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教育振興,推進義務教育師資均衡發展,助力鄉村學校強課提質,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要創新工作思路,改進服務策略,探索多元模式,從而更好地落實課堂“減負增效”和核心素養目標,大力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優質發展。
泰安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立足建立市、縣、學校協同聯動,小、初、高學段銜接的教師專業成長新機制,聚焦鄉村教師專業發展和教學能力提升,試點實施了“結對共建,名師領航,助力鄉村學校強課提質”行動項目,探索出了一條推進鄉村教育振興的強課路徑。
項目思路方法
項目實施概況。圍繞辦學特色、師資情況、教學水平、幫扶需求等方面,對我市省、市級強鎮筑基試點鎮義務段學校進行調研和摸底,在此基礎上遴選首批30所鄉村學校作為學科教學實驗點,城區15所優質學校為結對共建單位,掛牌啟動創建學科教學教研實驗點工作。學科教學實驗點涵蓋了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生物、道德與法治等九個學科,主要以送教助研、結對共建等形式開展實施,同時指導結對學校簽訂幫扶協議、制定工作章程和具體實施方案,確保各項活動有序開展。
項目實施路徑。一是市教科院牽頭,組建名師團隊,分期選派齊魯名師、特級教師、泰山名師、市區教學能手到實驗點學校開展跟班上課、指導集體備課、上示范課(公開課 )、聽課議課,組織校本教研和學科教研等支教工作;二是市各學科名師團隊定期去實驗點學校舉辦課標培訓、課堂展示以及教研組建設、班級建設、學校管理等方面的專題講座,通過項目帶動、面對面指導、遠程研修、師徒結對等形式指導實驗點學校教師專業成長;三是城區優質學校定期選派教學或管理專家團隊到實驗點學校進行實地視導和課堂診斷,適時組織課堂教學研討、學術交流等活動;四是城區學校和實驗點學校結合自身優勢和資源,相互提供可利用的教育教學資源,開展資源共建共享。
項目實施兩年來,優化提升了30所學校的學科組發展規劃和教師發展規劃;結合新課程理念,組織開展課例研討活動近40次;把脈問診了900余位教師的專業發展情況,專題教研、個性化教研56次,舉辦專題培訓和講座30余次。
項目實施方式。問卷調查,即:采取問卷星、現場問卷、座談交流等方式,進行摸底調查,形成調查報告;需求分析,即:與縣(市、區)教科研中心協同進行問卷結果分析,根據需求提出項目的頂層設計和實施重點;方案設計,即:成立工作專班,與縣(市、區)教科研中心合作進行整體規劃、任務分解和保障措施設計;項目實施,即:依據建設方案制定工作計劃,組建學科名師團隊,搭建研訓平臺,開展各類教研活動;診斷改進,即:基于項目實施情況,開展評價研究,診斷項目實施效果,并及時跟進修正;成果推廣,即:凝練教育成果,推動優秀成果多級互聯、共享應用。
項目實施策略
聚焦課堂,提高質量。每學期市教科院開展“菜單式服務”,安排各學科名師到各縣市區執教公開課或示范課,面向實驗點學校開展送教助研活動。助研形式包括組織新課標培訓講座、同課異構、課堂教學觀摩等。課后,主講名師與觀摩教師進行評課研討,由主講名師介紹授課思路、教學設計和教后反思等,觀課教師從不同方面評課議課,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從上課到評課全程錄像,并形成總結材料,以供其他基層學校的教師學習借鑒。
主題教研,提升素養。根據教學調研和課改要求,確定系列研究重點,以主題教研的形式積極開展活動。主題教研是指在學校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具有共性的、亟待解決又難于解決的問題,通過有目的的教學活動來解決問題,以促進自我提高和發展的一種專題研究活動。主題教研的基本過程為:確定主題—課堂實踐—反思研究。問題的研究要與教學實踐直接聯系,要有潛在的價值,解決后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修正教學行為。課堂是研究過程的主戰場、試驗場,先進行課例展示,然后再組織大家深入研討,各抒己見,分析不足和亮點,進行總結和提升。這樣,既能對以前取得的經驗在理論上升華,也為下一步課堂實踐提供努力方向和改進建議。
結對幫扶,抱團發展。市教科院協同市學科名師團隊,采取“點對點”服務,為基層學校和名師所在的學校“牽線搭橋”,指導鄉村學校和城區優質學校結對共建,抱團發展。結對學校每學期都商討制定詳細的活動方案,定期舉行同課異構、讀書分享、課題研究等研討活動,老師們在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和課外輔導等諸方面可以相互請教,共同切磋,不斷改進課堂教學。通過采取這種服務方式,縮短了基層學校教師的成長周期,為基層學校的課堂總體教學水平的提高創造了有利條件。
聯片教研,區域推進。市教科院將聯片教研活動定位于:名師引路、城鄉互動、整體聯動、重點創新、全面推廣,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學校質量提升。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市縣教研機構聯合教研,以市名師團隊為引領、縣區教研員為紐帶、聯片教研活動為抓手、鄉村學校為主體,自上而下整合片區教師教研隊伍和教研活動,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使市、縣不同區域、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學校聯合教研、互通有無,均衡發展。
強化科研,促進發展。定期組織學術沙龍、專題培訓、主題研討、案例分析、課題研究等多種活動,強化對實驗點單位教育科研專題培訓,更新教育科研知識結構,引領最新教育科研理論與實踐知識。鼓勵教師從課堂實際問題著手,探究教學規律,開拓教學思路,開展課題研究,撰寫教學案例或論文。結合各實驗點單位實際情況,整合和開發優質課程資源,收集優秀教學案例及教學成果,建立系統的資源庫,拓寬老師們的學習渠道,著力提升老師們的課堂教學水平,以期打造更多市級及以上優質課和精品課。
項目成果成效
形成優秀教師的聚集地。建立起市級—區級—校級三級教師研訓架構,通過各種教學教研活動的有效開展,帶動結對共建學校所有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提升。
形成專業能力的成長地。通過課例研討,專題研究等活動,發揮名師團隊及骨干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全面提升實驗點教師的專業素養。
形成科研創新的前沿地。營造濃郁的教科研氛圍,探索出教研教改的新思路、新路徑,確立更多有指導意義的科研課題,提升教師開展教學研究的積極性和教科研水平,提高教育教學論文發表的數量和檔次。
形成先進成果的分享地。及時傳遞學習成果,展示研究成果,使網絡平臺成為學科教學動態的工作站、成果的輻射源和資源的生成站,以互動、共享的形式面向廣大教師,使教師廣泛受益。
形成未來名師的孵化地。教育教學、教科研等成果以論文、案例、微課、課件、研究報告等形式向外輸出,加速教師專業成長,培育一批理論水平高、教學業務精、創新能力強的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名教師或特級教師。
與此同時,項目在實施過程中也面臨一些問題與困難。
一是實驗點單位研訓功能沒能得到充分發揮。研訓建設目標不明晰、活動開展效益較低,研訓架構不健全、運行機制體制不完善,功能沒能得到有效發揮,亟需名師引領,明晰發展目標,協作開展項目研究,提高活動效益。
二是高水平培訓專家和骨干教師欠缺。市—區—校三級培訓專家體系還沒有健全,普遍存在理論水平低、研究基礎弱等問題,急需加強高水平培訓專家和骨干教師的引領和幫助。
三是活動內容單一,系統化不夠。活動內容不能滿足教學名師、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等不同成長需求,缺乏分層分類、進階式的模塊化培訓內容,導致培訓實效性不足,教師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不高。急需合作開發分層分類、進階式的模塊化培訓內容,滿足不同教師個性化成長需求。
(作者單位:山東省泰安市教育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