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劉妙云 袁紹賢
近年來,東莞市人大常委會東城街道工委以代表中心聯絡站建設為抓手,不斷推進代表聯絡站建設迭代升級,將人大“觸角”直抵最基層,使中心聯絡站真正成為反映民情、匯聚民智、服務民生的重要平臺。
在市人大常委會的指導下,人大街道工委高標準、規范化推進代表聯絡站建設,打造1個街道代表中心聯絡站、建設24個社區聯絡站以及組建由人大工作聯絡員、人大工作信息員、選民代表、專業人士組成的基層人大“4支隊伍”,逐步構筑形成“1+24+4”工作體系,推動接待工作和代表活動規范有序。
打造1個街道代表中心聯絡站。對標“有場地、有人員、有制度、有活動、有經費、有設備”的“六有”標準,人大街道工委在轄區中心重新選址,對238平方米場地優化改造,配置獨立的接待區、辦公室和會議室,實現駐站代表基本信息公開、制度上墻,印制有代表聯系群眾卡等。代表中心聯絡站建成了硬件設施好、組織管理好、制度機制好、活動開展好、保障服務好、工作成效好等“六好”標準,成為全市首批8個“六好”示范點之一。
建設24個社區聯絡站。加強對社區的指導,以社區為單位,整合“社區人大聯絡點”“黨代表工作室”和“駐點聯絡工作室”為社區聯絡站,進一步整合優化站點設置和聯絡站的組織架構,實行共用場地,標準化建設了24個基層聯絡站,由駐社區人大代表包干為轄區群眾服務,實現代表聯系群眾平臺全覆蓋,將人大“觸角”直抵最基層。

東莞市人大常委會東城街道工委為“四支隊伍”頒發聘書
組建基層人大“4支隊伍”。組建共129人的“四支隊伍”,不但充實人大工作隊伍力量,還為人大工作提供專業智囊渠道和有效民意支撐,增強了代表的履職實效。同時,制定了《人大專業人士職責》《選民代表職責》等多項制度,從制度上規范了隊伍的權利和義務,引導其更好地協助人大代表開展駐站、調研及監督等工作。
自2020年以來,人大街道工委通過“1+24”代表聯系群眾陣地體系,堅持專題走訪、主題約訪、集中接待多重結合,開展靈活多樣的代表接待群眾活動,建立健全社情民意分級分類處理機制,推動形成“接待有登記、登記有處理、處理有結果、結果有反饋、反饋有記錄”完整工作鏈條,有效解決群眾關切問題。共開展人大代表駐站活動1350次,接待群眾9563人次,收集并辦理意見建議303條,辦結率達100%。比如,2023年5月,街道選民代表盧先生向街道人大代表中心聯絡站反映“位于環城路溫塘高架橋底和環城路星城出口,每逢下雨都出現內澇情況,并建議街道加快易澇點整治”。在街道代表中心聯絡站的協調推動下,環城路溫塘立交橋、星城出口易澇點的整治工程于同年10月底完工,有效解決該路段內澇問題。“反饋結果和整改力度,都大大超過了我的預期,太有幸福感和獲得感了!”盧先生情不自禁地為辦理成效點贊。
人大街道工委以代表聯絡站為陣地,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緊扣高質量發展、“百千萬工程”、保障民生等重點工作,不斷增強人大監督的針對性和服務大局的實效性,共聽取專項工作報告18項、開展預算監督14項、執法檢查8項、專項視察30項、專題調研28項,部門評議5項。近年來,圍繞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公共衛生建設、城中村改造、“無廢城市”創建等重點工作,扎實開展“更好發揮人大代表作用”主題活動50場次,收集意見建議160條,推動人大代表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切實履職盡責,在街道經濟社會發展問題上用真情、出實招。比如,2021年初,群眾反映“莞樟路-東和路”路段行人、非機動車橫穿莞樟路,造成莞樟路擁堵嚴重,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等問題。經過兩屆人大代表的不定期“回頭看”,把有效監督一跟到底,推動“莞樟路-東和路”交通擁堵節點治理工程于2022年9月完工,切實提高該路段道路通行效率,持續解決“行車難”問題。

“莞樟路-東和路”路口整改前后對比
人大街道工委持續推進“數字人大”一體化信息綜合平臺建設,積極構建“實體+線上”代表聯絡站新格局,讓代表與選民群眾之間形成有效互動,實現更高效、快捷地收集群眾意見、建議,真正做到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打通代表聯系群眾的“最后一米”。自2022年7月起,探索建設網上代表聯絡站,搭建微信視頻連接接待平臺,建立“意見建議碼上提”工作模式,暢通網上聯系群眾渠道,確保代表接待日駐站人大代表全天候駐站,讓代表與選民群眾之間形成有效互動,為代表履職增添新助力。代表出差在外,代表與選民的聯系一樣順暢。比如,市民袁先生通過視頻連線,與在外出差的市人大代表袁柱彬取得聯系,表達“解決關于東城桑園社區龍湖公園配套設施建設問題”的訴求。僅僅一周左右,在袁柱彬等市人大代表的推動下,龍湖公園“鋪設石板路”項目就順利完工,有效解決市民袁先生訴求。據統計,聯絡站2023年共開展人大代表駐站網絡連線接待群眾活動20次,接待群眾45人次,收集意見建議12條,解決12條,辦結率達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