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長翅膀的作用主要是逃離危險:當它們遇到天敵時,可以展翅飛走。企鵝、鴕鳥等不會飛的鳥,多數(shù)生活在缺少天敵的環(huán)境中,因此沒有必要靠飛翔來躲避敵人。翅膀長時間不用就會退化,直至失去飛翔的能力。
飛行雖然給鳥類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便利,但是同樣十分耗費體能,因此一旦生存壓力減小,有些鳥類就很容易因“偷懶”而不想飛行。從已知的化石記錄來看,早在白堊紀的晚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一些失去了飛行能力的鳥類。到了距今6500 萬年前的新生代??铸埻耆е?,地球上才出現(xiàn)了許多體形巨大、完全失去飛行能力的鳥類。會飛和不會飛其實都是一種適應(yīng),但有一點似乎是肯定的,一旦飛行器官退化了,鳥類想要再飛起來就沒有可能了。
摘自《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