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欣紅
“老師看到孩子嘴唇都紫了,趕緊從背后抱住他開展海姆立克急救法。”3月25 日,昆明市五華區高新一小教育集團海源校區四年級班級里,一名學生被食物卡住喉嚨,班主任段原臨危不亂,30 秒內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幫助孩子轉危為安。
(3 月31 日《北京青年報》)
意外傷害和猝死發生后的前10 分鐘,對傷病員進行心肺復蘇等緊急救治,常可挽救其生命,即所謂的“白金10 分鐘”,很多情況下搶救的黃金時間甚至只有3 到4 分鐘。幸運的是,被食物卡住喉嚨的孩子,遇上了一位懂急救知識的老師,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偶然背后實則蘊藏著必然。“學校專門邀請過醫護人員對老師們進行專業培訓,海姆立克急救法、心肺復蘇等都是老師們必須掌握的技能,有的老師還取得了紅十字會急救員的資格。”該校副校長祝青的介紹,道出了此次完美施救的緣由。
如果不是在學校接受過急救培訓,老師會做出如此專業出色的急救嗎?大多數人面對緊急情況,恐怕除了撥打120,就只剩下手足無措了。偶然發生的緊急情況之所以變成了必然成功的施救,學校組織的急救教育無疑在關鍵時刻發揮了大作用,功不可沒。
然而,除了醫護人員外,目前我國的大多數公眾并不具有最基本的急救技能。現實中,學生在學校發生意外事件,能得到及時正確救助的概率并不高。
令人欣喜的是,國家層面已經付諸行動。《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中明確提出中小學健康促進行動,把學生健康知識、急救知識,特別是心肺復蘇納入考試內容,把健康知識、急救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體質健康測試情況作為學校學生評優評先、畢業考核和升學的重要指標。
從娃娃抓起,讓急救知識走進校園,國民的急救技能普及才能在真正意義上成為現實。不過,急救教育進入校園雖然早已成為共識并付諸行動,但很多時候往往只與學生掛鉤,卻容易忽略了老師這一頭。班主任段原用海姆立克法施救成功,彰顯了提升老師急救意識,讓老師掌握基本急救技能的重要性。
“人人學急救、急救為人人”,期盼我們周圍涌現出越來越多的“急救達人”,在關鍵時刻拯救自己的親人和他人生命,造福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