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 李彩霞, 王莉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附屬中醫院婦科, 河南 南陽 473000)
子宮內膜異位癥 (EMT) 是一種多見于25 ~45 歲育齡期女性的疾病, 主要因子宮內膜組織在子宮腔及肌層外的組織中生長[1]。 異位的內膜組織主要在卵巢、 宮骶韌帶, 可引起持續加重的痛經癥狀。 EMT 在組織學上屬于良性, 但具有增生、 浸潤、 轉移等與惡性病變類似的特點, 隨疾病進展可致不孕的發生, 調查[2]顯示25% ~35%的育齡期不孕由EMT 導致。 臨床上西醫主要采用藥物及手術治療EMT, 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進展, 但不良反應較多且復發率較高, 預后不佳。 中醫將EMT 歸為 “痛經” “癥瘕” 等范疇, 中醫治療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對癥施治, 達到標本兼治之效, 且安全性較高[3]。 穴位埋線為傳統中醫療法, 具有疏經通絡、 止痛祛瘀之效, 且埋線治療可對穴位發揮持續刺激作用, 延長治療時間。 在臨床中,多數EMT 患者伴有氣虛證, 因此在化瘀基礎上應結合益氣干預。 本研究探討穴位埋線聯合益氣化瘀湯治療EMT 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2 年1 月至2023 年9 月我院收治的110 例EMT 患者。 納入標準: ①符合EMT 診斷標準[4]; ②中醫證型為氣虛血瘀證; ③育齡期女性。 排除標準: ①存在嚴重臟器功能障礙者; ②既往接受生殖系統手術者; ③合并子宮肌瘤、 宮頸炎等疾病者; ④患有甲狀腺功能減退、 垂體功能減退者; ⑤患有卵巢癌、 子宮內膜癌者; ⑥患有精神系統疾病者。根據隨機抽樣法分為兩組各55 例。 觀察組年齡23 ~42 (30.12± 1.86) 歲, 病程3 ~23 (14.13 ± 5.36) 個月, 體質量指數(24.31 ± 2.58) kg/m2。 對照組年齡24 ~42 (31.35 ± 1.94) 歲,病程3 ~25 (14.38 ± 5.15) 個月, 體質量指數 (24.20 ± 2.46)kg/m2。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穴位埋線治療: 選穴為三陰交、 腎俞、 地機、 血海。 常規消毒穴位, 無菌條件下將羊腸線置入埋線針的針管前端, 后端連接針芯。 將羊腸線埋入穴位皮下組織與肌層, 線頭不可露出皮膚, 針孔處消毒后敷創可貼。 每2 周治療1 次。 觀察組在穴位埋線基礎上聯合益氣化瘀湯治療, 組方: 黃芪、 黨參、 白術、 山藥、 香附、 元胡各10 g, 當歸、 五靈脂、 牛膝、 蒲黃各15 g, 炙甘草6 g。 水煎煮, 1 劑/d, 早晚各1 次。 兩組均治療3 個月。
1.3 觀察指標治療效果: 經期下腹疼痛、 頭暈乏力、 肢冷及痛經等癥狀消失, 停藥3 個月未復發為顯效; 經期癥狀改善,痛經減輕, 持續時間不到3 個月為有效; 未達上述標準為無效。中醫癥候積分包括頭暈乏力、 面色蒼白、 經量異常, 按照無、輕、 中、 重依次計0、 2、 4、 6 分。 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卵泡生成激素 (FSH)、 雌二醇 (E2)。 采用彩色超聲檢測子宮內膜血流波動指數 (PI)、 阻力指數 (RI)。
1.4 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 22.0 軟件分析數據。 治療效果以n(%) 表示, 采用χ2檢驗; 患者一般資料、 中醫癥候積分、 激素水平、 血流動力學指標等資料以表示, 采用t 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療效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治療效果比較 [n (%)]
2.2 中醫癥候積分治療3 個月后, 兩組的各項中醫癥候積分均降低, 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中醫癥候積分比較 (, 分)

表2 兩組的中醫癥候積分比較 (, 分)
注: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 *P <0.05。
?
2.3 激素及血流動力學指標治療3 個月后, 觀察組的FSH、PI、 RI 均低于對照組, E2高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3。
表3 兩組的激素及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

表3 兩組的激素及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
注: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 *P <0.05。
?
EMT 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 目前主流觀點有遺傳學說、 免疫調節學說、 盆腔種植學說等。 臨床主要采用藥物及手術治療EMT, 在控制病情進展、 減輕疾病對人體的影響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但遠期效果不理想[5]。 中醫認為EMT 屬于血瘀證, 是因體內惡血未能及時排出, 在體內蓄積, 引起血液瘀阻, 導致氣血痹阻, 出現月經推遲、 經期疼痛等癥狀, 故活血祛瘀為中醫的主要治則。 穴位埋線為中醫傳統治療方式, 是將羊腸線埋植穴位內, 利用穴位刺激達到止痛、 化瘀的目的[6]。痛經的病位在胞宮、 沖任, 與肝、 脾、 腎關系密切, 三陰交為三臟在足三陰的交會穴, 刺激該穴具有健脾、 滋陰之效; 刺激地機具有止痛、 調經之效; 刺激血海具有活血化瘀之效; 刺激腎俞發揮溫補腎陽之效。 穴位埋線刺激上述諸穴, 發揮溫腎助陽、 活血止痛之效。
臨床中EMT 患者多存在氣虛之證, 故單純活血化瘀難以完全奏效。 相關報道[7]表明, 溫針灸聯合益氣化瘀方可提高EMT 的治療效果, 故本研究在穴位埋線治療的基礎上聯合益氣化瘀湯治療。 方中黃芪補氣升陽、 生津養血; 黨參健脾益肺、養血生津; 山藥健脾益胃、 滋腎益精; 白術健脾益氣; 香附理氣寬中、 調經止痛; 當歸補血活血、 調經止痛; 蒲黃活血祛瘀; 五靈脂活血止痛、 化瘀止血; 元胡化瘀止痛; 牛膝活血通經、 補益肝腎; 炙甘草益氣補中; 諸藥合用, 標本兼治, 氣血雙調[8], 與穴位埋線合用, 共同發揮活血化瘀、 益氣、 止痛之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且治療后的中醫癥候積分低于對照組, 提示穴位埋線聯合益氣化瘀湯可提高EMT 的治療效果, 改善患者的癥狀。 異位內膜發生在卵巢, 可影響卵巢激素分泌功能, 引起FSH、 E2分泌異常。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治療后的FSH、 E2改善效果優于對照組, 提示穴位埋線聯合益氣化瘀湯可改善患者的卵巢功能; 觀察組治療后的PI、 RI 均低于對照組, 表明二者合用可改善患者子宮動脈的血流動力學, 其原因為兩者合用可促進局部的血液微循環, 降低血液黏滯性, 改善盆腔血液循環。
綜上所述, 穴位埋線聯合益氣化瘀湯加減治療EMT 的效果理想, 可緩解患者的癥狀, 改善局部血流動力學及激素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