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是近期政策的高頻熱詞。從演進脈絡看,發展新質生產力已經成為政策推動的主線。生產力是人類在生產活動中創造物質財富的能力,因而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進步的直接動力,它包含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對象以及社會文化制度環境等多個要素。顧名思義,新質生產力是一種有別于傳統生產力的新型質態的生產力。那么,什么是新質生產力?它的具體內涵是什么?有哪些特征?為什么要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如何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
習近平總書記于2024年1月在中共中央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新質生產力的“新”體現在其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傳統生產力,它以新技術、新經濟、新業態為主要內涵,涉及領域新,技術含量高;而“質”則強調創新驅動作為生產力的關鍵要素,以實現自立自強的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突破為龍頭的生產力躍升。因此,新質生產力是科技創新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產力,它代表著一種關鍵的轉變,標志著科技、創新、高質量生產的嶄新時代的來臨。新質生產力擺脫了傳統增長路徑,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是數字時代更具融合性、更具新內涵的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因此,新質生產力的實質是中國特色的全要素生產率提高。
全要素生產率由著名經濟學家索洛于1957年首次提出:資本和勞動是驅動經濟增長的兩大要素,全要素生產率則反映了除資本和勞動之外的要素對產出增長的貢獻,又稱為索洛殘差。在全要素生產率不變的情況下,資本和勞動要素投入的邊際效果遞減,投資回報率下降,一國產出難以維持長期增長態勢。因此,一國經濟的長期持續增長,最終只能依靠全要素生產率的不斷提高。
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技術進步,二是資源配置改善。這與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政策思路相吻合:一方面強調創新和科技的重要性,并且從融資方面支持企業對技術的研發,如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數字金融、擴大有效投資重點支持科技創新等;另一方面通過各種政策引導要素資源從低效率向高效率轉移,如適度超前建設數字基礎設施等新質產能,并且防止舊產能過剩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健全制度,全方位培養用好人才等。
與傳統生產力相比,新質生產力具有以下幾個特征:一是科技創新主導。新質生產力強調在關鍵領域和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從而推動生產力的整體躍升。這種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的特征使得新質生產力具有更高的技術含量和更強的市場競爭力。二是高效能與高質量。新質生產力強調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等方式,實現生產力的快速發展。這種高效能與高質量的特征使得新質生產力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三是融合發展。新質生產力強調不同產業、不同領域之間的深度融合和協同發展。通過跨界融合和協同創新,新質生產力能夠打破傳統產業的界限,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四是可持續發展。新質生產力強調在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關注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和社會公平等問題。通過采用清潔能源、推廣循環經濟等方式,新質生產力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以上四個特征使得新質生產力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能夠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現實背景
為什么要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一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解讀:
首先,從內部環境看,2011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速逐步放緩,增長方式由數量紅利向質量紅利轉變,過去依靠勞動和資本投入驅動的粗放型增長模式,已經難以滿足當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國家統計局數據表明,近年來我國GDP增速的中樞持續下滑,由2000年—2008年的10.5%回落至2009年—2019年的7.8%,2020年—2023年則進一步回落至4.8%,2023年以房地產為代表的傳統經濟在GDP中的占比下滑至25.9%。
同時,我國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問題日漸突出,人口紅利逐步消失。2023年,我國16歲—64歲人口占比為68.3%,較2010年的峰值74.5%回落了6.2個百分點。這可能預示著兩種變化趨勢:一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或將部分轉移至其他國家;二要提升勞動生產率,在資源、勞動力和資本投入相同的情況下,如果單位勞動創造的價值量不高,那么,隨著人口紅利的減少,低附加值的問題將變得更為突出。
目前,我國經濟正處于從傳統的資源、勞動密集型向高技術、高附加值產業轉型的關鍵時期,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其次,從外部環境看,一方面,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呈現跨領域技術深度交叉融合、技術應用創新迭代加速、數據要素重要性提升、科技革命與產業聯系更加緊密的特征,順應全球技術變革是我國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構筑新競爭優勢的重要機遇。為此,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進行指導,需要新的經濟科技體制框架作為支撐,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完善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一環。
另一方面,當前經濟全球化出現逆流,世界范圍內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抬頭,面對“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難題,國內自主可控的緊迫性提升。同時,全球范圍內圍繞關鍵技術、數據和產業等前沿領域的競爭日趨激烈。在此背景下,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以贏得發展主動權在國際競爭中就顯得尤為重要。
新質生產力的實現途徑
如何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以創新驅動為主導,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主要體現為新技術、新經濟、新業態的不斷呈現。為此,發展新質生產力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從新技術及其相關的新產業看,新質生產力主要包含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拓展更廣范圍的勞動對象中的重點領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領域。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是“創造和應用更高技術含量的勞動資料”推動傳統制造業企業智能化、數字轉型、綠色轉型的重要支撐。此外,數據要素在新質生產力中的重要性較高,應可以關注大數據及相應的物聯網、工業互聯網、工業軟件等技術應用領域。目前對未來產業還缺乏具體的定義,但從當前公布的政策看,應重點關注量子技術、生命科學、類腦智能、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核聚變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在新質生產力中,人工智能可能成為重中之重,涉及通信、電子、傳媒、計算機等行業;其中,機器人行業涉及機械和汽車行業。同時,生命科學、生物制造、創新藥涉及醫藥行業;新材料主要涉及新能源和有色行業;量子技術涉及通信和計算機行業;氫能涉及新能源行業;低空經濟和商業航天涉及軍工、通信和機械行業;腦機接口涉及醫藥行業;先進半導體涉及電子行業;等等。
其次,從新業態看,發展新質生產力應著重關注數字業態融合和空間拓展兩大方向。一是數字業態融合。“創造和應用更高技術含量的勞動資料”強調了數據要素的突出作用,強調數據要素可以通過與其他生產要素的結合、融合進一步放大價值創造效應,同時創造新的生產關系,即現有業態和數字業態跨界融合,衍生疊加出的新環節、新鏈條、新活動形態。應重點關注智能制造、數字貿易、智慧物流、智慧農業等新業態。二是空間拓展。隨著技術進步,可以作為勞動資料的領域持續擴大,應重點關注低空經濟、深空深海開發、商業航天等新業態。
第三,從新模式的角度來看,發展新質生產力應著重關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的新模式,這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所在。應建立產業鏈與創新鏈的協同機制,通過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升級,實現產業鏈的高效運轉和持續創新。同時,要關注產業鏈的垂直整合和橫向協同,形成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提升整個產業的競爭力。二是智能制造與數字化轉型的新模式。應推動制造業向智能化、數字化方向轉型,通過引入先進的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實現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智能化和柔性化。同時,要關注數據資源的開發利用,推動數據驅動的決策和精細化管理,提升企業的運營效率和創新能力。三是綠色發展與循環經濟的新模式。應推動綠色制造、綠色消費等綠色生產方式的普及,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和廢棄物的減量化、資源化。同時,要完善綠色發展的政策體系和市場機制,引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綠色發展和循環經濟的建設。四是平臺經濟與共享經濟的新模式。應關注平臺經濟和共享經濟的創新發展,推動平臺企業向更加開放、透明、共享的方向發展。同時,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監管機制,保障公平競爭和消費者權益,促進平臺經濟和共享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五是個性化定制與服務化轉型的新模式。隨著消費者需求的日益多樣化和個性化,個性化定制和服務化轉型已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趨勢。應關注消費者需求的變化,推動制造業向服務化方向轉型,提供個性化、定制化的產品和服務。同時,要加強與服務業的融合創新,形成制造業與服務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責任編輯:陳希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