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也有專門的潔面用品。
淘米水在古代可謂萬能,不光能用來洗頭發,還可用來潔面。西漢戴圣所編的《禮記·內則》說:每三天要洗一次頭發,如果臉臟了,就用淘米水洗洗。
淘米水呈弱堿性,可以祛除臉上酸性的污垢,還可以吸除面部多余的油脂。淘米水洗臉還有一定的美白功效,其富含的維生素B 族和淀粉產生反應,在臉上形成遮蓋效果,有短暫性的美白作用。直到今天,仍然有女性用這種古法洗臉。
除了淘米水,古人還用草木灰洗臉。草木灰是植物燃燒后的灰燼,內含碳酸鉀,總體呈堿性,有很好的去污效果。古人將草木灰兌水,制成“灰汁”,用來潔面或洗澡。武則天喜歡用益母草制成的灰汁來洗臉護膚,唐代醫書《外臺秘要》稱之為“則天大圣皇后煉益母草留顏方”。
但要說古人最常用的潔面用品是什么,答案竟然是豬胰臟。豬胰臟為長條形,十余厘米長,粉紅色,內含各種消化酶,能夠有效去除和分解污垢。南北朝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就記載了豬胰臟的去污功效。
古人以豬胰臟為主要原料,制作出了古代最常用的潔面品——澡豆。唐朝孫思邈的《千金藥方》記載了澡豆的制作方法:先將豬胰臟洗凈并去除脂肪油污,然后研磨成糊狀,加入豆粉后攪拌均勻,最后經自然干燥形成塊狀或球狀的澡豆。古人為了增加澡豆的美白和增香效果,還在澡豆中加入各種配料,如甘松、白芷、冰片、皂角、阿膠等。
宋朝人在澡豆的基礎上,又制成了肥皂團。南宋的都城臨安,有專門經營肥皂團生意的人,可見其當時的流行程度。其實,肥皂團就是今天香皂的雛形。明清兩朝,這種澡豆型的肥皂團繼續流行,由于是用豬胰臟制成,民間俗稱為“胰子”。清朝末年,僅北京一地就有70 多家胰子店,產品遠銷海內外。
時至今日,東北地區的一些老人還將工業香皂稱為“胰子”。盡管這個名字不太文雅,卻散發著歷史的芬芳。
摘自《今日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