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波 徐藝濤 王思雨 孟一凡 石榴
(湖南工商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 湖南長沙 410205)
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迅速發展。但在工業化迅速提升、城鎮化顯著提高的同時,資源與環境方面暴露出能源效率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增加、環境承載能力下降等問題。自2013年中國貿易飛速發展以來,貨物出口額總量不斷增加。截至2022年,中國繼續高居世界第一大貨物出口額之位,占世界貨物出口總額的比重達14.2%。環境資源的大量投入和高能耗、高排放的生產方式,粗放式的發展模式消耗了有限的自然資源。在2020年9月召開的聯合國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達到“雙碳”目標的背景下,就如何通過調整貿易政策,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提高能源利用率、減少貿易出口隱含碳成為實現對外貿易低碳減排的重要措施。
本文運用全國各部門競爭性投入產出表(2017—2020年),測算中國農業出口貿易各部門的直接消耗系數和完全消耗系數,結合能源消耗系數與出口額推算出農產品的出口隱含碳排放。通過對中國農產品出口隱含碳的評估,尋找減排對策,推動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結構轉型、低碳模式發展和貿易戰略調整。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迅速發展,經濟的快速增長和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決定了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迅速增加。IEA的數據顯示,2006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國家,這是源于過去我國選擇大量化石能源消費的發展模式造成的。從2005年的54.07億噸增長到2020年的100.53億噸,增長了近一倍。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常年來一直居高不下,但在節能減排、降低碳排放量、實現綠色發展等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就。2005—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的年平均增速約為8%,2011—2015年則下降至3%,2016—2019年進一步下降至約1.9%。近年來,由于我國人口總數變化幅度較小,我國的人均碳排放量與碳排放總量保持一致,均呈增長狀態。從我國區域角度來看,在碳排放總量層面,東部地區的碳排放總量顯著高于中西部地區,原因主要是經濟發展不平衡,東部地區經濟發達,對能源需求力度較高,如東部地區的快速城市化建設均需大量能源支持,導致碳排放量居高不下。
農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是重要的經濟產業,而我國目前的農業能源結構依然是以消耗煤炭為主的石化能源。由于我國農業經濟在增長,農業化石能源消費量不斷增加,隨之二氧化碳排放量迅速增加。2016年,我國農業碳排放量達到8.85億噸,是1961年的3.6倍;2017年以來,農業碳排放量保持在8.7億噸以下,呈穩中有降的態勢。化肥、農藥、農膜等的投入消耗不斷增長,間接碳排放大大增加,僅在2007年,我國就總計消費了5114.82萬噸的化肥,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化肥消費國,占全球總量的28.6%。此外,農業機械的使用增加了碳排放。但2008年,我國逐漸重視低碳農業的建設,并出臺相關政策大力支持低碳農業的產業發展,使得農業碳排放增速減緩。當前,我國農業碳排放的來源主要是甲烷和氧化亞氮,排放量占比達70%。從世界角度來看,我國是農業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所以近些年大力提倡碳中和三步走策略,我國低碳農業產業生產還需不斷進步和改善。
投入產出模型是利用投入產出表中各部門的投入與產出數據進行計算,從而反映某部門的生產波動對整體經濟體系造成影響的模型。根據計算數據對象的不同,分為多區域投入產出模型(MRIO)和單區域投入產出模型(SRIO)。本文主要研究碳排放峰值承諾下中國農業貿易開放的環境效應及減排路徑,采用競爭性投入產出表,故貿易隱含碳測算模型采用傳統單區域投入產出模型。
投入產出模型的矩陣表現形式為:
調整后可得到基本的投入產出模型:
式(1)(2)中:X代表各部門的總產出矩陣;(I-A)-1為列昂惕夫逆矩陣;I為n階單位矩陣;A為直接消耗系數矩陣;Y為各部門最終產品列向量。在列昂惕夫逆矩陣中,A={aij=xij/xj},aij代表j部門生產單位產出所直接消耗的i部門的投入;xij為j部門在生產過程中對i部門產品的直接消耗量;而xj為j部門的總產出。aij=xij/xj的含義是某一部門和另一部門的生產與投入之比,反映了投入資本與生產價值的效率問題,也體現了投入產出表中各個部門存在的經濟聯系,本文采用的隱含碳排放公式為:
式(3)中:Ec代表隱含碳排放量;Y代表各生產部門貿易出口額;X代表能源消耗系數;Z代表不同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數,X*Z為直接碳排放系數矩陣(見表1)。

表1 不同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系數
本文采用的主要數據中,投入產出表來自中國投入產出協會,分類標準則采用國內生產部門的149部門分類法;出口貿易額來自《中國貿易外經統計年鑒》,采用國際出口分類的HS標準分為22類98章;能源消耗量來自《中國統計年鑒》,采用了行業消耗分類的49部門。三者選取的數據年限跨度均為2017—2020年。因數據來源的三個部門所采取的分類標準各不相同,所以對三方數據進行行業歸并,本文借鑒相關學者的研究(2018)對投入產出表的行業歸并方法定義分類標準。
本文通過單區域投入產出法對中國出口隱含碳排放量進行了追蹤和計算,測得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四年隱含碳排放的具體數據。從總量來看,2017—2020年我國對外貿易隱含碳排放總量分別為122576.8萬噸、157112.7萬噸、184812.2萬噸和161110.7萬噸(見圖1)。

圖1 2017—2020年出口隱含碳排放總量比較(單位:萬噸)
2017—2019年,我國出口隱含碳排放呈上升趨勢,但增速逐年下降,如2017—2018年出口隱含碳排放總量的增速為28.2%,而2018—2019年隱含碳排放總量的增速僅為17.6%,同比下降10.6%。這說明在碳排放峰值承諾下,我國高度重視對出口隱含碳排放總量的控制,制定并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與措施,有效減緩了出口隱含碳排放總量的增長速度。如我國出臺的“大氣十條”,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等一系列促進節能減排的政策都取得了積極效果。2020年,我國對外貿易隱含碳排放總量大幅下降,僅為161110.7萬噸,同比下降11%左右,主要原因是我國遭遇了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在嚴峻的疫情形勢下,農業、服務業、工業等行業都遭到了嚴峻沖擊,許多企業不得不停工整頓或縮小生產規模,導致我國出口產品急劇減少,出口隱含碳排放總量大規模下降。
4.2.1 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出口額及同比增長情況
本文將農、林、牧、漁業、食品制造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飲料制造業、煙草制品業等統稱為農業,統計了2002—2020年中國農產品出口總額,詳細數據如圖2所示。
據統計發現,2002—2020年以來,我國的農產品貿易表現出較好的增長趨勢。由圖2可知,2002—2020年,我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由180.2億美元增長至760.3億美元,增幅達到驚人的322%,在此18年期間,我國于2018年農產品的出口額達到峰值797.1億美元。但是,不難看出,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額的增長率并不穩定,在2009年、2019年、2020年均出現了負增長情況。2009年增長率的下降主要是受到2008年次貸危機的影響,在全球經濟低迷的背景下,我國農產品出口也毫不例外地受到了沖擊,同比下降了2.5%,而在2019年及2020年我國農產品出口下降則主要是受到了新冠疫情的影響。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嚴控海關進出口,導致了農產品出口面臨一定的阻礙,這兩年的負增長率分別為-0.77%、-3.23%。
4.2.2 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隱含碳排放系數
2017—2020年,農產品部門整體的碳排放系數呈下降趨勢。在此期間,農、林、牧、漁、水利業的碳排放系數由0.7598噸/萬元下降到0.4913噸/萬元;農副食品加工業的碳排放系數由0.8761噸/萬元下降到0.8249噸/萬元;食品制造業由0.9565噸/萬元下降到0.7846噸/萬元;飲料制造業由0.9850噸/萬元下降到0.7606噸/萬元;煙草制品業由0.4050噸/萬元上升到0.4271噸/萬元。高碳出口部門及中碳出口部門均有所下降,其中農、林、牧、漁、水利業的降幅最大,農副食品業的降幅較小,然而煙草制品業出現了略微上升的情況。
4.2.3 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的隱含碳排放量
通過上文計算公式測算出2017—2020年中國農產品出口所含的隱含碳排放量(見圖3)。2017—2020年,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隱含碳排放量分別為4918.4萬噸、3145.64萬噸、3185.6萬噸、2813.4萬噸。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隱含碳排放量總體呈下降趨勢,由2017年的4918.4萬噸下降到2020年的2813.4萬噸,下降約43%。只有在2019年隱含碳排放量有略微上升,在2020年又重新回落。
2017—2020年,五個農產品行業出口貿易隱含碳排放量存在明顯差異(見圖4)。農、林、牧、漁、水利業及農副食品加工業是農產品貿易出口隱含碳排放的兩大主要來源,其出口隱含碳排放量遠超其余三個部門。2017年,我國農產品出口隱含碳排放達到最高峰,農、林、牧、漁、水利業和農副食品加工業分別是3145.6萬噸、1323.1萬噸,歷年平均占比分別為52%、35.5%;食品制造業和飲料制造業出口隱含碳排放量居中,歷年平均占比分別為8.25%和3%;而煙草制品業出口隱含碳排放量則較少,歷年平均占比僅為1%。從以上農產品出口隱含碳排放絕對量的角度來看,農、林、牧、漁、水利業和農副食品加工業可劃分為高碳出口部門,食品制造業和飲料制造業屬于中等碳出口部門,煙草制品業則屬于低碳部門(見圖4)。

圖4 2017—2020年農產品各部門的出口貿易隱含碳結構(單位:萬噸)
(1)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深化改革,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我國要積極推動農產品產業轉型升級,充分利用國際金融危機倒逼企業進行轉型升級。通過兼并重組,淘汰落后農產品產業的方式,調整農業生產力布局,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2)大力發展循環農業,推進生態農業園區建設。以循環經濟為理念,推進建設農業生態園區,實現產業間廢物循環。同時,推動農產品企業進行清潔生產,減少廢物產生,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并積極提高資源的重復利用效率,避免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從而實現節能減排。
(3)完善碳排放交易市場,促進節能減排。我國需要出臺相關立法保障,積極借鑒歐美先進的經驗,大力推進碳排放權交易試點,促進企業節能減排。出臺碳關稅,控制碳排放。碳關稅的出臺可以促進高碳排放的企業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同時,促進高碳排放的企業加強與政府和行業協會之間的溝通與配合,加強技術研發,抓住契機,加速產業結構升級,減少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