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建設金融強國,要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同時,深刻闡明了中國特色金融文化五個方面的實踐要求。這對于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增強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自覺自信
金融文化是由長期金融實踐而形成的共識,是一種精神力量,不僅可以確立金融活動的價值觀和行為規則,也是調節金融關系的準則。每個國家都有其獨特的文化特點,與歷史傳承演變緊密相關,而文化的差異必然會影響到金融,給金融打上不同文化的烙印,不同國家的金融會體現出不同的金融文化特性。
中華民族在長期經濟社會活動中凝聚而成的道德觀、義利觀、經營觀、創新觀、治理觀等文化思想是金融文化的精髓,與誠實守信、以義取利、穩健審慎、守正創新、依法合規的要求高度契合。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就是要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使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與面向未來的現代金融理念、治理體系與機制、金融行為有機融合。把金融的底層邏輯、經營理念、風險意識以及各種規制要求上升到文化層面,成為一種組織基因,滲透到所有金融活動中,使金融體系、法規制度、政策要求以及金融機構的經營行為等都受這種金融文化的引領。這對夯實中國金融發展的基礎,增強中國金融系統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極為重要,可從根本上提升金融發展的質量。
中國特色金融文化最本質的特性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中國特色金融文化這個本質特性,不僅意味著中國金融發展的獨特性、開創性,更是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建設金融強國的巨大力量,具有極為深遠的意義。
在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建設金融強國的進程中,以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為引領,不僅要堅持誠實守信、以義取利的商道,還要強化法治,依法監管,堅持法治與德治相結合。要完善金融發展的頂層制度、政策體系、管理體系、風險管控機制等基礎建設工作,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決定性作用,提高金融資源配置的效率,進而在構建現代金融體系、完善調控方式以及資源要素流動等方面取得更具特色的新進展。
深刻認識和準確理解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本質特性,對增強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自覺與自信極為重要。因此要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使其成為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文化砥柱,為金融強國建設提供強大的凝聚力和推動力,使中國特色的金融發展既遵循現代金融發展的客觀規律,又具有適合中國國情的鮮明特色。
服務實體經濟是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內在邏輯
金融是經濟的血脈,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中國特色的金融文化決定了中國的金融必須把服務實體經濟作為主基調,充分發揮金融對經濟發展的推進作用,為經濟發展提供高質量的金融服務。
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健康、穩定、高效的金融體系和運行機制,而金融高質量發展就是通過提高金融體系及其運行的質量,提升金融服務經濟的質量與效率,是經濟高質量發展不可或缺的推動力和加速器,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堅實支撐。金融高質量發展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經濟高質量發展與金融高質量發展密不可分。然而金融的高質量發展不是在自身封閉體系內完成的,金融發展的質量不是由金融自身決定的,而是由經濟發展的質量決定的,高質量的經濟發展是高質量金融發展的基礎。
實體經濟是中國經濟的立身之本,實體經濟發展的質量直接影響金融發展的質量,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是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支撐與充要條件,金融的價值創造離不開實體經濟。因此金融的首要任務就是服務好實體經濟發展,提高金融資源的使用效率,將更多的金融資源配置到實體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通過提高金融的服務質量來提升實體經濟的發展質量。只有在這個過程中,金融自身才能獲得發展,這也是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本質要求。
要提供高質量的金融服務,就必須以服務實體經濟來構建中國特色的現代金融體系,包括建立健全科學穩健的金融調控體系、結構合理的金融市場體系、分工協作的金融機構體系、完備有效的金融監管體系、專業多樣的金融產品體系、功能完整的金融服務體系以及安全高效的金融運行體系等。與此同時,還要通過深化金融供給側改革,全面優化金融服務功能,提高金融服務效率,擴展金融服務規模,促進金融體系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從而增強金融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的能力,這也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金融基礎與條件。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不僅有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而且影響著國家經濟治理體系和經濟治理能力建設。
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用金融文化的力量來推動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把更多的金融資源用于促進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為實體經濟提供高質量的金融服務,是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內在邏輯。
穩健審慎是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核心理念
金融服務主要通過動員和促進儲蓄向投資轉化等功能來實現資源配置、價值交換,金融越是活躍,資源配置、價值交換的效率就越高。金融的這種功能使得社會資金能夠實現跨時空的流轉配置,也就是說,通過金融功能實現的資源配置、價值交換都具有跨時空的特性,主要的作用是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然而所有金融方式的資源配置、交換,都是一個涉及未來的交易,而未來是不確定的,于是就有了金融風險。也就是說,只要有金融交易就有金融風險,金融交易越是活躍,涉及的面越大,對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就會越大,相應的金融風險也會越高,這是金融最本質的特性。
金融風險是客觀存在的,無法靜態消除,只要有金融活動就會存在風險,但可以通過管理使其不僅不會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不對經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還可以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務,就是管理好金融風險,處理好金融風險防控與金融發展的關系,形成以金融安全促金融發展、以金融發展保金融安全的良性機制,盡可能減少金融風險帶來的負面影響,降低金融風險對經濟發展可能產生的沖擊概率。
這就要秉持穩健審慎的金融文化,通過金融文化的力量,把穩健審慎作為一切金融活動的基本出發點,把防控金融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所以穩健審慎不僅是金融文化的核心理念,也是金融高質量發展最重要的前提。
這種穩健審慎的金融文化理念,不只是需要在具體的金融業務交易中,增強金融風險意識,提升金融風險管理能力,防控住金融風險,更重要的是在宏觀上把控好金融風險,確保國家金融安全,通過現代金融管理體系、制度等的建設與完善來提升金融風險管理能力,筑牢金融安全防線,確保金融體系運行的韌性和持續穩定。尤其是要高度重視金融風險的關聯性、傳染性、隱蔽性、復雜性,依據不同特性的金融風險采取不同的應對策略,提高金融風險管理的有效性,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中國特色金融文化是金融機構的經營行為指南
金融文化具有傳遞金融理念和價值觀的作用,對人們的金融行為規則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所以,金融要高質量發展、要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不只是監管部門的首要職責,也是所有金融機構的共同責任。
盡管不同的金融機構會有不同的價值取向、不同的戰略目標,但不論采取什么價值取向、什么戰略目標,穩健審慎的金融文化都是其經營的自律要求,在任何時候都不能任性,不能為獲取短期收益而不顧可能的損失去冒險,這也是金融機構職業道德的底線。
金融機構是通過承擔風險來獲取收益的,這就要求其不斷提升自身的風險管理能力,在風險可控且有風險承擔能力的范圍內穩健經營,審慎決策,權衡風險承擔與收益,為經濟發展提供高質量的金融服務。可以說遵循穩健審慎的金融文化不僅是金融機構經營的道德底線和自律要求,更是維護金融市場穩定、提升金融機構風險管理能力、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最基本的要求。
當然這也不是說就不要積極進取了、高風險的金融業務就一定不能做、“螃蟹”一定不能吃了。這只是強調金融機構的經營必須有風險底線,金融創新不僅要堅持守正,還要理性審慎地把風險識別清楚,確定這個“螃蟹”是能吃的,確定風險是可控的,是愿意承擔并有能力承擔的,才可以去做,而不是不顧風險底線去冒險。
穩健審慎的金融文化強調的是,金融機構的經營行為要有自律約束,要依法合規,要守正創新,要與自身的風險承擔能力相匹配,還要做好應對各種不確定變化和沖擊的充分準備。如果承擔的風險過大過高,與自身的承擔能力不匹配,或對市場變化總是應對失據,沒有準備或準備不充分,就是不穩健、不審慎。
盡管穩健審慎是金融機構經營的出發點、歸結點,然而在實踐中,堅守的難度會很大。面對復雜的市場環境和眾多的誘惑,以及經營中的實際問題,僅從某個或某些具體業務的政策、交易要求、流程、方法、技術等方面就事論事也是不夠的。必須從經營的整體上來確保全部的經營活動及其過程始終都是穩健審慎的,確保所有的環節都能堅守穩健審慎。并對預期或目標進行管理,從更高層面,對經營發展預期、經營收益預期等進行管理,任何超過自身實際風險承擔能力的預期或目標都是危險的,至少是不穩健、不審慎的,很多風險損失都與預期過高相關。
尤其要避免不顧可能的損失,盲目迎合或追求市場上某些短暫的獲利機會,更不能因收益回報豐厚而逾越底線,鋌而走險地去承擔那些承擔不了或不該承擔的風險。盡管這樣的堅守不一定能有最好的結果,還可能會使短期發展的速度受到影響,但發展的質量可以更高,可以避免最壞的結果,可以走得更長久,實際上是在打造更安全的邊界。
中國特色金融文化是金融實踐的升華
金融文化都不是憑空產生的,都是長期實踐的總結與升華,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是由無數實踐經驗與教訓累積起來的。同樣,中國特色金融文化也是中國金融實踐的總結與升華,很多內容還是用代價巨大的損失換來的,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也是被那些慘痛的教訓、巨大的代價逼出來的。對經驗與教訓的認識和理解程度,往往也決定了金融機構風險管理邊界的上限。
其實今天所遇到的風險及其管理問題,與前人遇到的問題并沒有太大的實質性區別。可以說,成功的案例都是相似的,而失敗的案例各有不同。從實際案例來看,金融機構的風險損失案例也都驚人地相似,盡管觸發風險、導致損失的環境、條件等會有很大的不同,觸發的直接因素也會很復雜,但深層的原因都是不穩健、不審慎。
從歷史上看,不論哪家金融機構,也不論是什么特性的金融機構,每次發生大的風險損失事件或經營危機,往往都是在經營上過于激進,盲目自信,對短期收益過于貪婪。尤其是在預期高收益面前,或為了眼前利益,就容易失去理性,失去對風險的敬畏,以往一次次的風險損失教訓,即便是親身經歷過的慘痛教訓也都會被遺忘,致使巨額的風險損失事件一再發生。
金融機構要經受住日新月異的考驗,就要堅守穩健審慎的金融文化理念,不斷總結反思,深刻吸取歷史教訓,至少不要重蹈覆轍,不要在曾跌過跤的地方再跌跤。如果不總結、不反思,不汲取以往的教訓,那么歷史的教訓再深刻、再慘痛也沒有意義,還可能會有更大的損失,也就談不上會有審慎的經營行為,以往所遇到的痛點、堵點,還會繼續遇到。
當然,金融機構在經營中追求收益的增長、追求發展的速度也沒錯,是一種進取的表現,對經濟、金融發展也是有利的。關鍵是要理性進取,無論是收益的增長還是發展的速度,都要以質量為基礎,都要可持續。
有時采取過于進取的經營行為,確實可以顯著地加快發展速度,做大當期或短期的業務規模,且從短期來看,不僅沒有發生大的風險損失,還會帶來可觀的實際收益。這就像交通規則中的限速一樣,雖然每次超速不一定都會發生交通事故,但超速是發生交通事故非常重要的原因。從本質上講,無論什么理由,金融機構不顧風險、盲目追求收益、盲目追求發展速度與規模,都是不審慎的,都是與中國特色金融文化格格不入的。
因此,要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以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力量來指導金融機構的經營活動、規范金融機構的經營行為,穩健審慎地管理好金融風險,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建設金融強國。
(作者系中國工商銀行原首席風險官)
責任編輯:楊生恒
ysh191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