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是鄉村振興的主戰場,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力軍。新媒體語境下農民媒介素養的提升具有助力農民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提升、助力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文化建設和傳播、助力鄉村數字治理新體系構建等賦能價值。做好做實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加強農民媒介知識與技能的普及行動、加強農民媒介評價和參與的提升行動是賦能鄉村振興的現實路徑。
【關鍵詞】鄉村振興;媒介素養;新媒體;農民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實踐活動中,廣大農民作為農村生產和社會生活的主體,是農村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和農村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在新媒體語境下,農民媒介素養不但要適應媒介化社會的需要,而且還要在助力鄉村經濟、鄉村文化、鄉村公共治理等方面起到應有的保障作用。提升農民的綜合素養、有效發揮其潛能是關系鄉村振興戰略成效落地的重要因素。如何提升農民媒介素養,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新媒體的優勢賦能鄉村振興,是學界和業界需要共同研究共同實踐的課題。
一、農民媒介素養:新媒體語境下鄉村振興的重要助力
新媒體語境下,與農村互聯網普及率顯著提高相伴而生的是鄉村社會關系、鄉村傳播結構、鄉村公共結構的重構與重塑。新媒體為農民獲取知識和信息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渠道和途徑,也為農民生產信息創造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和可能,新媒體塑造的開放式空間使農民從單向的信息接收者轉變成了雙向的傳播者。一是新媒體依其曉暢天下的優勢通過科普和信息傳播助推農業生產的智能化、農業經營管理的高效化、農村經濟業態的多元化;二是新媒體依其通達四方的優勢為鄉村文化傳播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農民逐漸成為鄉村文化傳播的主角和主體,在鄉村文化振興進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新媒體依其便捷開放的優勢為鄉村治理參與提供空間和可能,通過社會動員、開放式空間的話語表達和公共行動等為鄉村社會賦權,并推動了農民參與鄉村治理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的提升。[1]因此,新媒體蘊含的巨大賦能賦權作用為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發揮主體作用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舞臺。提升農民媒介素養是應對新媒體語境下鄉村社會發展和變遷新形勢、提高農民群眾綜合素質的必然訴求,是順應農業現代化和產業現代化發展趨勢、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必要舉措,更是激發和釋放農民群眾的創造偉力、提升農民主體能力、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環節。
二、農民媒介素養提升賦能鄉村振興的現實價值
(一)助力提升農民的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
鄉村振興需要不同的主體合力而為,持久發力。這中間人數最多、分布最廣的農民,其理念的轉變、素質的提升、能力的發展、技術的獲得顯得尤為重要。[2]農民媒介素養不僅與鄉村振興總要求中的“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等直接相關,更是事關農民的主體能力和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一是有助于培育造就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職業農民是農業新知識新技能的掌握者和傳播者,既要懂經營、善管理,又要能提供社會化服務,[3]他們的職責和使命決定了他們需要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而良好的媒介素養會促使其形成有效攝取、批判吸收和合理利用信息的能力,進而直接正向作用于其他素質和能力的持續改善和提升。二是有助于增強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良好的信息吸收和理解能力會直接改善農民對鄉村振興戰略和自身的認知,讓其真切地感受到鄉村振興戰略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以及自身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提升認知的基礎上,通過加強現代信息技術和生產管理技能培訓,實現以提升農民生產能力為抓手,深化農民的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
(二)助力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
數字時代,提升以數字素養為核心的農民媒介素養能直接助力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是有助于在農業生產端進行產前強勢賦能,通過有意識地發展規模化農業生產,打造和做大做強地標性本土名特優農產品,助推傳統農業轉型升級。二是有助于在農業生產端進行中強勢賦能,通過發展科技農業智慧農業、應用數字技術,改善和提升農業生產方式、農業生產效率和生產品質。三是有助于在農業生產端進行產后強勢賦能,通過在農產品流通銷售端做更多的文章,助力實現農產品標準化、品牌化、電商化,助力實現農產品優質優價和農業增收,帶動優勢農產品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四是有助于提升順應鄉村經濟新業態發展趨勢的必備能力,實現就近就地就業,拓寬增收渠道,比如充分利用新媒體、數字技術、體驗經濟發展帶來的新機遇,開發農業多重功能和鄉村多元價值,盤活鄉土資源,發掘和發展鄉村旅游、休閑康養、農耕教育、民間藝術等新型業態。
(三)助力鄉村文化建設和傳播
伴隨新媒體在農村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抖音、快手、今日頭條等平臺已經成為農民日常生活娛樂的重要平臺。提升農民媒介素養,可望為鄉村振興提供更多文化動能。一是有助于推進鄉村文化資源數字化建設,廣博的鄉村文化包羅萬象、精彩紛呈,不僅有中華農耕文化,還包括民俗器物、歌舞曲藝、美術武術等,通過信息技術和媒介傳播等培訓提升農民媒介素養,會加快實現這些優秀文化的活態呈現和數字化保存,這也是利用先進媒介形式多層次、多角度、多途徑推動鄉村文化資源傳承和傳播的必要準備。二是有助于傳承和傳播鄉風、鄉韻、鄉愁,通過開展短視頻、直播等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用短視頻記錄美麗鄉村的能力和借勢新媒體實現鄉村文化活態傳播的能力,改善農民在信息生產和傳播結構中的地位,有望使他們憑借更為穩定的媒介技術基礎,更好地履行其作為鄉村文化主創者、傳播者和守護者的使命。
(四)助力構建鄉村數字治理新體系
通過媒介素養提升培訓使農民了解媒介知識,掌握媒介技能,改善其受自我認知和媒介素養的限制無法參與討論表達立場的局面,必然為增強農民話語表達及其在鄉村治理中的參與度掃除障礙,并為構建鄉村數字治理新體系持續助力。一是有助于推進鄉村治理主體多元化,新媒體便捷、易得、及時、共享的優勢,不但有效拓展了村民自治的廣度和深度,而且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權和參與權,新媒體通識和媒介素養提升培訓可以進一步激發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熱情和活力,提升其政治認知和政治參與素養,促使村民成為鄉村治理新體系中基層社會主體的重要力量,助推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持續深入,推進構建鄉村治理的多元主體協同共治新格局。二是有助于實現數字化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轉型。通過提升農民群體以數字素養為核心的媒介素養與技能,一方面有利于實現“互聯網+政務服務”落地生根,促使鄉村公共服務均等化,構建鄉村數字化公共服務新體系,提高鄉村治理效能;另一方面促使他們更熟練地用好數字新工具,提高鄉村基層決策民主的廣泛性和科學性,借助數字技術的優勢進一步提高鄉村治理的精細化和現代化水平。
三、農民媒介素養提升賦能鄉村振興的實現路徑
(一)做好做實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鄉村振興的主體是農民。結合農民媒介素養普遍不足的現狀,將媒介素養提升納入高素質農民培育目標,適時融入生產技能、綜合素質、產業發展等各類相關教育和培訓,讓媒介素養提升轉化的能量嵌入農民綜合素養、專業技能和應用能力提升的過程。
一是匯聚產教政企多主體協同育人的優勢,通過綜合素養、專業技能和能力拓展聯動培養,協同提升系統化的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二是創新手段精準施策,分層分類開展農民媒介素養教育。一方面,常態化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訓班、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等項目及跟蹤服務的同時,立足當地農業生產的時令需求和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及時開展相關線上培訓和在線咨詢活動;另一方面,通過網絡調查問卷了解農業不同主體、鄉村不同群體的差異化媒介素養培訓需求,開展有針對性的系統性的媒介素養教育。三是多措并舉激發農民提升自身媒介素養的內生動力,提升農民的媒介認知力,使其充分認識到媒介在自身生產生活中的巨大促進作用。一方面,積極利用線上平臺或資源幫助農民了解互聯網、新媒體在發展鄉村經濟、傳播鄉村文化、表達和傳播自己聲音等方面的作用,增強其媒介意識和媒介認知;另一方面,加大反映鄉村振興發展成果的文藝作品創作力度和宣傳力度,增加鄉村發展領頭雁、新農人、鄉村網紅等群體的知名度,發揮其榜樣作用和示范效應,激發廣大農民提升媒介素養的內驅力。
(二)加強農民媒介知識與技能的普及行動
農民媒介素養提升的核心任務之一是使農民具備一定的媒介知識、增強媒介傳播意識、提高媒介使用技能,能夠讓媒介服務于個人生產生活,服務于鄉村振興各項事業。加強農民媒介知識與技能的普及行動,可以考慮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協同共建的思路推進。一是進一步完善農村新基建,筑牢農民媒介素養教育的設施基礎,在農村地區加快布局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礎設施,為數字技術與農民生產生活實現深度融合,補齊基礎設施短板,也為推進農民媒介知識與技能的普及行動提供必備的硬件。二是共建農民媒介素養教育服務機構,將媒介素養教育輻射全體農民,在農民媒介素養提升的軟件上下足功夫,聘請行業專家、大中專院校教師、“三農”達人等作為師資,通過定期舉辦培訓課堂,或通過遠程網絡、送教下鄉等方式靈活開展培訓,緊扣農村中老年人、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人員等群體在網絡媒介使用上的急切需求,針對不同群體展開專題服務,對其進行網絡媒介運用技能水平培訓,使各類群體熟練掌握網絡媒介的技能,讓數據真正成為農民生產的新農資,手機成為農村生活的新農具。三是以農業院校為載體平臺,針對產業集群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帶頭人、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農產品電商達人等高素質農民,開展專項培訓行動,對他們進行全產業鏈立體式技能培訓,同時持續普及和提升助推農業生產經營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的媒介技能。
(三)加強農民媒介評價和參與的提升行動
一是政府部門聯手媒體及其他社會力量,通過媒體宣傳或相關培訓增強農民的網絡信息辨別意識,提升科學甄別信息來源及真實性的能力和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二是加強基層鄉鎮政府的回應互動體系和工作反饋機制建設,讓新媒體真正成為政務公開、吸納民意、接受監督的有效工具,積極建構公共話語空間,為農民參與鄉村社會治理、提升農民的媒介參與積極性創造有利環境。三是強化村級組織參與鄉村治理的政治站位和責任意識,構建接地氣的廣為農民接受的參與方式和渠道,逐步實現農民參與鄉村治理的主動性、廣泛性和持續性,在鄉村治理中逐步提升農民的新媒體應用能力和理性發聲的意識和能力。一方面,通過強化鄉村干部的媒介素養教育培訓,從思想上、理念上和方法上改善鄉村社會治理工作;另一方面,結合農村實際情況,發揮新媒體突破地域和時間限制的優勢搭建民主議事平臺,暢通外出務工人員群體參政議政的渠道,確保他們有空間有條件參與公共事務和鄉村治理。四是聚焦農民黨員、村干部、大學生村官、返鄉能人、鄉賢群體、“三農”達人等,培育鄉村代言人和鄉村意見領袖,保障鄉村代言人和鄉村意見領袖參與鄉村治理的公正性、合理性、有效性和規范性,保障廣大農民在鄉村代言人和意見領袖發聲過程中的知情權與參與權。一方面,以合理的制度賦予代言人和意見領袖明確的參與權,并規范其權責范圍;另一方面,利用新媒體的手段為公眾提供了解、監督和參與代言人和意見領袖溝通決策過程的渠道,保障基層民主自治貫穿于鄉村代言人和意見領袖參政議政的全過程。[4]
四、結語
作為鄉村振興的主體,推動農民整體媒介素養的提升是催生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的關鍵,是發揮新媒體對鄉村振興推動作用的關鍵。作為數字時代的核心素養,農民媒介素養的提升是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關鍵,是助力數字農村建設的關鍵。因此,提升農民媒介素養是建設數字鄉村的先導性工程,也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性工程。媒介的多重功能決定了農民媒介素養提升不僅僅局限于助力生產生活,還能連通鄉村文化傳播和鄉村治理現代化的推進,這也正是探討新媒體語境下農民媒介素養提升路徑的意義所在。農民媒介素養提升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統籌規劃,多方協同,持久發力,分類實施。限于篇幅,本文僅從幾個大的方面概述了實現路徑,而具體的實施舉措仍需從不同層面不同主體的視角詳加探索和實踐,這也是農民媒介素養相關研究值得繼續關注和研究的問題。
[基金項目:河南省軟科學項目“農村語言能力建設賦能鄉村振興的路徑與策略研究”(232400410376);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批評話語分析視角下網絡流行語的社會性別表征研究”(2022BYY008);河南農業大學教改項目“新時期高校外語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現狀調查及提升路徑研究”(2022XJGLX046)]
參考文獻:
[1]張淑華,何秋瑤.媒介化社會與鄉村振興中的新媒體賦權[J].新聞愛好者,2020(12):33-36.
[2]杜敏,姚欣.鄉村振興新語境與農民語言能力的新構成[J].西北大學學報,2022(5):54-62.
[3]張安錄.新型職業農民和傳統農戶有何不同[N].光明日報,2019-04-03.
[4]羅昕,安沛欣,黃曉穎.“中間人”理論視域下主流媒體參與基層治理的創新路徑實踐:基于全國24個典型案例的分析[J].傳媒觀察,2023(11):66-74.
作者簡介:黃婉童,河南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鄭州 450002)。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