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剛
近年來, 隨著經濟以及社會壓力不斷的增加, 對于一些精神意識相對薄弱的患者可能會出現一種以焦慮情緒為主要癥狀的神經癥, 在臨床上被稱為廣泛性焦慮癥[1]。該疾病屬于一類慢性焦慮障礙, 患者多表現為無固定內容、為任何原因的擔憂與焦慮, 患者長時間處于緊張不安情緒中, 同時還伴有較明顯的神經性功能紊亂癥狀, 如神經功能過度自主興奮[2]。據相關流行病學統計記錄, 我國廣泛性焦慮癥發病率為37.5%, 經過積極臨床干預治療, 治愈率達30%~50%,是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質量的一類神經性疾病[3]。目前,在臨床中應用藥物進行抗焦慮治療, 不同藥物治療各有優勢與不足, 臨床中常用藥物為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4]。本研究就西酞普蘭與阿普唑侖治療廣泛性焦慮癥的療效與不良反應進行分析。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0 年12 月~2022 年4 月于本院就診治療的88 例廣泛性焦慮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以就診病歷尾號奇偶數法分為試驗組和參照組, 每組44 例。試驗組男性∶女性=20∶24;年齡最小17 歲, 最大55 歲, 平均年齡(36.22±10.28)歲;病程1.5~10.0 個月, 平均病程(5.45±1.53)個月。參照組男性∶女性=19∶25;年齡最小18 歲, 最大56 歲, 平均年齡(37.25±10.45)歲;病程2~11 個月, 平均病程(5.89±1.75)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5]中關于廣泛性焦慮癥的診斷標準;②患者臨床信息資料齊全, 均知情同意且自愿加入本次研究;③無與治療相關藥物過敏患者。
1.2.2 排除標準 ①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②合并骨質疏松患者;③妊娠以及哺乳期婦女;④有自殺傾向患者;⑤有嚴重智力障礙以及精神障礙患者;⑥治療依從性較差患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參照組 患者采用阿普唑侖(湖南洞庭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43020578, 規格:0.4 mg)治療,起始劑量給予0.4 mg/次, 3 次/d, 根據患者病情逐漸增加至最大治療劑量4 mg/d, 睡前服用。
1.3.2 試驗組 患者采用西酞普蘭[H.Lundbeck A/S(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分裝), 國藥準字J20171048,規格:20 mg]治療, 起始劑量給予20~40 mg/d, 根據患者病情調整藥物劑量, 1 周內添加藥物劑量至40~60 mg/d。
所有患者均持續性治療6 周, 期間再給予其他藥物對癥治療。告知患者焦慮癥疾病的相關知識、治療方式及注意事項等, 并強調患者要按時按量的服用抗精神類藥物, 對于存在睡眠障礙的患者, 可以遵醫囑給予不同藥物, 且需要創造一個安靜和諧的環境, 并指導患者調節晝夜睡眠規律, 注意勞逸結合, 指導患者正確的睡眠姿勢, 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
兩組患者均治療6 周為1 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臨床療效、睡眠質量、不良反應發生率, 治療前及治療1、2、4、6 周后焦慮情緒。
1.4.1 焦慮情緒 采用SAS 進行評估, >50 分表示有負面情緒, 分值與情緒呈反比, 焦慮越嚴重分值越高[6]。
1.4.2 療效判定標準 ①痊愈:SAS 評分減低范圍在80%~100%, 患者睡眠質量較高;②顯效:SAS 評分減低范圍在60%~79%, 患者睡眠質量明顯得到改善;③有效:SAS 評分減低范圍在30%~59%, 患者睡眠質量有所改善;④無效:SAS 評分減低范圍<30%, 患者睡眠質量較差, 常難以入睡, 入睡困難。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3 睡眠質量 采用匹茨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進行評估, 主要包括睡眠質量、睡眠效率、入睡時間、睡眠障礙、睡眠時間、催眠藥物及日間功能障礙等, 每項總共3 分, PSQI 總分為21 分, 分數越高,說明其睡眠質量越差[7]。
1.4.4 不良反應發生率 統計兩組患者嗜睡、胃腸道反應、錐體外系反應等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軟件對本研究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治療6 周后, 兩組總有效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2.2 兩組治療后睡眠質量對比 治療6 周后, 試驗組睡眠質量、睡眠效率、入睡時間、睡眠障礙、睡眠時間、催眠藥物、日間功能障礙評分低于參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后睡眠質量對比( ±s, 分)

表2 兩組治療后睡眠質量對比( ±s, 分)
注:與參照組對比, aP<0.05
組別 例數 睡眠質量 睡眠效率 入睡時間 睡眠障礙 睡眠時間 催眠藥物 日間功能障礙試驗組 44 1.12±0.04a 0.53±0.11a 1.21±0.12a 1.22±0.26a 0.71±0.14a 0.45±0.12a 0.48±0.34a參照組 44 1.36±0.16 0.88±0.14 1.58±0.23 1.69±0.28 1.23±0.31 1.15±0.15 1.22±0.36 t 9.653 13.040 9.461 8.159 10.141 24.172 9.913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3 兩組不同時間段焦慮情緒評分對比 治療后1、2、4、6 周, 試驗組患者SAS 評分與參照組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同時間段SAS 評分對比( ±s, 分)

表3 兩組不同時間段SAS 評分對比( ±s, 分)
注:兩組對比, 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1 周 治療后2 周 治療后4 周 治療后6 周試驗組 44 68.45±2.56 62.56±1.32 53.11±1.25 43.45±1.58 35.78±1.27參照組 44 68.48±2.69 62.78±1.15 52.58±1.45 44.05±1.25 36.22±1.25 t 0.054 0.834 1.836 1.975 1.638 P 0.957 0.407 0.070 0.052 0.105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55%, 較參照組的27.27%明顯降低,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n(%)]
據有關調查研究顯示, 廣泛性焦慮癥患者終生患病的幾率約占8.9%左右, 另外還有55%左右的焦慮癥患者同時還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癥狀[8]。目前, 廣泛性焦慮癥的病因尚不明確, 一些學者認為可能與神經功能調節異常以及社會心理等因素相關[9]。發病后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失眠、頭痛、頭暈、口干、出汗以及緊張等。廣泛性焦慮癥病因相對較復雜, 治療時間長, 且治愈后極易復發, 給患者心理以及生活造成困擾, 增加患者經濟壓力與痛苦, 降低患者日常生活質量, 影響患者社會工作[10-12]。廣泛性焦慮癥屬于精神疾病的一種, 大多數均存在較大的心理障礙, 伴隨著自主神經緊張、肌肉緊張等癥狀, 再加上疾病發作的反復無常, 這些因素均會增加患者在臨床治療期間的痛苦及煩躁不安的應激情緒, 指導家屬要密切關注患者情緒變化, 多與患者溝通交流, 并給予關心、支持和鼓勵, 讓患者感受到溫暖。
目前, 在臨床上進行抗焦慮治療最常見的藥物包括苯二氮 (BZ)類和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等。阿普唑侖屬于苯二氮 類的一種, 具有催眠、鎮靜、抗焦慮等作用。阿普唑侖作用于機體中樞神經系統的苯二氮 受體(BZR), 可以明顯加強中樞抑制性神經遞質γ-氨基丁酸(GABA)與γ-氨基丁酸A 型(GABAA)受體的結合, 進一步促進氯通道開放, 增強細胞進一步超極化, 對GABA 能神經元所介導的突觸進行不同程度抑制, 再次使神經元興奮性降低[13,14]。BZR 在機體中分為Ⅰ型和Ⅱ型, 據有關臨床研究記載顯示, Ⅰ型受體興奮可以解釋BZ 類藥物的抗焦慮作用。雖然該藥物對治療廣泛性焦慮癥有一定的抗焦慮效果, 但該藥物具有成癮性、長時間治療耐藥性差、不良反應多等臨床特點。為了避免長期大量使用而成癮, 在長期使用過程中若需要停藥時, 不宜驟停, 應逐漸減量。在該藥物治療期間, 若出現呼吸抑制或低血壓, 則表示該藥物超劑量使用, 容易導致患者出現持續的精神錯亂、嚴重嗜睡、抖動、語言不清、蹣跚、心跳異常減慢、呼吸短促或困難、嚴重乏力等中毒癥狀, 因此, 該藥物在治療廣泛性焦慮癥期間需嚴格控制劑量, 遵照醫囑按劑量服用, 不可過多或者過少服用, 以便更好的改善預后。
相關資料統計顯示, 焦慮癥狀的發生與機體去甲腎上腺素和5-羥色胺等神經遞質存在一定關系。西酞普蘭屬于一類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 該藥物具有極高選擇性, 可以對神經元進行特異性抑制, 進一步增加大腦中5-羥色胺濃度, 從而達到抗焦慮的目的[15-17]。該藥物在體內代謝主要由CYP 2C19 介導, CYP 3A4 和CYP 2D6 也參與其代謝, 但影響較小。本品的主要代謝產物去甲基草酸艾司西酞普蘭也可能部分由CYP 2D6催化。西酞普蘭治療后經口服吸收完全, 絕對生物利用度達80%, 對神經元攝取血清素存在明顯抑制作用,促使患者腦內血清素水平得到提升, 從而有效緩解焦慮癥狀, 此過程基本上不會對去甲腎上腺素和膽堿能造成破壞, 對患者傳導系統和血壓也沒有影響。現代藥理學則認為西酞普蘭對血清素再攝取抑制作用的產生, 原因在于西酞普蘭中S-對映體的存在。該藥物在機體中具有極高的生物利用度, 且毒副作用較低, 80%經腎臟代謝, 長期治療不易產生耐藥性, 具有極高的安全性和可行性[18-20]。本次研究中, 對于廣泛性焦慮癥患者分別給予西酞普蘭與阿普唑侖進行治療, 結果顯示:治療6 周后, 試驗組和參照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5.45%、90.91%, 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6 周后, 試驗組睡眠質量、睡眠效率、入睡時間、睡眠障礙、睡眠時間、催眠藥物、日間功能障礙評分低于參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2、4、6 周后, 試驗組患者SAS 評分與參照組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55%, 較參照組的27.27%明顯降低,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針對廣泛性焦慮患者, 分別給予西酞普蘭與阿普唑侖進行治療后臨床療效相當, 均可有效改善焦慮情緒, 但是與阿普唑侖相比, 西酞普蘭治療廣泛性焦慮癥更能顯著改善患者睡眠質量, 且不良反應少,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