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煒 陳玥兵 林翠生 張光英
(寧德師范學院旅游管理學院 福建寧德 352100)
2006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文件的出臺,為鄉村旅游產業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催生旅游+產業大發展。同時,自2017年起,每年中央一號文件均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作出明確指示,激活鄉村產業發展活力。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提出并將鄉村振興戰略寫進黨章。如今,鄉村振興戰略持續推進。202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重點發展鄉村旅游產業,進行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建設。在相關政策、文件的指導下,茶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助力鄉村發展應運而生,成為鄉村振興的有效舉措。茶旅融合是以茶為主題、以茶設施為載體、以產業融合發展為目標而形成的茶旅及相關配套融合的旅游新范式[1],是典型的特色產業帶動型鄉村旅游發展模式。近年來,閩東各地開展了諸如茶王賽、開茶節、“茶拉松”健身跑等茶旅活動,通過建設生態茶園、茶旅綜合體等積極發展茶旅融合產業,發展態勢良好。而旅游產品則是旅游開發的終極表現形式,一個旅游地的開發是否成功、是否能產生效益,重要評判指標就是旅游產品的出售情況[2]。因此,作為打開茶旅市場的關鍵要素,茶旅產品的開發既是市場發展形勢的需要,對地方經濟水平的提升又有著直接影響。鑒于上述分析,本文以寧德市坦洋村為案例點,探究其茶旅產品開發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以期對地方茶旅產業發展有所助益。
寧德市福安市是著名茶鄉,也是全國重點產茶縣[3]。福安市政府始終把茶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的帶動產業,提出以茶為媒、向茶而興,大力推動“坦洋工夫”紅茶發祥地的發展,發揮紅茶核心區示范輻射作用,堅持把發展生態旅游與茶產業結合,推進茶產業、茶文化、茶科技統籌發展。此外,先后出臺了《進一步促進“坦洋工夫”紅茶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施行)》《關于培育壯大主導產業加快產業集聚的若干意見》等政策,切實助力當地茶產業發展。
坦洋村位于福安市社口鎮西部約6km的白云山東麓,擁有優越的生態環境,具有茶園與群山相融的獨特魅力,產出的茶葉品種優良、種類豐富,制茶工藝歷史悠久,有歷史厚重數坦洋的美譽,是馳名中外的“坦洋工夫”紅茶的發祥地,具有悠久的產茶歷史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蘊,也是中國歷史悠久的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村內擁有茶園4900多畝,茶行一條街18家茶店,家庭式茶廠35家,年產茶葉400多萬噸,具有豐富的茶產業基礎。坦洋村始終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四進坦洋”調研時提出的“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茶產業”要求,探索“茶鄉觀光休閑+特色民宿+茶文化研學”的發展模式。充分挖掘坦洋工夫茶產業與茶文化旅游資源,以“坦洋工夫茶”為特色核心,以美麗茶村為依托,立足特色產業帶動鄉村發展,開展茶園觀光采摘、康養等休閑活動,打造“情意坦洋、工夫坦洋、美麗坦洋”茶旅主題,以“喝了坦洋工夫,人走情常在”宣傳口號留住游客,將茶村、人文、休閑體驗融為一體,打造坦洋工夫茶旅示范區,打響坦洋茶旅。
坦洋村具有豐富的歷史茶文化資源,自然生態環境優秀,本文根據最新的《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17)分類標準對坦洋村的茶旅資源進行梳理(見表1)。

表1 坦洋村茶旅資源分類情況
2.2.1 文化資源多元
一方面,茶文化內涵深厚。村內現有茶文化遺址遺跡、茶禮茶儀、茶諺、茶謠、茶藝表演及民間制茶工藝等茶文化載體,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同時,林光華(2023)通過對1987年7月—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茶鄉考察、國外演講及國務活動等系列講話和活動中關于涉茶內容的梳理,發現坦洋村是習近平茶學思想的發祥地,且該思想豐富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4]。
另一方面,2019年1月,坦洋村入選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鵝卵石鋪砌的古街、古巷空間的保留可以激發人們之思古幽情,且村內地方特色濃郁的清代古建筑群類型豐富,有祠堂、民居、廊橋、戲臺、寺廟與炮樓等,保留較為完好。這些“建筑語言”靜靜地訴說著坦洋當年的歷史與繁榮,真實記錄了當地傳統建筑的風貌、優秀的建筑藝術、傳統民俗民風和原始空間格局,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利用價值。
2.2.2 茶業資源優渥
坦洋村茶園由20世紀80年代的300多畝增加到現有的4911畝[5],且借助福建省茶科所設在社口鎮的優勢,組織茶農學習新技術、試種新品種,發展生態茶園4100多畝[5],為茶旅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產業基礎。不僅如此,坦洋村周邊的山上亦到處都是茶園,尤其是坦洋附近的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的品種園,方圓960畝,共收集保存了國內外1000多個茶樹品種,4000多份種質,千姿百態、眾彩紛呈,堪稱集全國茶樹品種之大成,有“茶族大觀園”之美稱。將其與坦洋旅游相結合,開發茶品種觀光園與采茶體驗園,能產生較強的旅游吸引力。
2.2.3 鄉村風光秀麗
坦洋山清水秀,周圍群山環抱,古村沿溪展開布局,既有山之韻,又充滿水的靈氣,有著名的“坦洋十二景”。且基于傳統村落活化與發展的理念,秉承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坦洋村富有地域茶文化特色的古碼頭、茶行一條街等建筑得以有效修復,配以傳統制茶古茶具、古法銀票等物件的陳設及沿溪沿街仿古立面改造提升、河段河道整治等工程的推進,坦洋村的秀麗風光為茶旅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自然生態本底。同時,坦洋村位于白云山的東南麓,而白云山是著名的省級風景名勝區,優越的地理位置大大增加了開發古村落旅游的可行性。當前,坦洋村積極推進茶旅“聯姻”,建設環白云山生態文化旅游“坦洋歷史文化圈”,促進該村茶產業轉型升級[6]。
3.1.1 文化旅游產品
坦洋村具有歷史悠久的茶文化與得天獨厚的茶產業優勢,結合坦洋工夫的發展歷程,開發打造特色的坦洋工夫歷史文化主題公園、歷史文化展示館、振興之路主題館、橫樓(古茶行)等坦洋茶文化旅游產品,以非物質遺產文化、知青文化豐富茶文化體驗旅游專項產品;坦洋村茶園種植面積廣且多,有5G智慧茶園、三茶融合創新園、坦洋工夫百年茶園及茶行一條街等深厚的茶產業基礎,依托坦洋工夫相關資源,融合開發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藝,建設坦洋茶舍,為游客提供茶禮、茶藝體驗項目,主推制茶體驗、勞動教育,突出特色的坦洋工夫科普研學體驗。坦洋村還依托坦洋文化,策劃舉辦開茶節、斗茶賽、品茶日諸多茶旅活動,以節慶活動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參觀,受到廣大媒體報道,提高了坦洋村的知名度。2019年11月27日,坦洋茶谷春季茶旅“尋源坦洋工夫”旅游路線成功入選“春季踏青到茶鄉——全國茶鄉旅游精品路線”,游客在這條茶香彌漫的線路上探古村、染茶香、訪紅茶、聽茶音,充分感受“茶旅”的洗滌[7]。
3.1.2 觀光旅游產品
一部分是依托生態環境的觀光旅游產品,諸如坦洋工夫百年茶園景色、桂樹飄香美景、桂花溪旁松柏等自然風光,坦洋賦、坦洋工夫宣傳壁畫、茶香萬里坦洋村牌坊、“坦洋工夫”茶壺人工噴泉等人造景觀,還有“想你的風還是吹到坦洋”的網紅路牌及“喝了坦洋工夫,人走情常在”的人文標識。另一部分以坦洋歷史建筑觀賞游為主,坦洋村保留著天后宮、娘娘宮、大王廟、施氏祠堂、胡氏祠堂等清代風格建筑,其中建筑呈中心式分布,多為二進二托二天井五開間格局,頂端有“屋脊垂魚”特色景物。
3.1.3 休閑旅游產品
茶旅休閑產品是以游客在旅游區范圍內使用茶旅資源和相關的休閑設施,并享受旅游區經營者提供的旅游服務,是依賴景觀、設施和服務而產生的,具有獨特的參與體驗和身心享受[8]。依托當地茶葉產業及其配套資源,坦洋村開發諸如坦洋茶社茶藝休閑康養游、茶園休閑步道游、茶行一條街的品茗休閑購物游等系列休閑產品,并推出特色民宿、新型茶飲品賞等激發旅游者尋新求異心理的體驗產品。此類為旅游者提供食宿接待、休憩娛樂的茶旅體驗產品或服務,能夠實現游客自我放松、增強茶文化感知、提高坦洋品牌知名度多重價值。
3.2.1 宣傳推廣有待強化
雖然坦洋工夫茶的品牌知名度較高,但坦洋村的茶旅融合項目知名度不高,例如,坦洋茶谷項目、坦洋茶舍、“遇見坦洋”茶飲品牌等宣傳推廣不足,在村內茶旅體驗產品不突出。坦洋村注重茶旅融合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古建筑修復、產品打造,但對坦洋村茶旅融合的產品、形象宣傳這類軟實力缺少重視,且主要依靠官方媒體與傳統媒體報道等宣傳方式,渠道較為單一,部分線上平臺雖有推廣,但內容較為雜亂,對茶旅主題的宣傳不突出。
3.2.2 開發水平有待提升
坦洋村雖對茶文化進行挖掘,對古跡資源保護修復,但總體來看,多為簡單進行展示,旅游產品模式、表現形式單一,對于茶旅資源的進一步挖掘不夠。此外,存在特色不突出:對依托坦洋工夫茶史文化、茶葉種植文化、鄉村振興歷史等資源打造的產品多停留在簡單觀光、參觀。此外,互動休閑、茶體驗方面少:游客互動參與、親身體驗的旅游產品少。在茶旅購品中,僅有坦洋工夫紅茶;茶旅餐飲僅有創新茶飲與茶點,并無可購買帶走或贈送的伴手禮。相對來說,茶旅購品紀念性弱,對旅游購品的利用開發具有一定的短板。
3.2.3 產品組合有待優化
由前文分析可知,坦洋村現有較為豐富的旅游產品,如坦洋工夫主題公園、真武廊橋、百年茶園、坦洋工夫茶學堂、蒙井露天茶文化博覽園等茶旅景點,以坦洋工夫茶和以茶為原料進行創新制作的奶茶、冰滴茶、茶凍等茶創產品,以及尋源坦洋工夫茶旅線路和坦洋工夫科普一日游研學線路等線路產品。然而調研發現,各旅游節點孤立存在,前往坦洋村只能進行走馬觀花式的游覽,茶旅路線內容和形式都比較單一,旅游者無法有效參與相關項目,如游客在網上了解到當地可以體驗茶藝,實際上坦洋茶舍門店已關閉,諸如橫樓、坦洋工夫歷史文化展示館等茶文化展介窗口亦處于封閉狀態。
旅游產品的規劃設計需要創意,需進行市場分析,但最核心的是以當地的旅游資源為基礎[2]。因此,溯源坦洋歷史本色,挖掘茶村特性,查明并填補現有茶旅資源開發利用空白。針對茶旅產品開發水平低的問題,可發揮“坦洋工夫,香飄四海”的特性,依托坦洋村悠久豐厚的茶產業資源和厚重的人文歷史,進行如下產品開發:其一,可通過舉辦茶旅文化節、斗茶展示等多元特色的茶事活動,開設針對日常游客的坦洋工夫制作體驗課,引導游客體驗揉捻樂趣,感受坦洋工夫篩分、揀剔的精益求精,讓游客在精彩的活動中強化對坦洋紅茶各項工藝、文化的認知;其二,開發個性實用的茶旅購品無縫嵌入旅游消費,如便攜式創新茶包、玩具茶壺、茶文化便簽等,豐富坦洋產品,拓寬品牌推廣渠道;其三,依托“遇見坦洋”茶飲店,豐富坦洋茶飲,開發易于游客制作茶點、茶糖等茶旅紀念品,還可依托鎮上茶膳基礎開發的特色茶膳產品,延伸特色茶膳伴手禮,如茶鹵豬蹄包、燉罐茶包等,進一步豐富坦洋工夫休閑體驗產品。
系列化的旅游產品容易給旅游者留下深刻印象,提高旅游產品的市場競爭力[2]。因此,根據旅游產品開發系列化原則,為滿足市場需求而設計,構建茶旅產品框架,完善茶旅產品體系。目前,坦洋村茶旅融合產品組合尚不全面,主要表現為茶文化資源轉化程度低、產品組合不夠豐富且受眾較為單一。(1)體驗茶文化專項旅游產品是游客的主要旅游目的,優質的茶文化專項旅游產品既可延長游客在旅游地的停留時間,又能強化文化認知度,可針對親子游游客、學生群體等開發茶源尋根探祖游、圍爐煮茶休閑游、茶話品茗體驗游、茶史文化科普游等旅游產品。(2)探索茶文化、建筑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多樣組合,拓寬受眾面,如在茶葉品鑒、茶俗體驗的基礎上,通過房屋或廊橋等建筑模型搭建體驗榫卯結構的精髓,探索隱藏在中國傳統建筑中的智慧。(3)積極開發當地茶文化旅游資源,通過舉辦茶文化旅游節、采茶節、美食文化節等活動,將茶文化與其他鄉村旅游文化資源相融合,有效增強兩者關聯性,為坦洋村旅游發展注入新元素,釋放茶文化與旅游價值的新動能。
一是在宣傳內容上,針對研學、自駕等不同游客群體,通過推文或短視頻,推介不同視角的坦洋茶旅;以茶旅觀光、體驗、休閑為基礎,鼓勵多元開發主體系統、規模宣傳,拍攝相關宣傳視頻,鮮明坦洋形象,用高品質茶旅內容留住游客的心。二是在宣傳渠道上,充分利用線上平臺,如通過小紅書、微信公眾號、微博官方賬號等網絡媒體渠道推廣坦洋茶旅特色、景觀或產品,提高坦洋村的曝光度,為旅游者了解坦洋提供更多可能,進一步引流。同時,結合村內產品宣傳板、標識系統、電子屏等線下宣傳工具,為來往游客提供更為多元的信息通道,從而在對各項產品更為清楚的情況下進行選購,優化旅游消費體驗。三是在宣傳主體上,除了線上平臺和相關主管人員、單位之外,積極培養坦洋村民作為接待主體的角色意識,實現人人是講解員、推廣員,不僅可以起到宣傳茶旅主題、口號等作用,還能提高游客對坦洋村茶旅文化、服務的體驗感知。
在產品同質化普遍存在、產品生命周期逐漸縮短的社會背景下,在信息技術的助力下,游客作為旅游產品的接收方,對各類產品有更多的對比、選擇空間。對現代游客而言,所消費的不僅是旅游設施、茶旅文創等有形產品,還有接待方的專業和服務等無形產品。因此,要及時關注游客各項權益,把握產品供給品質,提升旅游體驗感。坦洋村茶旅是新興旅游行業,目前正處于探索階段,難免存在人才匱乏、服務質量水平不高、產品較為單一等問題,可通過政府主導、高校推動、企業合作,積極引進旅游人才,借助人才的智慧力量,有效改進坦洋村游客接待現狀。依靠對茶旅產品進行有效營銷和高效管理,促進景區發展,提高坦洋村茶旅游產品整體品質,改善游客旅游體驗。
綜上所述,坦洋村集茶文化、清代古建筑與自然風光為一體的歷史文化底蘊與環境風貌等資源是茶旅產業發展的源泉,亦是坦洋村發展的重要基礎,將其發展成為以古建筑展示、茶文化展示、休閑度假、民俗體驗和文化科普為主要功能的民俗文化旅游點將有很大的生命力。當下,坦洋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四進坦洋”的囑托,堅持黨建引領,以鄉村振興發展為契機,利用市場化手段,通過引進優良茶葉品種、科技賦能、品牌打造等“組合拳”,譜寫茶旅產業融合發展的故事,持續推進茶旅興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