會抹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以為有創新精神和意識的教師,會通過講解、導賞、模仿、做示范等多種方式進行教學引導,使學生對音樂既有感性的認知,又有理性的思考。當然,嘗試全新音樂實踐體驗,需要教師通過教學探究與實踐,不斷學習與摸索,同時也考驗著教師通過各種教學途徑,把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思維,有方法、有條理地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智慧與能力。
要上好一堂課,歸根結底,教師在上課時始終要記住“學生是主體”,要研究學生的心理特點、學習特點,圍繞這個“中心”,再通過精巧的設計、有效的方法,一定能上出有趣味、有實效的音樂課。
作為一名音樂教育工作者,面對“青少年即興音樂創作能力培養”這個教學內容,應該以更加宏大的視野、更為深邃的思考,在工作的目標、意義了然于心之后,繼而從美育審美層面、藝術教育的社會功能層面等,去加以研究和探討。
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說:“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①,這里的“游于藝”,以現代人的理解方式,可以解讀為自由自在徜徉于藝術帶來的高級美感之中。筆者在多年的教學生涯中,發現音樂老師的教學存在以下三個狀況,為了方便闡釋,權且以大家好理解的稱謂來劃分之:第一種,“照本宣科型”,這類教師的教學方式墨守成規,不越雷池,課堂氣氛沉悶寡淡,學生無法體會到學習音樂的樂趣和興趣;第二種,“天馬行空型”,這種老師往往不認真備課,其教學內容隨意,課堂上習慣給學生唱唱歌、聽聽音樂,到時間就下課。更有甚者,所教之內容與教材、教綱離題萬里,課堂紀律混亂松散,徒然浪費學生時間;第三種,“寓教于樂型”,這種類型的老師,往往能夠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堂環節,在創新意識的驅動下,能夠在傳授課課本音樂知識的同時,還能拓展課堂內容,善于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組織教學,課堂氣氛輕松活潑,充滿歡聲笑語。很顯然,第三種老師,就是達到了孔子所說的“游于藝”之境界,也是符合現代教育理念的好老師。達成“游于藝”境界的教師,必定是對教育規律的深度了解和自如運用,對學科技能的熟練掌握為前提的,即我們所說的“熟能生巧”,借助業務和技能的熟練度,巧妙調動手段和方法,帶領學生進入“游于藝”的學習狀態,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習者達成感受音樂、學習知識、享受審美的高度。
《論語·泰伯》有言:“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這句話,是孔子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表述:學子在智力——“興于詩”的構建、道德——“立于禮”的構建,繼而到品格——“成于樂”的構建過程,才能歷練成為具有完美人格的君子。若以現代人的邏輯來理解,學人經由接受語言、行為、智慧、道德等一系列全面的教育后,便可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孔子的教育思想,和西方教育思想是不謀而合的,如現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音樂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養音樂家,而是培養人”,這句話可以看作是“成于樂”教育理念的現代版表述。
多年的教學經驗證明,即興音樂創作能力的學習與訓練,青少年學生在知識獲取當中,感知力、領悟力、理解力、審美力等都有顯著提升,教師通過不斷的引導與鼓勵,學生們在創造音樂的成就感中,均能積極、大膽地表現音樂、表達自我心聲,借由音樂潛移默化美育作用與審美體驗,受教學生的性格大都開朗向善,自信心增強。以上種種,都是“成于樂”健全人格達成得很好例證。
音樂課作為實施美育的實施途徑之一,是國民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必修課。在音樂課的教與學中,優秀的教師能夠激發學生的表現欲和創造欲,在主動體驗中展現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才能,使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發揮。從心理學、教育學的觀點來看,人生中學習藝術的最佳年齡階段應該是在青少年時期,在這個黃金年齡段,美育的種子一旦播下,將會對其人格的健全形成良好的催化作用,且終生難以磨滅。精神分析的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也是持此觀點,他在其論著中特別強調童年經歷和教育對一個人后來成長的影響。
筆者在本課題的調研中發現,不少音樂教師會囿于教學條件,或是借由其他借口,在音樂課教學中完全不涉獵“即興音樂創作”這一內容。在國家大力倡導素質教育和美育教育的大時代背景下,筆者強烈呼吁同行們應該克服各種困難,不斷提升個人專業技能和綜合素養,以高度的責任心和工作熱情,在教學中積極開展即興音樂創作能力培養這一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真正獲得“感受與欣賞音樂、表現與創造音樂”的心智和能力。如果說感受與欣賞是音樂學習中的開端,那么表現與創造音樂就是音樂學習的高級階段和終極目標。
在時代快速發展,科技不斷日新月異的今天,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注重教育的內涵式發展,這些教育國策是與每個教師休戚相關的。體現以音樂審美體驗為核心,使學習內容生動有趣、豐富多彩,有鮮明的時代感和民族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是每位音樂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擔當。[3]如果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那么音樂教師就是傳播美的使者。播種美、孕育美、表達美、創造美,這正是筆者研究“青少年即興音樂創作能力培養”這一教研課題的終極意義之所在,文中觀點、教學方式及方法,僅供同行參考,不當及謬誤之處,還請大家不吝賜教,籍此文希望與音樂教育同行交流的同時,引發大家對這一課題更為深入的思考與探索。
注釋:
①見《論語·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