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瑩
初做發言人,我最強烈的感受是被淹沒進了問題的海洋,最大的挑戰是如何盡快找到方向,如何在發布會有限的一個多小時里,傳遞出公眾期待的重要信息,解決人們心中最多、最大的問號。
在此前的兩會期間,我們先從媒體關注的問題中進行“海選”。前期籌備工作中根據座談會整理出來的“問題大本”,是我和團隊的基本參考。
我的背后有一個專業團隊,我們將媒體提出的問題拼出一幅“矩陣圖”,縱向是各家媒體,橫向是他們提出的問題,兩者結合處用黑色塊標注,按圖索驥,基本可以整理出一個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排行榜”。
雖然記者對每個話題都有可能從不同角度提出完全不同的問題,但我只需要做好相關話題的準備,然后依靠技巧回應關于這個話題的各種提問。
新聞發布會的受眾是多元化的公眾,有公務員,也會有家庭主婦,有退休干部和工人,有出租車司機,還會有學者、企業家、學生等。我希望自己所傳遞的聲音能讓在場的記者聽得進去,更希望坐在電視機前或收聽廣播的老百姓能聽懂和接受。
這說來容易,做到實在很難。
第一個門檻是“聽得懂”。
這個看似簡單,其實頗不易。針對社會熱點和重點問題,我可以從相關部門獲得大量相應的資料,但這些通常都是公文,我需要把書面公文體轉換成通俗易懂的發布會答問要點。
首先是講話要短。在發布會上回答一個問題,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較恰當。其間,大約一分鐘轉換一個論點效果更好,時間再長或內容再多,就抓不住人的注意力了。據此,團隊構建答問要點時,一個要點不能超過300字,且分成三段式,在此范圍內打磨表述方式。
根據我在發布會上實際應用的情況,如準備得“對口”,我可以在要點基礎上現場發揮,一般講600字左右,控制在四分鐘以內。如果準備的要點與問題不是特別“對口”,就需要講更多的話來鋪墊,只能部分地使用準備好的要點。
這就對答問要點的打磨提出了極高要求。語言的魔力就在于,只要用心琢磨,哪怕一個字或詞的變化,其感染力的呈現都會不同。
第二個門檻是“喜歡聽”。
如果說讓人“聽得懂”是“技術”,那么,讓人“喜歡聽”就是“藝術”了。我的體會是,人們最喜歡聽真誠的話。真誠是一種觸摸不到卻能通達人心的感覺。
媒體記者有疑問,說明公眾有關切,這往往關乎“切身利益”。發言人需要“人同此心”,才能與大家“心同此理”,讓大家接受并認可自己的回答。
讓人“喜歡聽”,還可以增加一些幽默元素。發言人難免對記者會環境中的“不可知”因素有恐懼感,而改變氣氛最好的辦法是增加幽默元素。
第三個門檻是讓人“記得住”。
這就必須簡潔且有重點。要有幾個關鍵詞,讓人印象深刻。我和團隊在討論每個答問時,首先商量這個問題“是什么”,再商量“說什么”,傳遞的核心要點是什么。
以我對反腐敗問題的回應為例,公眾關心的范圍相當寬泛,準備時需面面俱到,但在新聞發布會的有限時間里不可能事無巨細地回答,需要抓住重點。
新聞發布會總有可預見和不可預見的成分,好的新聞發布會之所以能引人入勝,恰在于其可預見性和不可預見性的交錯。預先做盡可能全面的準備,有利于增加可預見部分,認真學習和積累則可以為應對不可預見的部分奠定基礎。
對我而言,將重點問題的答問要點建構好,只完成了發布會準備工作的一半。若想增加可預見性,應對好不可預見性,最大限度地提升臨場應變能力,我需要:一是牢記答問要點,二是訓練據此應對各類問題的能力。
這是發布會準備的下半場,于我而言也是最艱苦的階段。
訓練的第一步是牢記要點,其中的核心內容要爛熟于心。目的是面對這類提問時,能較順暢、清楚和口語化地表達出來。熟悉答問要點的過程很痛苦、很熬人,需反復強化記憶。我把一天分為上午、下午和晚上三個時段,每個時段首先都要強化前一次訓練的答問提綱,再記新的答問提綱。
訓練的第二步是演練。在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需在很多無法預見的條件下掌控進程,充分利用記者提問的每個機會,傳遞出大會的信息。要在高強度壓力下快速思考,組織好每句話,考慮到說出去的話的影響和效果,這種能力需通過演練來培養和練習。
第三階段是模擬演練。為熟悉和適應現場的緊張感,團隊會模擬一個新聞發布會的場景,有人扮演主持人,有人當記者提問,還有人負責計時和記錯,嚴格按正式程序和方式進行。
最后一件需要記住的重要事情就是:微笑。現場直播的形式和不可預見性所帶來的壓力是實實在在的,我常常會忘記微笑。助手們在演練時就常提醒我:要微笑,不要板著臉。說到底,微笑是一種態度,這不僅是新聞發言人對公眾的態度,我想,也應是中國對世界的態度。
(摘自《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