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要在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方面下更大功夫,主動對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積極引進國內外一流研發機構,提高關鍵領域自主創新能力。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推動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聚焦優勢產業,強化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繼續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打造國家級產業集群。
2024年3月18日至21日,在湖南考察時強調
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立足實體經濟這個根基,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更加重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加強重大科技攻關,增強產業創新發展的技術支撐能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構建上下游緊密合作的創新聯合體,促進產學研融通創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深入實施制造業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和大規模設備更新工程,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讓傳統產業煥發新的生機活力。
2024年3月20日,在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上強調
新興領域發展從根本上說源于科技的創新和應用。要增強創新自信,堅持以我為主,從實際出發,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原始創新,打造新質生產力和新質戰斗力增長極。要把握新興領域交叉融合發展特征,加強集成創新和綜合應用,推動形成多點突破、群體迸發的生動局面。
2024年3月7日,在出席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團全體會議時強調
科技界委員和廣大科技工作者要進一步增強科教興國強國的抱負,擔當起科技創新的重任,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要務實建言獻策,助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和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健全科技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進一步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和潛力。
2024年3月6日,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民革科技界環境資源界委員時強調
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我們必須搶抓機遇,加大創新力度,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各地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2024年3月5日,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
要瞄準世界能源科技前沿,聚焦能源關鍵領域和重大需求,合理選擇技術路線,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強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強化科研成果轉化運用,把能源技術及其關聯產業培育成帶動我國產業升級的新增長點,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2024年2月29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一年來,我們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果斷實行新冠疫情防控轉段,推動經濟恢復發展,經濟總量超過126萬億元,糧食總產再創新高,就業、物價總體平穩,放眼全球仍然是“風景這邊獨好”。科技創新實現新突破,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改革開放不斷深化,新一輪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基本完成。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邁出新的步伐。成功舉辦成都大運會、杭州亞運會,我國體育健兒創造良好成績。縱深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和反腐敗斗爭,不斷鞏固良好政治生態。我們堅持人民至上,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用心用情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全力以赴應對自然災害和推動災后恢復建設,社會大局保持穩定。我們積極支持香港、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堅決反對“臺獨”分裂行徑和外部勢力干涉,有力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扎實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為變亂交織的世界增添確定性和正能量,展現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
2024年2月8日,在2024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
天津作為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要發揮科教資源豐富等優勢,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勇爭先、善作為。要堅持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一起抓,加強科創園區建設,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要加強與北京的科技創新協同和產業體系融合,合力建設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2024年2月1日至2日,赴天津看望慰問基層干部群眾時強調
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需要我們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概括,用以指導新的發展實踐。概括地說,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2024年1月3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面向未來,要進一步加大工程技術人才自主培養力度,不斷提高工程師的社會地位,為他們成才建功創造條件,營造見賢思齊、埋頭苦干、攻堅克難、創新爭先的濃厚氛圍,加快建設規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師隊伍。希望全國廣大工程技術人員堅定科技報國、為民造福理想,勇于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鍛造精品工程,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服務高質量發展,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更大貢獻。
2024年1月,在“國家工程師獎”首次評選表彰之際作出重要指示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