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淇
2 月26 日,江西省崇義縣出臺《關于建立崇義縣“零彩禮”“低彩禮”家庭禮遇機制(試行)》,用十個方面禮遇政策獎勵彩禮不超過3.9 萬元的新婚家庭,其中包括可在學前、義務教育階段,在全縣范圍內按照第一順序擇校入學。政策一出,引發熱議。
(2 月28 日《春城晚報》)
將彩禮與子女入學掛鉤,可以說是推動婚俗改革、治理“高彩禮”的一種嘗試。但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為了治理“ 高彩禮”,讓婚姻回歸“ 正味”,打起了子女入學的主意,不僅涉嫌違反《義務教育法》的規定,在客觀上也使教育公平“變味”,增加家長群體的教育焦慮。長遠來看,也不排除有夫妻為了孩子優先入學而偽造“低彩禮”的現象,給正常教育秩序“埋雷”。
類似機制并非在崇義縣一地存在。地方政府倡導“零彩禮”“低彩禮”固然值得肯定,但選擇將此與子女入學掛鉤,引導人們把彩禮價位降下來,既不合法也不合理,無疑是走錯了道。
顯然,優質教育資源是有限的。在一定范圍內,讓資源惠及每個人,確保他們都有平等的機會,是教育公平的體現。為此,應當努力清除影響教育公平的政策文件,不能以受教育者的公共教育資源作為獎勵來鼓勵婚俗改革。因為“禮遇”了某個群體,就會傷害另外一個群體的利益。
歸根結底,彩禮問題屬于習俗范疇,有關方面可倡導移風易俗,卻不宜上升到行政層面。換句話說,子女入學涉及公共資源的分配,理應審慎待之,不能以鼓勵“低彩禮”“零彩禮”為名,制造新的矛盾對立。更何況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教育的公益屬性“不容砍價”。這也要求,地方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時,除了樹立良好愿景,也要符合相關法律規定,廣泛聽取公眾意見,權衡各方的利益,確保其公平合理。
讓教育的歸教育、治理的歸治理。通過抓子女入學來抓社會治理的工作思路,是時候該糾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