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經濟學評審組專家張占斌在接受《經濟》雜志記者專訪時表示,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把握好若干重大關系,包括把握好新質生產力與高質量發展的關系,處理好新質生產力與新型生產關系的關系,處理好政府頂層設計和市場實踐探索的關系,處理好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的關系,處理好科技創新與體制創新的關系,處理好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的關系。
既要高度重視,也要準確判斷
《經濟》:2023年9月7日—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提出“新質生產力”的概念。當前我國正處于中國式現代化快速發展時期,在您看來,“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的提出,有何重要的深刻含義和時代意義?
張占斌: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提出“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引起廣泛關注。黑龍江考察時兩次提到“新質生產力”算是首次公開報道。我在查閱習近平總書記講話時了解到,習近平總書記在一次講話中說:去年7月以來,我在四川、黑龍江、浙江、廣西等地考察調研時,提出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不管是在四川首提,還是在黑龍江首提,“新質生產力”這個概念都是具有全國意義的,甚至具有國際意義。特別是從新的生產力的角度來思考問題,非常務實,具有鮮明的問題導向和強烈的歷史責任感。習近平總書記登高遠望,振臂一呼,提醒黨、人民和我們國家,要把焦點放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來,這對于我們凝聚共識、凝聚力量,組織資源干最重要的事、最關鍵的事,是非常必要的。
這一概念的提出是習近平總書記基于我國所處發展階段做出的重大思考。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進入到特別重要的發展時期,把這個最大的政治辦好,就必須找到新的動力來推動國家奮勇向前。從經濟角度來看,中國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要有信心、有底氣,但是同時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如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外部環境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等,要求我們增強憂患意識,有效應對和解決這些問題。那就得有真功夫,有真辦法。這個真功夫就需要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來錘煉。
這一概念的提出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新和發展,也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創新和發展。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馬克思在100多年前看到科學技術的重要性,把生產力、生產關系作為一對特別重要的概念來加以對待,他發現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社會前進變革的重要力量,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毛澤東也講科學技術在生產力中的重要性,提出“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就無法提高”;“科學技術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須打好”。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進一步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新發展和重要貢獻,拓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豐富和深化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理論。新質生產力就是先進生產力的科學論斷,為我們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指明了方向;用新質生產力作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引擎,為我們應對時代之變、世界之變擘畫了中國方案。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出現了很多重大的趨勢性變化,過去傳統的以低成本的生產要素為基礎的比較優勢正在逐步消減,迫切需要我們實現要素配置、增長動力、產業結構和發展方式的深刻轉型。那么解決好增長速度換擋、結構調整陣痛、改革攻堅克難疊加的這些問題,就需要新的推動力量和引擎。這個新引擎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新質生產力。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時代呼喚。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們黨對社會主要矛盾進行了新的判斷,當前社會主要矛盾變成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要解決這個矛盾,讓人民生活美好、人民心情愉快,就需要進一步發展和解放生產力,發展新的生產力。如今科技變革速度在不斷加快,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加快發展,這些重大的歷史性突破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在某種意義上減少了對資源的浪費,為消費者提供了個性化、多元化、差異化甚至定制化的這種服務,在生產方面通過機器替代的方式保障了生產安全,這對人民美好生活的實現是一個重要的支撐。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是提升國際競爭和合作能力的重大舉措。中國要想在國際舞臺發揮作用,擔起更大的國際責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就需要有新的生產力來支撐,讓中國在國際合作競爭中有更大的能力。從世界大國發展和崛起的經驗看,新技術的產生和產業化變革確實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要注意新的技術和產業的融合,來推動國家經濟的進步。從另外一個角度講,現在地緣政治和國際形勢發生了很多變化,我們要把發展的安全和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努力實現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支撐。黨的二十大闡明了新時代新征程上中國共產黨人的使命任務,進一步明確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強國是方方面面的強,首先應該是經濟強國,有了經濟強國,就可以更好地支撐其他方面的強,但是要建成經濟強國,就必須有強大的生產力,那么就必須發展先進的生產力,也就是新質生產力。從世界經驗看,世界強國之所以能處在領先地位,很大程度上是他們在技術變遷、產業進步方面走在前、走得快、走得遠,或者說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方面走得快、走得遠,所以我們只有在生產力出現重大突破的推動下,才能支撐超大規模經濟體更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這些都對我們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出了時代呼喚。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世界和平發展的責任擔當。只有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創造更好的經濟社會發展效益,使中國式現代化更加有制度上的優勢,才能更好地捍衛科學社會主義的尊嚴,才能為更多的發展中國家探索發展道路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經驗,才能更好地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進程,才能為推動世界和平作出我們更大的貢獻。
既要向“新”而行,也要整舊如新
《經濟》: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那么,“因地制宜”的具體要求是什么,主要抓手有哪些?
張占斌:習近平總書記一方面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性,提醒我們要搶抓機遇,增強對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時代意義和戰略價值的認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和高質量發展的方向是一致的,要求大家在這方面要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另一方面進一步要求我們要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判斷準確,要因地制宜,避免有的地方不顧實際情況搞形式主義、空喊口號或者一哄而上搞成泡沫,避免好心辦壞事兒,沒有取得實際成效。
地方貫徹“因地制宜”的精神,就需要做好分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地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經濟大省、科教強省要多作貢獻,走在前作示范;經濟發展相對弱一點的省份不是說不能發展新質生產力,但是要結合自身優勢量力而行,不能都比著跟人家個頭一邊高。特別是有些落后地區,也不一定非得發展新的生產力,可以把生產關系搞好,改善生產關系,放水養魚,慢慢地水好了,魚可能也就來了。各個地方之間有差異,要根據差異來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向和努力方向。發展新質生產力,不一定非要搞得轟轟烈烈、目標很大,在某個區段、某個節點上有突破,就非常好。
地方貫徹“因地制宜”的精神,還需要改善生產關系。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各方面的配套。從抓手來看,一是要把技術變遷和產業融合結合起來。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進行系統地配合,不是說科學家研究出科研成果就行,如果沒有和產業融合起來,對整個社會的影響還是有限的。二是要做好配套服務。1978年,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鄧小平同志說:“我愿意當大家的后勤部長,愿意同各級黨委的領導同志一起,做好這方面的工作。”如今,如果有更多的領導干部愿意做好“后勤工作”,實際上就是愿意改善生產關系,創造新型的生產關系,就會讓生產力跑得快、跑得遠,更有活力、有積極性。這就需要更多地尊重市場經濟原則,尊重市場主體的積極性,讓市場主體發揮積極作用,去試錯、去發展。政府做好配套服務,不能包辦代替。
因此,我們把關注點放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質生產力”上的同時,也要聚焦總書記提到的“新型生產關系”,這兩個“新”從某種意義上講同等重要,提出了下一階段如何進一步深化改革為新的生產力打開前進通道的重大問題。只有讓新型生產關系和新質生產力互相配套、互相促進,才能跑得愉快、跑得有積極性。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如果有的地方找不到發力點、做不了運動員,那么找好自身發展位置、當好啦啦隊,這也是一種進步。
《經濟》:從產業布局維度來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中國經濟發展創造了廣闊的空間。我們該如何判斷并協調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之間的發展關系?如何實現“新”與“舊”的融合互促?
張占斌:這個問題確實也很重要,發展新的生產力,要把重點主攻方向放到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上,因為這些產業代表著科技發展的方向,它是潮頭,也是戰略制高點,所以我們要努力克服困難,積極為之,在這方面爭取有更大的進展。但是我們的政策講求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對于新質生產力也有一個認識過程和發展過程。所以在發展過程中,要充分調動過去的一些傳統產業的積極性,不能把鋼鐵、石化、有色、建材這些傳統產業都等同于夕陽產業、落后產業,覺得這些沒用就不管了、不要了,肯定不行。因為中國制造業中傳統產業占80%,“一鍋端”會導致經濟出大問題,所以要把傳統產業穩定和鞏固下來,讓老樹開新枝,通過技術改進、流程創新、供應鏈調整來跟上時代步伐,用新的生產力進行改造升級。因此發展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可以互相促進,傳統產業穩得住、提升得好,我們發展新質生產力就能更從容、更有底氣。
既要把“車”開快,也要把“路”修好
《經濟》:從區域發展維度來看,中國是一個產業非常發達的國家,各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產業優勢。如何促進新質生產力在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多層次布局和協同發展?
張占斌:這個問題我們要從區域經濟學和產業經濟學的角度來進行分析。習近平總書記說要更好發揮經濟大省對區域乃至全國發展的輻射帶動力。實際上也是講到了經濟大省如何更好發揮產業優勢,像江蘇、上海、北京、廣東這些經濟大省和超大型城市,有能力在新質生產力發展方面作出表率,帶動區域的發展。
經濟學里有一個增長極理論,認為經濟增長通常是從一個或數個“增長中心”逐漸向其他部門或地區傳導。因此,應選擇特定的地理空間作為增長極,以帶動經濟發展。經濟增長也是在一個核心增長極爆發,然后慢慢向外擴散。這些經濟大省應該在擴散方面作出貢獻,帶動其他方面的區域發展和城鄉發展。我們要進行適當的頂層設計和責任分工,不能全面鋪開一哄而上,而是要在幾個核心的點上組織好,通過重點區域帶動周圍地區。一些落后地區要想進一步發展,可以先進行教育改革、人才培養改革、科技體制改革等各方面的改革,把“路”修得多一點、平一點、好一點,讓“車”跑得過來、跑得快、跑得好,這也是新的生產力。
《經濟》:從政策支持維度來看,政策部門和地方都圍繞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給予了政策支持。在您看來,“新”政策的發力點需要聚焦在哪些方面?
張占斌:發展新質生產力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要創新,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的生產力的核心要素。這就要求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原創性、顛覆性科學技術成果競相涌現。
發展新質生產力,相關政策一定要有助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相應的財政政策、稅收政策、人力資源政策、社會市場推廣政策等都要有一些支持。推動科技創新是離不開體制機制創新的,比如說科技體制、教育體制、人才體制等方面的配合,只有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體制機制并形成良性循環,才能夠增強新質生產力的動能,把人才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把真正的人才紅利發揮好。發展新質生產力,人的作用、人才的作用相當重要。
《經濟》:如今,“新質生產力”已經成為一個熱詞,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和廣泛討論。剛才您也表示,對于新質生產力,我們既要高度重視,也要準確判斷。那么如何避免其概念化,真正賦能高質量發展?
張占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這個重要概念,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重大任務,是立意深遠的,提醒我們全黨各級干部要重視這個事、研究這個事,并且爭取辦好這個事。新質生產力成為熱詞,也說明大家在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號召,響應《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號召,表達了大家對這個事情的關切,也表達了大家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迫切心情和迫切愿望,這是好的。在實際工作中,把這些好的愿望和認識變成現實,需要我們保持頭腦清醒、實事求是,不能把新質生產力當成一個筐、什么都往里裝,而是要認真地做一些分析、做一些研究。各級政府都要對自身整體狀況有一個客觀評價和分析,找到自己的比較優勢,揚自己所長,有所為,有所不為。同時也要量力而行,不能把所有的資金、資源、精力都放在落實這個任務上,忽視其他的工作任務。因此,我們要有全局觀念,穩步推進,把好事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