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齡自主游戲是當前學前教育中的一種新型教育模式。通過這一模式的實施,可以促進幼兒的同伴互動能力的發展,促進幼兒在混齡自主游戲中互相影響,相互幫助,以發展幼兒的親社會行為能力。
混齡自主游戲與同伴互動能力概述
混齡自主游戲的概念:是當前幼兒教育中開展的混齡教育的主要教育形式,實際上是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具體指年齡相差在1—2歲的幼兒在相對自由的環境中自主選擇游戲、同伴、材料、空間等內容,通過游戲促使幼兒的思維、想象能力不斷發展,讓幼兒獲得不同層次的發展。在本文中,將混齡自主游戲界定為全園范圍的大游戲模式,組織幼兒共同游戲,打破幼兒年級壁壘,混合幼兒游戲材料的游戲活動形式。
同伴互動能力的概念:是指幼兒同伴互動行為,即:幼兒在同伴交往過程中產生的相互之間的影響與作用的行為,這也是幼兒同伴交往的重要方面。具體而言則是發生在幼兒自主游戲過程中,形成的與幼兒游戲主題內容有關的同伴互相作用過程。這一行為可以通過外在的語言、行動的模仿促進幼兒的價值觀念、心理、認知等方面的發展。在本文中,研究的同伴互動行為主要是園內所有幼兒之間的互相作用。
混齡自主游戲中同伴互動能力的影響因素
幼兒自身發展起到決定性的影響作用如下:首先是性別差異因素。該因素是幼兒混齡自主游戲中對其同伴互動能力產生影響的最大的因素。在園內開展混齡自主游戲時,結伴游戲的幼兒逐漸增多,其中男孩、女孩的性別意識凸顯出顯著的差異性。在幼兒園內,女孩的互動能力顯著高于男孩,男孩在混齡游戲中傾向于身體接觸、肢體互動的自主游戲。女孩則是傾向于單純的語言、動作活動。男孩游戲互動過程通常是較為粗獷的,女孩則表現得較為安靜溫和。出現這一狀況可能與當前的家庭教育相關,對幼兒之間的同伴互動存在顯著的影響。其次是幼兒的年齡特征、認知水平與經驗發展因素。學前教育階段幼兒處于社會交往的關鍵階段,這一階段的幼兒可以聽取他人的建議并且逐漸增加合作的行為,一些幼兒在互動過程中甚至會注意到同伴的情緒變化,幼兒的移情能力逐漸增強。同時,伴隨年齡的增長,一些幼兒的認知發展逐漸提高,在互動游戲行為中表現出友好型的較多,特別是幼兒的分享行為與情感表達有著較為顯著的進步。混齡自主游戲的互動過程通常會與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或者是生活情境相互關聯,這樣幼兒可以在游戲中享受到樂趣,喜歡分享資源,獲得道德感的發展,并可以逐漸產生維護游戲規則的意識。在這一游戲中幼兒可以通過學習年齡較大的具備經驗的同伴,切實表現出不同的互動行為,豐富自身的經驗,以促進幼兒同伴互動行為的發展,表現出友好的互動水平。
教師因素影響幼兒同伴互動能力發展。教師是開展混齡自主游戲活動的核心,因此教師的行為理念與組織都會對幼兒的同伴互動能力產生影響。在開展幼兒混齡自主游戲的過程中,教師通常會扮演觀察者、支持者、引導者角色。但是部分教師會產生直接干預幼兒同伴互動的問題,這一部分教師沒有合理地介入幼兒的自主游戲中,僅僅是看到幼兒遇到困難就展開干預,這種行為是不合理的表現。教師的介入方式會對幼兒的同伴互動行為產生直接的影響。在本園內開展混齡自主游戲的過程中,讓教師記憶最為深刻的就是某次園內開展的自主混齡游戲活動。在這一活動中,幼兒自主進行戶外滑梯游戲時被停在草坪上的蝴蝶吸引,因此不再玩滑梯游戲,去追逐蝴蝶。這時一名教師采用了干預手段,讓幼兒遵守自主游戲的規則,這種方式對幼兒的天性以及后續的游戲活動甚至是幼兒的同伴交互活動產生了嚴重的影響。教師應選擇適宜的時機進行干預,滿足幼兒的游戲以及自主發展需求,在不擾亂游戲規則的同時提供給幼兒指導。唯有如此才能讓混齡自主游戲開展下去,發展幼兒的同伴自主互動能力。
材料數量與種類影響幼兒同伴互動能力發展。游戲材料是幼兒開展互動過程的要素。如果材料投放不充足會出現很多問題,如:一些幼兒會表現出攻擊性、告狀或者是爭奪材料等不友好的交互行為,因此提供充足的游戲材料可以助力幼兒開展有效的同伴互動,助力幼兒同伴互動能力的發展,如:在本園開展的戶外混齡自主游戲中,幼兒們自主搭建游樂園,快要完成搭建時一名幼兒發現缺少一個拱門,需要用橢圓形的積木,但是教師提供的積木類型種類較少,并且因為需要保障幼兒的安全,只允許幼兒使用較小的積木搭建,因此幼兒一時不知道怎樣解決問題。從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開展混齡自主游戲時教師需提供豐富的游戲材料,讓幼兒產生游戲的興趣,這樣才能繼續開展游戲活動,才能促進幼兒在活動中形成同伴互動行為。
通過混齡自主游戲活動促進幼兒的同伴互動能力的發展。本文分析了多種對混齡自主游戲中幼兒同伴互動能力產生影響的因素,為提出解決策略提供理論依據,旨在促進幼兒同伴交互能力的發展,發揮出混齡自主游戲的教育價值,促進幼兒全面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青島市黃島區王臺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