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啟峰:山東省莒縣第四實驗小學校長
國際教育強調培養學生的全球意識、跨文化溝通能力和創新思維,這與我校“尊重個性,多元發展”的辦學理念不謀而合。我們深知,國際教育不僅是知識和技能的交流,更是文化、視野和價值觀的碰撞與融合。
在實踐中,我們積極借鑒國際教育的成功經驗,將項目式學習、合作學習、綜合評價等教學方法融入課程體系和教學管理中。不僅如此,我校注重培養教師的國際素養,鼓勵他們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和國際競爭力。依托日照市宋啟峰名校長工作室、山東省名班主任工作室,實施學校三名工程,輔以四級麥田教師培養模式和常青藤計劃,實現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為上級部門和兄弟學校輸送大量骨干人才。
劉世偉:廣西北部灣職業技術學校校長
我校秉持“打造硬技術、培養軟實力、踐行價值觀”的辦學理念,主動響應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構建中國—東盟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世紀工程平陸運河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我校構建了與區域經濟及產業布局無縫對接的“五雙”“五有”人才培養模式,致力于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同時,我校積極利用海資源,做足海文章,開發“中文+職業技能”課程,深化與東盟國家學校的“雙向奔赴”“雙向賦能”,與東盟國家學校分享坭興陶、新能源汽車等優質課程,搭起非遺工藝、先進科技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橋梁,彰顯中華文化魅力,讓科技更好地造福全人類。
龐縣根:吉安市思源實驗學校黨總支副書記、校長
學校以“德以立身,學以報國”作為校訓,形成了“養君子風范,奠人才根基”的辦學理念,明確了“學生健康成長、教師幸福工作、學校優質示范”的辦學目標。我校全體師生以“德·雅”為核心理念、以“德”為思想引領、以“雅”為精神動力、以“德以立身,雅以潤心”為人生追求,實現“學成以報國”的為學使命和精神追求。
我校創建了三德校園,即厚德之校、明德之師、懷德之生;三雅校園,即校園高雅、教師儒雅、學生文雅。以禮儀、數字化校園、校園足球為辦學特色,倡導學生隨時、隨地、隨心的學習模式,通過求真、至善、尚美三條路徑來培養人格健全、志向高遠的時代新人。
朱毛智:南昌市第三中學黨委書記、校長
我校以“培養國際化人才”“促進國際化人才可持續發展”兩大工作為抓手,在學科建設與制度方面,力求打破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主動探索并運用建構主義教學模式,積極采用全過程、多主體、差異化的評價方式,讓學生提前與大學課堂做高效銜接。我校積極探索實現國家課程與國際課程的深度融合,堅持雙語教學,注重學科交叉融合,培養跨學科、復合型國際漢語人才。另一方面,我校不斷豐富“文化育人”的內涵和外延,注重提升學生漢語文化自信,積極倡導學生在國際社會中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我們堅信,國際化人才不僅要走出去,更應該打開格局,主動發展,實現“學有所成—成有所用”的良性循環。
李爭:無錫市峰影小學校長
我校在“文化潤心,實踐育人”辦學理念的引領下,秉承“誠、毅、智、和”的校訓,以“培養積極實踐的陽光學習者”為目標,樹立起“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的核心價值觀。峰影畫信“以畫為媒,以信傳情”,深受全體師生喜愛。學校積極組織各類畫信活動—“同在一片藍天下”畫信義賣、“情系奧運”、“情系汶川”、“關注綠色與生命”、“最牛夢想”、“我愛新峰影”等等。這些不同主題的畫信教育實踐活動,讓孩子們接受了不同的道德情感教育,也讓峰影畫信煥發出別樣的光彩。依托畫信這一載體,峰影先后與日本、美國、羅馬尼亞、波蘭等地的學校建立了友好往來,異質文化得以互融共通。
徐煒華: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第二小學校長
我校秉持“詩意東曉·同行致遠”的辦學理念,堅持立德樹人,實踐五育融合,構建了東曉“同行”黨建、“同行”德育、“同行”文化、“同行”課堂、“同行”課程、“同行”評價、家校“同行”七大“同行”辦學特色體系,著力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新二小學子、新時代少年。學校從中華詩詞文化中汲取智慧和靈感,以深厚的文化根源培養學生形成文化自信,教導學生以開放的心態去接觸和理解不同國家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現象。同時通過世界通識、地理、人文、金融、外語、STEAM、創客等課程內容開展國際理解教育,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增強學生的全球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