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慧 牛慧云 劉燕
近年來,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 人們生活方式、飲食結構的不斷變化, 在各方面因素影響下, 臨床中急性腦梗死的發生率呈現逐漸上升趨勢。急性腦梗死具有起病急、病情進展快的特點, 一旦發病, 如救治不及時, 則很容易導致患者殘疾甚至死亡[1]。對于急性腦梗死患者, 發病后48 h 神經功能缺損癥狀仍無法有效緩解, 且持續不斷加重, 即屬于急性進展性腦梗死, 如患者在48 h 內能夠得到有效的治療, 疏通閉塞的部位, 配合積極的康復措施, 則患者的預后質量仍然具有較高的保障[2]。目前, 臨床中針對急性進展性腦梗死患者, 仍然以抗血小板聚集藥物治療為主[3]。如何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 選擇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療藥物, 是臨床關注的重點[4]。研究設計對照試驗, 引入替羅非班用藥治療方案, 就其實踐效果與常規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用藥治療的差異展開對比, 過程、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包含觀察對象317 例急性進展性腦梗死患者, 從2020 年1 月~2023 年2 月本院接收的患者中篩取, 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167 例)與對照組(150 例)。觀察組中, 男性患者85 例, 女性患者82 例;年齡54~78 歲, 平均年齡(61.56±3.44)歲;發病-入院時間6~24 h, 平均發病-入院時間(12.02±1.13)h;患病部位:小腦部28 例, 放射冠64 例, 基底節75 例。對照組中, 男性患者80 例, 女性患者70 例;年齡55~80 歲, 平均年齡(61.92±3.50)歲;發病-入院時間6~24 h, 平均發病-入院時間(12.05±1.20)h;患病部位:小腦部24 例, 放射冠60 例, 基底節66 例。整理前述各項資料, 將其統一輸入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 輸出結果(P>0.05), 反映可比較。
納入標準:①基線、隨訪資料完整;②年齡不超過80 歲;③入組前, 未接受相關治療;④符合急性進展性腦梗死診斷標準;⑤對研究內容知情, 自愿參與,取得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血小板、凝血功能障礙;②存在精神、意識障礙, 生活無法自理;③其他惡性腫瘤疾病;④合并其他嚴重心臟、肝、腎疾病;⑤近期存在嚴重外傷史、外科手術治療史;⑥無法配合醫護工作。
1.2 方法 觀察組應用替羅非班治療:取鹽酸替羅非班氯化鈉注射液[遠大醫藥(中國)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41165]持續靜脈泵注射治療, 起始30 min滴注速率為0.4 μg/(kg·min), 起始輸注完成后, 繼續以0.1 μg/(kg·min)的速率維持滴注, 共48 h。后對患者進行常規對癥治療, 方案同對照組, 療程共14 d。
對照組應用常規對癥治療:取阿司匹林(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J20171021)予以患者口服用藥, 1 次/d, 100 mg/次;取氯吡格雷[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J20180029]予以患者口服用藥, 1 次/d, 75 mg/次。療程14 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神經功能改善情況 分別于治療前、后, 參考NIHSS 量表進行評定, 量表包含意識障礙、凝視、視野、面癱、肢體運動、共濟失調等11 個維度, 分值范圍0~42 分, 評分越高, 反饋被測對象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嚴重。
1.3.2 生活能力改善情況 分別于治療前、后, 參考Barthel 指數進行評定, 量表包含大便、小便、修飾、用廁、吃飯等10 個維度, 分值范圍0~100 分, 評分越高,反饋被測對象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強。
1.3.3 血小板功能改善情況 分別于治療前、后,對患者血小板功能指標進行測定, 測定項目包括血小板P-選擇素、血小板聚集率[通過血小板聚集試驗(PagT)測定]、血小板粘附率[通過血小板粘附試驗(PAdT)測定]。
1.3.4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包括大便隱血陽性、泌尿道出血、顱內出血。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神經功能改善情況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NIHSS 評分比較, 無差異(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NIHSS 評分均低于治療前, 且觀察組患者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神經功能改善情況比較( ±s, 分)

表1 兩組神經功能改善情況比較( ±s, 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bP<0.05
組別 例數 NIHSS 評分 t P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167 14.45±2.56 5.42±0.98ab 42.5707 0.0000對照組 150 14.37±2.74 7.24±1.16a 29.3484 0.0000 t 0.2687 15.1355 P 0.7883 0.0000
2.2 兩組生活能力改善情況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Barthel 指數比較, 無差異(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Barthel 指數均高于治療前, 且觀察組患者Barthel 指數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生活能力改善情況比較( ±s, 分)

表2 兩組生活能力改善情況比較( ±s, 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bP<0.05
組別 例數 Barthel 指數 t P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167 39.17±3.51 68.82±4.96ab 63.0583 0.0000對照組 150 39.52±3.55 60.83±4.21a 47.3933 0.0000 t 0.8816 15.3723 P 0.3786 0.0000
2.3 兩組血小板功能改善情況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血小板P-選擇素、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粘附率比較, 無差異(P>0.05);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血小板P-選擇素、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粘附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小板功能改善情況比較( ±s, %)

表3 兩組血小板功能改善情況比較( ±s, %)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血小板P-選擇素 血小板聚集率 血小板粘附率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167 16.12±2.64 10.61±1.25a 35.05±3.55 28.46±2.18a 42.39±4.35 34.44±3.22a對照組 150 16.08±2.62 13.02±1.84 35.02±3.60 32.83±2.56 42.42±4.38 37.80±3.80 t 0.1352 13.7578 0.0746 16.4093 0.0611 8.5185 P 0.8926 0.0000 0.9406 0.0000 0.9513 0.0000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期間發生大便隱血陽性5 例(2.99%)、泌尿道出血8 例(4.79%)、顱內出血0 例, 對照組患者治療期間發生大便隱血陽性10 例(6.67%)、泌尿道出血12 例(8.00%)、顱內出血1 例(0.67%)。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7.78%(13/167)低于對照組的15.33%(23/150)(χ2=4.4732,P=0.0344<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急性腦梗死在臨床中具有發病率高、病情進展快、致殘、致死率高的特點, 如患者屬于急性進展性腦梗死, 則其對應中樞神經系統后遺癥較為嚴重, 尤其是遺留癲癇等神經功能缺陷,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5]。
以往, 圍繞急性進展性腦梗死患者, 臨床采用抗血小板聚集原則治療, 但由于急性進展性腦梗死病理特點, 發病后短時間內患者即會出現嚴重的神經功能缺損與惡化, 進而導致患者大都會錯過最佳溶栓治療時機, 使常規藥物治療療效有限, 最終影響患者預后,神經功能缺損嚴重, 日常生活能力受到影響[6]。
對于急性進展性腦梗死患者, 大部分患者的發病機制是腦動脈粥樣硬化, 在局部血管形成狹窄, 在特定情況形成急性血栓, 因此治療的關鍵是阻止急性血栓形成, 打破血小板的聚集連鎖反應[7,8]。本次研究中,即針對觀察組患者實施替羅非班治療, 替羅非班能夠對纖維蛋白原、血小板表面活化糖蛋白Ⅱb/Ⅲa 受體結合產生抑制效果, 進而對機體血小板的交聯以及聚集作用產生阻斷作用, 有利于局部新鮮血栓的溶解, 促進機體血流的恢復, 降低遠端微血管的栓塞作用, 還能夠實現新鮮血栓簇的分界;此外, 替羅非班半衰期較短,僅為1.4~1.8 h, 起效快, 能夠實現藥效的最大程度抑制效果, 對全身纖溶系統的影響較小, 在停藥2~4 h 后,血小板功能即可迅速恢復至基線水準[9,10]。
綜上所述, 針對急性進展性腦梗死患者, 替羅非班聯合治療方案的引入, 可有效改善患者血小板功能,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恢復, 且治療安全性高、適用性好, 具有臨床可行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