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輝,夏文蕾,黃煒,吳昀璟,張羽帆
(1. 湖北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武漢 430068;2. 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院,武漢 430070;3.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武漢 430072;4. 武漢大學信息資源研究中心,武漢 430072)
科技強國一直是我國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部署。2021年,習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上明確指出,要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加快建設高水平技術交易市場[1]。李國杰院士認為技術轉移是我國國家創新體系中最薄弱的環節[2]。全面提升創新能力,加快推動成果轉化是目前乃至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需要持續加強的關鍵點,科研成果轉化不僅推動了經濟和科學研究的發展,也推動了社會的進步[3],而有效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途徑是技術轉移[4]。
技術轉移是一個涉及多方參與的復雜過程,隨著時代變化,其表現形式和相關過程都處于不斷變化的狀態中。通過參考多方技術轉移平臺的技術轉移流程可以發現,技術轉移服務主要包括信息發布、技術審查、技術對接和協商議價四個環節。2015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第二章第三十條指出,“國家培育和發展技術市場,鼓勵創辦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為技術交易提供交易場所、信息平臺以及信息檢索、加工與分析、評估、經紀等服務”[5]。其中,“信息平臺以及信息檢索、加工與分析、評估、經紀等”都屬于技術對接環節。為深入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國務院制定了《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方案》,并且在方案的指導思想中指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加強技術供需對接,優化要素配置,完善政策環境,發揮技術轉移對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提供有力支撐”[6],強調了技術供需對接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
目前,促進技術轉移的表現形式主要通過技術轉移平臺來為技術供需雙方提供發布信息平臺及交易保障場所,技術供需對接的實質工作內容是提高技術供需匹配的效率。技術轉移平臺上發布的信息以文本形式為主,這決定了本文的研究對象是技術轉移平臺上發布的技術供需文本信息。現實中,技術供需匹配面臨兩大挑戰:一方面,技術文本內容匹配的結果數量可能過多,既不利于技術需求方搜尋所需技術,也不便于平臺進行技術推薦;另一方面,技術轉移的供需匹配還會受到多方因素的影響,技術供需匹配并不是只對技術文本內容進行匹配就能完成技術轉移。所以,現有技術轉移中的供需匹配相關研究和工作仍然面臨準確率不高和實施性不強的問題。對此,本文提出基于文本匹配-組態優化的兩階段技術供需匹配模型,探尋具有較高準確性且較強實施性的供需匹配方案,以期提高技術轉移效率。
技術供需匹配作為推動技術轉移的重要手段,準確的技術匹配方法不僅能降低技術供需雙方的搜尋成本,而且能在提高技術轉移效率的同時降低技術供需雙方不適配的風險。
1.1.1 技術供需匹配模式
技術供需匹配研究主要包括早期信息展示的被動模式和主動尋找潛在技術轉移合作對象的主動模式。
信息展示模式的早期代表是以政府為主導、以技術機構和中介為支撐的技術轉移宣講模式[7],為技術供需雙方提供信息發布和查看渠道。這種方式無法精準識別技術轉移推送對象,但為后期技術轉移平臺的發展提供了信息基礎,是各大技術轉移平臺初期提高技術轉移效率的一種重要輔助模式。
發現潛在的技術供應主體并且主動尋找潛在的技術需求主體是技術轉移發展的重點[8]。通過分析已有技術相關信息并與實際經驗進行匹配評估,能夠提升技術轉移的針對性,從而完成技術轉移的潛在主體識別。運用各種方法積極、主動尋找技術轉移主體,并推薦技術和交易對象,是提高技術轉移效率的重要環節。
當前技術轉移市場規模不斷壯大,技術供需信息呈現井噴式增長,技術簽約率不高的問題日益凸顯[9]。通過技術中轉機構或其他中介組織獲取技術供需信息,制定高效的技術供需匹配與推薦方案是技術市場進一步發展的關鍵。這種主動性較強的供需匹配模式,是促進技術市場發展的重要手段。
1.1.2 技術供需匹配方法
目前,技術供需匹配方法的研究包括基于供需主體的雙邊匹配和基于供需技術的內容匹配。
基于供需主體的匹配方案研究較早,最典型的方案是雙邊匹配,自1985年提出以來,其被廣泛應用于婚姻[10]、電子交易[11]、二手房交易[12]和IT服務[13]等各領域的匹配問題。雙邊匹配以雙方最大滿意度為目標,并考慮供需雙方的偏好來取得穩定的匹配結果[14];具體可分為最大基數匹配、最大權值匹配和最大滿意度三種目標的穩定匹配。前兩種以整體滿意度最大為前提。例如,陳希等[15]以最大滿意度為目標,構建并優化供需雙方的滿意度矩陣進行匹配研究;李華等[9]則是通過供需雙方最低接受度來構建多指標雙邊匹配模型。后一種則偏向供需雙方個體滿意度最大,但最終仍然需要考量整體滿意度情況。在現實應用中,技術轉移中雙邊匹配研究所需的數據往往難以獲取,通常需要尋找替代指標[16],且雙方滿意度評價容易受到技術轉移過程中雙方配合積極性、技術售后等其他因素影響。從總體上看,雙邊匹配研究較為成熟,但其考慮整體滿意度最大的原則并非適用于所有的技術供需匹配場景。
基于供需技術的內容匹配是從技術本身出發,在有明確的技術供需信息基礎上,判別技術供給是否能夠滿足技術需求。在當前技術市場中,技術供需信息通常以文本形式記載,供需技術內容匹配以計算文本相似度為主要途徑。文本相似度計算包括基于關鍵詞共現和關鍵詞語義、基于句法分析和文本結構匹配、基于深度學習的匹配和基于多維度視角的匹配方案[17]。技術供需文本相似度計算先進行文本表示,再進行文本相似度計算,不同的文本表示,語義相似度進行計算與匹配方法也不同。李綱等[18]在對研究技術文本供需匹配時,建立了多層語義匹配模型,采用多種方法對文本不同結構層次分別進行相似度計算,并最終采用深度學習模型進行融合計算得到最終技術供需文本匹配度。這種對技術文本進行表示和相似度計算的方法能提高供需技術本身的吻合度,是技術供需匹配的研究重點。
從技術轉移的兩大挑戰分析可知,在技術供需匹配過程中,不僅需要進行技術內容的匹配,還需要考慮后續轉移的可行性。技術文本內容的匹配是技術轉移的基礎,影響供需雙方轉移意向的影響因素分析是供需匹配成功的保障。
1.2.1 技術文本內容匹配方法
在基于多層語義相似的技術供需文本匹配模型研究中,提出的多層語義技術供需文本匹配(multi-layer semantic text matching,MSTM)模型如圖1所示[18]。

圖1 多層語義技術供需文本匹配模型(MSTM)[18]
MSTM模型由分層模塊、相似度計算模塊以及融合模塊構成。在驗證MSTM模型在技術供需文本內容匹配上的準確性和可行性研究中,采用河南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公共服務平臺(www.nttzzc.com)上的公開數據集,共7376對供需匹配信息。每對信息由技術供應和需求的標題、正文簡介以及供需匹配度組成。其中,供需匹配度分為不相關、弱相關、較強相關和強相關四個類型。實驗模型在提取技術供需文本特征后,通過融合計算得到供需匹配度的預測值,與實際結果進行對比后,得到模型預測的準確率,作為模型的評估標準。
在進行模型的準確性評估時,劃分出1000條數據作為模型測試集,然后將其余的6376條數據按9∶1劃分為訓練集和驗證集。經過訓練模型與參數調整后,進行模型準確率評估。MSTM與BERT、DSSM、ESIM三種單一方法的對比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MSTM模型與基線方法準確率對比
從表1可以發現,MSTM在各個層次信息上的準確性均高于其他單一方法。同時,在單一方法上,無論是標題級、正文級還是標題級+正文級的準確率都非常接近,而在MSTM中,融合標題級+正文級多層次信息后的準確率明顯高于單一層次信息的結果。這表明MSTM比其他方法更加適合通過進行多層次信息融合來提高準確率。因此,本文在進行技術供需文本內容初步匹配時將采用該模型進行文本匹配。
1.2.2 技術轉移影響因素
技術轉移服務涉及申請、篩選、洽談等多個復雜步驟,又因“知識過濾器”(knowledge filter)[19]的存在,導致技術從知識層面走向應用層面的過程中受到多方因素影響,深入探究技術轉移的影響因素對提高技術轉移效率至關重要。
技術-組織-環境理論框架(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 framework,TOE框架)的組態分析作為一種以技術應用情境為基礎的綜合性分析框架[20],在分析企業技術采納領域方面產生了較大影響[21]。這是因為影響技術轉移的因素之間可能存在內生影響[22],而定性比較分析(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QCA)能很好地揭示各影響因素之間的復雜關系,解釋現有的實證研究發現和相悖的研究結論。在文獻技術交易中供需匹配影響因素研究——基于TOE框架的組態分析中,通過QCA得出了兩條高成交率技術轉移路徑(H1:主觀型,距離—政策—感知可靠;H2:客觀型,距離—政策—組織鄰近—技術可靠[23]),并且通過穩健性檢驗驗證了路徑的穩健性。因此,本文在進行技術供需文本組態優化階段時,根據這兩條路徑和相關數據制定匹配優化機制。
為了讓實驗更加具有說服力和實用性,本次實驗將直接在真實技術需求的技術推薦中應用本文的技術供需匹配方案。《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方案》的“優化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基礎架構”中指出,“強化需求導向的科技成果供給”[6],突出以技術需求為主導的重要性,從而拉近技術成果與市場需求的距離。因此,本次實驗從技術需求方發布的需求信息出發,為技術需求尋找相應的技術供給,這樣可以使技術推薦結果更快地滿足市場技術需求,實現技術產業升級。即對技術轉移平臺上發布的技術需求信息進行分析,為之搜尋匹配相應技術供應信息,根據研究結論進行重新篩選、排序、推薦,并向技術需求方回訪本次技術推薦結果,收集滿意程度的評價,在驗證實驗的同時也為后期方案的改進提供反饋建議。
根據本文的研究目的和背景,在一些場景中,無法進行匹配優化環節(如文本內容匹配的結果過少不需要進行篩選優化、文本匹配的結果均不符合篩選條件等),只需要進行文本內容匹配即可以進行技術推薦,并不能直接將文本內容匹配環節和匹配優化環節合并成一個環節。為滿足研究的現實需求,實驗流程需要按供需匹配環節設計成兩個步驟:在實際進行技術供需匹配時,先需要對技術轉移服務平臺上的技術供需信息進行文本內容上的匹配,再根據技術轉移中的影響因素對匹配的結果進行優化,得出最終的推薦列表;即供需對接由技術文本初步匹配和匹配優化兩個主要過程整合而成,總體實驗流程如圖2所示。

圖2 總體實驗流程設計
從圖2可以看出,本次實驗中的輸入為技術轉移平臺上發布的技術供需信息文本集,即實驗需要完成所有技術需求文本集與所有技術供應文本集之間的交叉匹配。技術需求文本集中的任一技術需求都要在技術供應文本集中進行“一對多”的逐一匹配,直至完成此技術需求與所有技術供應的匹配。然后,對其他技術需求重復此過程,從而快速為市場技術需求匹配技術成果,實現產業升級。
在本文前期基礎研究中已經構建并證實了多層語義技術供需文本匹配(MSTM)模型在技術供需文本內容匹配上的準確性[18],因此,本文模型中的初步匹配主要基于MSTM模型。在文本內容初步匹配過程中,一條技術需求文本與技術供應文本集中的每一條供應文本分別經過MSTM模型進行匹配度計算,按匹配度由高到低得到一個基于技術文本內容匹配的推薦排序,取前n條或前n%作為初步匹配的推薦列表,也是進入下一優化環節的輸入數據。對于給定的匹配度閾值,若經過MTSM模型的匹配對均低于此閾值,則認為該技術需求文本在技術轉移平臺上得不到滿足,屬于技術市場的需求缺口;若只有一條高于閾值,則是屬于唯一匹配,可以嘗試直接進行技術推薦,因為市場上沒有其他選擇,如果仍然不能成功完成技術轉移,那么需要考慮降低閾值并推薦潛在技術轉移方進行深度交流開發以滿足技術需求;若多對供需信息都滿足匹配要求,而企業不可能和所有滿足條件的潛在交易方去溝通和談判,則平臺服務需要通過基于組態分析的供需匹配優化環節進行優化,重新對結果進行篩選和排序,找出具有更高概率完成技術轉移的供需匹配對,以節省企業的資源和時間,提高技術推薦的效率。此外,在多對供需信息都滿足匹配要求時,若經過匹配篩選與優化后,原文本匹配結果并不滿足優化環節的篩選條件,則需要返回上一步取篩選優化環節前n%的結果進行嘗試性推薦,以向技術需求主體提供符合文本內容要求的保底選擇。從單條需求方發布的需求信息出發,形成1對n匹配的具體實驗流程,如圖3所示。

圖3 單條需求信息處理流程
2.3.1 優化機制
上文已經對技術轉移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并得出了高成交率技術轉移的影響因素組態路徑。將此組態路徑應用于技術供需匹配結果的二次優化,不但可以減少匹配對象,還能提高匹配準確度。在本次交易方優化機制設計中,關鍵環節為技術路徑到優化流程的轉化設計。由技術轉移中供需匹配影響因素研究結論可知,高成交率的技術轉移影響因素組態路徑有兩條,具體如下:
H1:主觀型,距離—政策—感知可靠(distance * envi‐ronment * ~intention * reliability * ~background);
H2:客觀型,距離—政策—組織鄰近—技術可靠(dis‐tance * environment * intention * ~reliability * background)①在組態路徑中,~表示逆關系,*表示核心條件。。
當研究面向解決技術需求問題時,應向技術需求方推薦兩種排序方式的潛在技術供應方列表。其中,在第一條列表中,挑選出技術供需對雙方主體地理鄰近性存在、政策環境存在,組織鄰近性不存在、感知可靠性存在和技術可靠性不存在的供需匹配對;在第二條列表中,挑選出技術供需對雙方主體地理鄰近性存在、政策環境存在,組織鄰近性存在、感知可靠性不存在和技術可靠性存在的供需匹配對。此外,在這兩條高成交率技術轉移影響因素路徑中,條件變量分為核心條件和邊緣條件,在排序時,核心條件比邊緣條件擁有更多的權重。
本文供需匹配優化過程主要包括篩選和排序兩個步驟。其中,篩選可以分為初步篩選和二次篩選,主要依據為是否滿足高成交率組態路徑分析的條件。排序的主要依據是滿足條件的程度。供需匹配優化過程如圖4所示。

圖4 供需匹配優化過程
2.3.2 篩 選
(1)共同約束條件篩選
共同約束條件篩選是對供需文本內容匹配的結果進行初步篩選,主要目的是去掉不滿足任何高成交率路徑的匹配對。在本次實驗中需要去除不滿足兩條高成交率路徑中的共同約束條件,進行初步篩選,既能減少匹配數據,也能降低后期篩選的復雜度。
具體來說,通過總結兩條高成交率的組態路徑的相同點,可以發現,兩條路徑均對地理鄰近性和政策環境兩個因素做了相同的條件約束,即均需要滿足地理鄰近性值小于5并且政策環境值大于0.5才有可能達到高成交交率組態路徑的要求。因此,可以去除待處理供需對中不能滿足這兩項要求的供需對,以實現高成交率組態路徑的共同條件約束篩選,而在后面進行的具體路徑篩選中,可以不用再次對這兩個條件進行約束,提高了篩選效率。
(2)高成交率路徑篩選
根據技術轉移影響因素組態研究結論,對兩條高成交率技術轉移影響因素路徑進行篩選。由于需要考慮各個前因組態因素是否為核心條件以及判斷存在和不存在的標準,還需要進一步對篩選過程進行約束。本文結合組態分析過程中的變量校準時采用的錨點,對篩選標準進一步細化。高成交率路徑篩選匹配結果如圖5所示。

圖5 高成交率路徑篩選匹配結果
從圖5可以看出,第一條路徑要選擇出“地理鄰近性值小于5、政策環境評分大于0.5、組織鄰近性等于0、主體可靠性評分大于0.5且技術可靠性得分為0”的技術供需匹配對;第二條路徑要選擇出“地理鄰近性值小于5、政策環境評分大于0.5、組織鄰近性等于1、主體可靠性評分小于0.25且技術可靠性得分為1”的技術供需匹配對。其中,地理鄰近性的值越小,代表供需主體的地理位置越近;政策環境的值越大,代表供需主體所有地區的政策、行政地域劃分越相近;組織鄰近性值越大,代表供需主體的組織類型、認知差異越接近;主體可靠性值越大,代表供應方的聲譽、關系網絡等維持得越好;技術可靠性值越大,代表主體背景、可靠性、可行性越好。兩條路徑都對地理鄰近性和政策環境進行了相同的約束,前一環節已經去除了不符合這兩個條件的供需匹配對,因此,在實際操作中留下的都是符合這兩個條件要求的供需匹配對,只需要依據兩條路徑中的其他三個條件進行篩選即可。
2.3.3 排 序
排序環節是針對供需匹配篩選后仍有多對符合推薦要求的情況下,反映供需匹配的推薦優先程度的過程。即受限于各種成本,向技術需求方推薦很多技術成果是不合理的,當符合高成交率影響因素路徑條件的技術成果很多時,需要判斷哪一對供需匹配對應該被優先推薦。由于本文得出的兩條組態路徑中,一致性分別在0.8和0.9左右,無法通過一致性明顯區分兩條路徑的優劣性[23]。因此,在極端條件下,會保留排序的兩個標準。在各自的標準中,首先,需要根據核心條件和邊緣條件的滿足程度來決定排序,例如,對于核心條件地理鄰近性,地理距離更小的供需雙方,優先級高于其他供需匹配對;其次,根據條件出現在兩條路徑中的次數進行排序,即出現在更多的路徑中,在排序中具有更大的作用;最后,根據在具體路徑中的出現情況來確定排序。依據各條件的重發性制定的具體排序規則如表2所示。

表2 推薦排序規則
從表2可知,地理鄰近性無論在哪種排序規則中都是最重要的核心條件。在本次實驗中,一方面,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出現地理距離相同的應用情境較少;另一方面,由于經過初步文本匹配以及高成交率路徑篩選后的匹配對數量不會太多,地理距離已經能夠滿足實際排序要求。同時,從研究目的出發,本文要給技術需求方推薦一個供應方列表,基于現實需求和實際情況,即使存在兩個完全相同的距離,也可以放在緊鄰的前后進行推送,不會影響需求方的選擇。因此,在實驗過程中只采用地理鄰近性進行排序就能滿足實驗要求。
3.1.1 實驗環境及數據源
本次實驗使用的服務器硬件配置為GTX 2080Ti顯卡(11 GB顯存),128 GB內存,10 TB磁盤存儲空間,軟件環境為Windows 10專業版64位,Py‐thon 3.7,TensorFlow 2.2。實驗選取數據來自湖北技術交易所技術轉移平臺(http://www.hbjsjys.com/#/)發布的技術供需信息。選取2016—2019年的原始數據,對數據進行清洗和預處理,去除重要條件缺失的數據,最終保留樣本數據25986條,其中技術需求信息1256條(因為需要進行技術需求的成果推薦,技術需求只選取最近一段時間,即2019年1月—2019年12月的數據)、技術成果信息24730條。技術需求信息和技術成果信息數據示例如表3所示。

表3 技術需求信息和技術成果信息數據示例
3.1.2 驗證設計
一個完整的技術轉移周期通常時間較長,而技術轉移后期的價值轉化問題與企業自身經營、市場環境等因素相關,即在驗證環節中,無法通過技術轉移效率相關指標進行衡量,如投入產出比。本文方法的驗證是向技術需求主體進行技術推薦后,通過技術需求主體對此次推薦的評價來判定的。本次評價的收集采用問卷和訪談兩種方式。
本次實驗從技術需求信息出發,尋求匹配的技術供應信息,所以,調查對象為技術需求信息發布方的相關負責人。調查目的是驗證本次技術推薦是否能引起技術需求方的興趣、能否滿足技術需求方的技術需求、還需要進行什么工作,以及如果不滿意,是什么原因導致不滿意。可以用于技術推薦方案的改進。在明確調查對象和調查目的后,還需要考慮問卷和訪談的基本原則,例如,適當性原則要求題項與研究假設相符且數據量要合適,一致性原則要求問卷和訪談用語要符合研究對象的理解等。最終制定的主要訪談內容及回答選項設計如下。
(1)您對本次推薦的技術總體印象評價如何?
A. 非常滿意 B. 比較滿意 C. 基本滿意 D. 不太滿意
(2)本次為您提供的技術供應方是否符合貴單位的需求?
A. 非常符合,有強烈的興趣
B. 比較符合,需要核實細節
C. 基本符合,可以進一步溝通
D. 不太符合
(3)您認為本次技術推薦從技術層面來說能滿足貴公司技術需求嗎?
A. 非常滿足 B. 比較滿足 C. 基本滿足 D. 不太滿足
(4)您認為本次技術推薦的技術供應方符合貴公司的偏好嗎?
A. 非常符合 B. 比較符合 C. 基本符合 D. 不太符合
(5)您認為貴公司的技術需求在技術市場中能得到滿足的概率如何?
A. 一定能滿足 B. 很大 C. 可能 D. 很小
(6)您認為本次技術推薦成功(失敗)的主要原因是?
其中,問題(1)~問題(4)是對此次技術推薦模型和方案的準確性與可行性的驗證,問題(5)是對技術轉移市場滿足技術需求情況的調研,問題(6)是分析本次技術推薦成功或失敗的原因,可用于技術推薦方案的調整和完善。通過這些問題進行訪談,并采用問卷文本形式進行記錄,用于完成本次實驗的兩個主要目的:一是驗證本文模型的可行性,確定本文的研究成果對技術市場的作用;二是分析技術轉移市場的健康程度,便于提出改善技術市場的建議。
3.1.3 流程設計
根據構建的供需兩階段匹配設計和結果驗證設計,構建了本文的實驗流程。以標題為“噴漆、廢氣處理設備系統降低能耗及污染物排放”的技術需求信息為例,先與24730條技術供應信息逐一進行文本匹配,篩選出29條匹配度較高的技術成果,形成供需匹配對;然后進行組態優化篩選,得到6條具有較高技術轉移成功率的推薦列表,將該列表向技術需求信息發布方“荊門***有限公司”進行推薦,并收集滿意度反饋信息。具體的匹配演示流程如圖6所示。

圖6 需求信息匹配供應信息實驗演示流程
3.2.1 文本匹配
依照總體流程設計,先對預處理后的供需信息進行多層語義相似度的匹配,以此得到初步的供需匹配對。本次實驗以需求信息為出發點,每個需求信息都需要與每個成果信息進行匹配度計算,然后保留匹配度較高的匹配對,即為文本匹配環節的結果。
以需求為主對這些數據進行多到多的匹配,最終進行了31060880次匹配度的計算,按二分類進行匹配度判斷,對數據進行去重和去空等簡單篩選后,共有7292對符合文本內容匹配標準,共包括288個需求方得到匹配。在這些匹配對中,單一需求匹配到單一技術供給的有61個,可以直接進行技術推薦;單一需求匹配到多個技術供給的有7231個,需要基于組態分析進行優化。根據技術需求能匹配到的技術供給個數分布圖(圖7)可知,除了61個單一匹配外,仍有多數需求能匹配到15~42條,通過計算可知,平均每條需求可以匹配到約32條技術成果文本,因此,需要進行再次篩選和排序,以減少對接成本。由圖7可知,在本次實驗中匹配數量均沒有超過80條,在計算能力允許的情況下,本次實驗選取全部匹配對進行組態優化,即n=100(取100%作為初步匹配的推薦列表結果)。

圖7 需求匹配到的數量分布
3.2.2 組態優化
根據高成交率組態因素路徑和供需匹配優化機制可知,在兩條高成交率組態路徑中都對地理鄰近性和政策環境進行了相同的約束,因此,可以先去除不符合這兩個條件的供需匹配對,以降低后期計算復雜度。本次實驗中經過相同約束篩選后得到2724對技術供需匹配對,除了單一匹配的供需對以外,每個需求方的平均匹配數量為12對。
在本次實驗中,依據組態分析時的評分標準對已經經過文本內容匹配的技術供需對進行各個條件的評分,選出符合組態分析結論中的兩條高成交率的組態路徑的供需匹配對,作為本次技術供需匹配的重要推薦對象。經過兩條路徑的篩選后,最終選取1131對技術供需對,除了單一匹配的供需對以外,每個需求方的平均匹配數量為5對。
此外,根據供需匹配優化環節的排序設計,在各自的標準中,首先根據核心條件和邊緣條件的滿足程度來決定排序,即對于核心條件地理鄰近性,地理距離更小的供需雙方,其優先級高于其他供需匹配對。本次實驗中不存在同時出現在兩個路徑中的匹配結果,而供需雙方的地理距離作為重復率較低的核心條件,能夠較好地區分各個技術供應方,因此,直接采用地理距離即可完成對匹配結果的排序。
本次驗證環節根據匹配結果,以電話或面談方式向技術需求方推薦匹配的技術成果,然后咨詢他們對本次技術推薦的滿意程度。
由于各項成本和時間限制,無法對本次匹配的全部結果進行技術推薦。在匹配成功的288個需求方的匹配對中,隨機選取200個技術需求方作為本次技術推薦的對象,向其推薦匹配和篩選后的結果,并進行滿意度調查。其中包括61個技術需求匹配到唯一技術供給結果,139個技術需求匹配到多個技術供給結果。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一共進行了200次電話聯系,去掉了73個無法聯系上的對象,其中包括34個空號、39個多次撥打無人接聽;在127個能聯系上的對象中,5人表示已經離職,20人表示沒有時間,13人表示不懂技術;對其余的89個技術需求方負責人進行詳細訪談。部分訪談對象基本信息如表4所示。

表4 訪談對象基本信息(部分)
根據訪談驗證設計的問題。本次驗證以電話訪談為主,通過錄音、筆記、問卷等形式記錄內容,最終都以問卷形式記錄數據。在成功接受訪談的89家技術需求企業中,有27家單位表示相關問題已經解決,分析這些樣本有利于把握技術市場的技術需求方對的需求及其特性。同時,由于對這些需求方進行技術推薦沒有意義,無法用于分析本文方案的準確性和可行性,因此,將這些樣本判定為無效。部分無效樣本的訪談結果具體信息如表5所示。

表5 無效樣本訪談結果樣例
除了無法用于分析本文方案準確性和可行性的27個無效樣本外,在其余的62個有效樣本中,23家單位表示對推薦的技術成果方較為滿意,其中,5家認為此次推薦的技術成果非常符合需求,并有強烈的興趣進行深入交流;18家表示此次推薦比較符合其技術需求,可以進一步核實技術細節。25家單位表示技術成果基本符合要求,但需要做進一步溝通。14家表示此次技術推薦不太符合預期,技術的相關程度不夠。對于成功的推薦,主要分析本次推薦服務中做得好的地方以及需要完善之處;對于需要進一步溝通的推薦,訪談重點在于對不確定之處的因素分析;對于失敗的推薦,訪談分析的重點在于本次推薦失敗的原因。三者都可以為技術匹配推薦方案的改進提供建議。部分有效訪談結果的具體信息如表6所示。

表6 有效樣本訪談結果樣例
總體來看,在對推薦結果非常滿意的需求方中,大多數對技術成果本身是認可的,只是需要更多的證明材料,以證明技術成果信息的真實性;對推薦結果比較滿意的需求方一般認為,技術是能夠滿足當前技術需求的,只是技術轉移平臺上發布的供應信息不夠全面、具體,需要與技術供應方進行技術細節的核實;在對推薦結果基本滿意的需求方中,大多數反饋推薦的技術比較寬泛,不能確定能否滿足當前技術需求,或者在具體問題上需要與技術供應方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協商和溝通;在認為本次推薦結果不太符合需求的技術需求方中,主要是認為此次推薦的技術與當前要處理的問題相關性不夠,或者達不到先進性的要求。
此外,對于各個案例,本次實驗還追問了需求方對于自身需求在技術市場中得到滿足的可能性大小,用來分析目前技術市場的運行情況。結果表明,在推薦失敗的技術需求負責人中,基本都表明其需求在技術市場中較難得到滿足;在推薦結果基本滿足需求并要求進一步溝通的技術需求相關負責人中,10人表示很大概率會得到滿足,5人表示很有可能得到滿足,10人表示很小可能得到滿足;在推薦結果非常符合需求并有強烈興趣的需求方中,基本都認為其技術需求在技術市場上有很大可能性得到滿足。
從本次技術匹配到推薦結果來看,在對有效的62個需求方進行的電話訪談中,有23家表示對推薦的技術成果較為滿意;25家表示技術成果基本符合要求,但需要做進一步溝通;14家表示此次技術推薦不太符合預期,技術的相關程度不夠。綜合來說,按本文的供需匹配方法進行技術推薦,具有一定的準確性和可行性。
從整體推薦方案來看,推薦沒有成功的案例中,技術需求相關負責人表示其需求被滿足的概率很小;而在推薦較為成功的案例中,技術需求的相關負責人表明其需求被滿足的概率較大。技術推薦成功的前提是市場上存在相關的技術成果,而技術推薦失敗有部分原因可能是技術要求本身不容易被滿足,即技術需求被滿足的概率與技術需求本身在技術市場中得到滿足的可能性相關。
從本次進行訪談的案例來看,除了技術成果不能滿足技術需求這一原因會導致推薦失敗以外,技術需求發布的時效性也會使得本次推薦工作無法順利進行,有些技術需求如果不能及時在技術轉移平臺上得到滿足,那么技術需求方會從其他途徑解決問題。本次實驗收錄的技術需求發布數據截止時間是2019年12月,具有一定的時滯性。同時,技術轉移平臺和技術發布雙方都應該本著負責的心態,及時更新狀態,把自己不再需要的技術需求刪除,以免增加技術供需匹配的難度和工作量。
此外,從較為成功的推薦案例分析中可以看出,除了認為技術成果非常符合技術需求的需求方會表達了強烈興趣外,即使技術需求方對技術較為滿意,仍需要對供應技術的詳細信息進行深入了解,核對技術細節。大多數技術需求方會認為推薦的技術成果較為寬泛,無法預測應用到當前需求中的效果。這表明目前技術轉移平臺的技術推薦還無法直接讓供需雙方達成協議,即使供需雙方技術是基本匹配的,因為技術需求方無法求證技術供應具體能達到什么程度。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在平臺發布的技術成果簡介信息中無法詳細說明,導致技術需求方不確定技術成果能否滿足其技術需求;另一方面,平臺無法對所有技術進行真實性驗證,不能保證技術的真實效果。這是目前以技術轉移服務平臺為基礎進行技術供需匹配推薦需要解決的兩個問題,有待未來進行深入研究。
本文分析了技術轉移流程和關鍵環節,指明了在以技術轉移平臺為服務中心的模式中,技術對接是技術轉移的關鍵環節。基于技術文本內容特征和技術轉移真實合同登記數據,本文提出了結合技術文本內容和技術轉移影響因素分析的技術供需匹配方案,并通過實驗證明了本文方案的準確性和可行性。該供需匹配方案能夠將匹配度較高的技術成果推薦給技術需求方,并引導其進行技術轉移,進而提高市場技術需求的滿足率,實現產業升級。
為了進一步提高技術轉移的效率,本文依據研究結論和調研反饋,整理了技術轉移的實施建議。本文分為技術文本內容匹配和技術轉移影響因素篩選兩個階段,針對這兩個階段的研究結果,可以從技術發展方向和技術轉移組態影響因素兩個方面提出實施建議,以提高未來技術轉移效率。
在技術發展方向上,綜合來說,技術轉移的發展模式,應當加強市場供需雙方的溝通,并且溝通時間越早,越有利于技術市場的發展。比如,產學研模式和合作開發模式,能很好地避免技術需求得不到市場的滿足和技術成果得不到市場青睞的情況。此外,對于重要的核心技術,我國可以從他國引進,但不能一味地依賴,而是要從中學習,慢慢發展自己的核心技術,防止他國對我國實行技術打壓。可以從需求方和供給方兩個角度同時改進。
(1)從技術需求方角度,為了使技術需求更容易得到滿足,技術需求在提出時應該基于已有技術成果,并且參考可能出現的技術成果。已有的技術成果能保證技術需求得到滿足的可能性,可能出現的技術成果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技術研發團隊對該技術的開發。
(2)從技術供給方角度,為了使研究成果不被浪費,在技術開發時應該考慮市場技術需求,在做技術研發時應該留有充分的可擴展性,以便貼合可能出現的相似技術需求,擴大技術成果與技術需求的適用性范圍。
根據本組態因素研究結果,為了減小這種非技術本身內容帶來的阻礙,企業主體和政策制定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改進。
(1)主體應當重視核心因素。通過對比兩條技術供需高成交率的組態路徑可知,無論哪一種路徑,距離和政策都是兩個重要的因素,其中距離是核心因素。這表明距離上的鄰近和政策制度上的偏好,仍是研究結果覆蓋該部分技術轉移的重要前提。
(2)主體可以發展替代因素。從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兩條高成交率路徑的不同表明主觀偏好型路徑和客觀技術型路徑可以形成一定替代效果,例如,當技術客觀條件一般時,可以通過合作方的感知可靠性進行彌補。
(3)加強政策鼓勵,減小非技術本身因素的影響。由高成交率技術轉移影響因素組態路徑分析可知,地理鄰近性和政策環境在兩條路徑中都較為重要,這說明了目前技術市場現狀對這兩種非技術要求的敏感度較強,其中地理鄰近性只能靠科技進步慢慢彌補,但是政策環境卻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被改變。各個地區在實施鼓勵技術轉移政策時,是應該統一步伐,還是要根據不同的地區水平進行調整,這些需要政策制定部門進一步分析。可以肯定的是,科技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它不應該有地區限制,政策制定應當在整體范圍內有利于技術轉移的發生。政策環境應該減少這種非技術層面的不利因素,制定應對措施,如加強鼓勵跨區域合作,降低跨區域政策的不同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