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系列重要論述,深刻表明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是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
新質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的重要表現形式
在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理論中,生產力是一個核心概念,生產力是指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的能力,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根據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生產力的發展決定了生產關系的變革和社會進步的方向,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是創造社會財富和推動人類文明不斷向前發展的決定力量。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新質生產力逐漸嶄露頭角,新型勞動者、新勞動資料和新勞動對象等要素的涌現,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支撐和動力。具體而言,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新質生產力的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是一個重要的原創理念,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在當代中國的創新與發展,凝聚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深邃理論洞見和豐富實踐經驗。新質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的重要表現形式,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和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實踐基礎。
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主要特征
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主要特征,也是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主要包括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和文化創新。
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歷程表明,科技始終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科技創新能夠帶來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開辟新市場,不僅推動了社會變革,還催生了新興產業,成為各國綜合國力競爭的關鍵。“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新質生產力是“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和“創新是第一動力”內在本質聯系的邏輯整合,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的生產力,沒有科技創新就沒有新質生產力,先進科技是新質生產力生成的內在動力。
制度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保障。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制度創新屬于生產關系范疇,是新質生產力的組織保障。新質生產力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其發展必然推動生產關系的重大調整。“制度穩則國家穩,制度強則國家強”,先進的制度代表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方向,完善的制度環境能夠激發創新活力,促進資源有效配置和技術快速推廣,推動社會更加合規律地向前發展。制度創新包括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體制變革,只有制度創新才能夠保障新質生產力的生成,促進新質生產力加速發展,持續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文化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支撐。文化創新包括思想觀念、價值觀念等方面的變革,文化創新的實質是“以先進技術傳播先進文化”。新質生產力促進經濟發展實現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在創造更多物質財富的基礎上,人們精神文化生活得以不斷更新和豐富。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價值追求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文化創新以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用為引領,創造更多的精神財富,轉化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為新質生產力提供支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凝聚精神力量。
以創新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的實踐路徑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為標志,人類社會正在經歷從舊質態生產力走向新質態生產力的深刻變革。在這場變革中,要搶占制高點,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優勢、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大量高素質勞動者和企業家的人才優勢,加速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的能量優勢,率先形成成熟的新質生產力依然任重道遠。堅持以創新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需要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首先,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產業體系建設。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創新,載體是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歸根到底是要構建符合時代需要、彰顯中國特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驅動力,要緊緊抓住變革的歷史機遇,緊密結合創新驅動發展,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推動產業創新,推動“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集中融匯,推動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供應鏈、價值鏈與產業鏈有機融通,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以新理念、新要素、新技術、新機制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整體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具體而言,要以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載體,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主渠道、主陣地。一方面,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契合重大前沿科技創新和重大社會發展需求,強調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的強大引領作用,重點打造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高端裝備、電子信息、人工智能、綠色環保、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另一方面,前瞻謀劃具有高成長性、戰略性和先導性的未來產業,為新質生產力構筑潛在競爭新優勢。積極開辟元宇宙、量子信息、腦機接口、生命科學、人形機器人、未來網絡、新型儲能等未來產業新賽道。加快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改造,構建具有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要求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以產業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推進生產力躍升。
其次,以制度創新為新質生產力提供新保障。
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要求塑造適配新質生產力的生產關系,創新與之相匹配的制度體系,對其形成有力支撐。
一是在體制建設層面,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健全完善新型舉國體制,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更好發揮有為政府的導向作用,完善新型舉國體制,圍繞新質生產力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找準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加快實現重大突破。充分發揮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與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聚焦經濟建設和事關國家發展與安全的重大科技問題,舉全國之力、聚四方之才,扎實推進科技強國建設,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開辟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新賽道,通過科技創新的重大突破催生新質生產力。
二是在體系布局層面,健全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優化配置創新資源,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第一,加強科研平臺建設,要以健全國家實驗室體系為抓手,加快建設跨學科、大協作、高強度的協同創新基礎平臺,深化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的科研合作,加強與國際一流卓越科學創新機構的合作。第二,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充分發揮企業技術創新主體作用,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協同創新,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機制。第三,將優質要素更多集聚到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領域,深化新型要素市場化供給配置,加大基礎研究財政投入,壯大新質生產力中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新型勞動者規模,加大基礎性、前沿性技術研發攻堅力度,加大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
三是在制度建設層面,制定和完善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法律法規。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并不斷完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加強重點領域政策統籌,強化科技、產業、財稅、金融、人才等政策協同聯動,確保宏觀目標和整體利益的實現。另一方面要通過深化改革加快破除與發展新質生產力不相適應的各種束縛,完善保障科技創新的法律法規體系,規范競爭行為與秩序,優化新技術準入、規制等制度,持續努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使保障新質生產力的各方面制度更加規范科學。
最后,以文化創新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支持。
文化是一種意識形態的力量,文化創新的意義在于形成創新的價值觀念從而發揮引導和支撐創新活動的作用,它通過營造創新環境鼓勵人們接受和驅動創新。
一是培育創新文化,弘揚科學家精神。培育創新文化,要牢固樹立鼓勵創新的教育理念。第一,創新文化的深層內核是推崇批判性思維,尊重自由探索和首創精神。學校教育要鼓勵科學懷疑和求真務實,培養學生的科學旨趣和探究精神,著力課程思政建設,以入腦入心的愛國主義教育涵養優良學風,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作用,激發學生的自立自強精神和為國創新情懷。第二,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涵養優良學風,應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科學家是創新的科研主體,企業家是創新的市場主體,要尊重科學家、企業家的主體地位。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資源,重視科學普及和輿論引導,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講好創新創業故事,推動全社會崇尚科學、熱愛創新。
二是推動創新教育發展,造就德才兼備的創新人才。勞動者是生產力中最革命、最活躍、最具能動性和創造性的因素,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文化創新離不開創新教育,造就創新人才。一要完善科技人才培養體系,主動順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內在要求,探索建立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學科專業體系、人才培養體系,對青年科技創新人才進行系統性的理論培養和實踐鍛煉,壯大國家重點科技創新領域高層次人才隊伍,造就發展新質生產力所需的專業化、特色化、多樣化拔尖創新人才。二要建立科技創新激勵和榮譽機制,重點加大對承擔前瞻性、戰略性、基礎性等重點研發任務的科技人才激勵力度,薪酬分配向科技人才傾斜,同時加大對優秀科研人才和重大科研成果的宣傳力度,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使科研人才收獲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激勵,充分調動和激發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三要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充分發揮龍頭企業、高等院校等的引才聚才平臺功能,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
責任編輯:陳希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