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飛速發展,已成為世界大國科技競爭的重要技術領域,也是推動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重要力量?!墩ぷ鲌蟾妗分刑岢?,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趙曉光認為,這是大力推進現代化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工作,也是我國科技創新水平大幅度提升,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躋身世界科技強國、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重要內容。
未來人工智能將對哪些行業和產業產生影響?趙曉光認為,人工智能將率先在消費領域發揮巨大作用,“我們已經看到人工智能賦能新媒體、影視娛樂、互聯網電商、金融服務等行業帶來的革命性變化,在今后幾年,我們會看到人工智能在傳統制造業升級、先進制造業發展、現代農業等領域發揮巨大的作用?!彼硎?,我國是全球人工智能第二大強國,與第一強國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從全球范圍觀察,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賦能制造業尚在探索中,各國都沒有形成成熟的模式,在這個賽道上,我們與其他國家處在同一個起跑線,并且各有優勢。當前,我國大力發展人工智能的基礎科研和產業應用,發揮舉國科研體制的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一定會引領國際科技前沿方向,搶占人工智能技術制高點。
在人工智能不斷演進的同時,信息安全、技術監管和倫理規范等問題也備受關注。對此,趙曉光解釋道,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是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人類科學研究的必然產物,我們研制人工智能技術,就是為了讓計算機替代我們做一些艱苦、繁重、枯燥、危險的工作。但是,人工智能的實質是用計算機模仿人類的智能,包括感知、記憶與思維、學習和決策能力,計算機實現的多輪對話軟件或者文生圖、文生視頻,也都是使用了計算機強大的計算能力和存儲能力,在人類提供的數據庫、知識庫基礎上組合搭配實現的,理解力、創造力都非常有限。她告訴《經濟》記者,人工智能僅僅模仿了人類智能的部分現象和功能,實現的原理與人類大腦的工作原理完全不同,人類的學習方式是“舉一反三”,而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實現方式是十億級、百億級甚至千億級的參數?!凹幢闶沁@么龐大的模型,也無法窮盡所有的情況,仍然無法與人類的感知能力、學習能力、記憶與推理能力比肩。因此,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是人類科技進步的體現,是人類追求更美好生活的結果?!?/p>
在趙曉光看來,我們不能因為對新技術缺乏足夠的認識就畏手畏腳,裹足不前,因為“在新技術層出不窮的時代,稍有停歇就會落后”。她建議,應在發展和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的過程中,深刻認識人工智能技術的本質,不斷發現新問題并及時修正應對策略,減少新技術帶來的負面影響,讓“人工智能+”成為促進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不斷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