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媒體發展環境的變化,網絡空間充斥著各種紛繁蕪雜的信息與輿論,網絡評論成為輿論引導的重要力量。本文以安徽新聞網評論頻道建設情況為樣本,剖析了網絡評論在媒體網站輿論引導方面的重要作用,對網絡評論頻道的未來發展提出了思考與建議。
【關鍵詞】安徽新聞網;網絡評論;輿論引導;實踐與思考
近年來,隨著傳播方式的日新月異,各種自媒體大行其道,“新聞”的門檻一再被降低,各種熱梗、熱搜動輒挑動網民的神經,制造出一批批所謂“新聞”。輿論場越光怪陸離,就越凸顯嚴肅新聞的重要性和意義。而作為媒體的旗幟和靈魂,評論歷來是引導輿論直接且有效的方式之一。
評論,是對當前有價值的新聞事件或社會現象發表的評價性意見,是用正確的道理來說服人,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同樣擔負著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和任務。
安徽新聞網作為安徽日報報業集團的官方網站,從創立之初,就將評論欄目建設當作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幾年來,網站推出了大量有態度、有溫度、有深度的優秀網評作品,持之以恒加強輿論引導,努力做到“成風化人、凝心聚力”。
一、有力度,抓網評欄目建設, 加強輿論引導
安徽新聞網于2018年10月正式上線,評論欄目于次年2月正式推出。目前,安徽新聞網評論板塊已初步形成以宛言、徽評、江淮微評、思想周刊等欄目為主的格局。
就欄目而言,“宛言”更關注大時局、大事件,作為省委網信辦指導的重點評論欄目,“宛言”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重大決策部署,著眼重大宣傳主題和熱點,組織骨干評論員進行解讀式、跟進式評論,致力打造網絡評論品牌產品。
與“宛言”相比,“徽評”的議題更偏民生。重要節點、輿論熱點、民生話題都在選題范圍之內,評論“切口”相對更小,更具體,發聲也更快。
“江淮微評”欄目的文章短小精悍,主要瞄準社會熱點,以精煉的文字、犀利的語言針砭時弊、直抵人心。“思想周刊”原為安徽日報理論評論欄目,依托安徽日報理論部、評論部言論原創團隊精干力量,同步推送安徽日報當期理論、評論稿件,是安徽新聞網評論板塊建設之初的“定海神針”。
幾年來,安徽新聞網網評欄目逐漸呈現出自己的特色,2020年度,“徽評”榮獲安徽新聞獎名欄目二等獎。目前,“徽評”已成為中央網信辦“地評線”聯盟成員、安徽省新聞評論名欄目,是我省宣傳思想戰線的主流網絡評論陣地。
隨著評論員隊伍的不斷擴大,“徽評”的發稿量與日俱增。2023年下半年,徽評欄目升級為二級頁面,將網站各個評論欄目進行了優化和集納,并引入“安徽時評”欄目,增設“漫評”欄目,謀劃推出短平快的可視化評論作品。其中,“安徽時評”于2023年11月30日與網民見面,該欄目集納在更新后的徽評頁面中,讓安徽新聞網評論板塊內容更加豐富。
二、有高度,堅持主流發聲,守好輿論陣地
安徽新聞網每遇大事和重要節點及時發聲,積極開展網上評論正面宣傳引導工作,圍繞各類重大新聞事件和網絡熱點,全方位、多角度進行解析、評論,發出安徽好聲音,守好輿論陣地。
2020年8月18日至21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安徽考察,給江淮兒女以巨大的鼓舞鞭策。安徽新聞網組織骨干評論員迅速推出《宛言:讀懂總書記的“深情牽掛”》《宛言:沐浴“習習”春風 交出“皖美”答卷》《宛言:多些“泥土味”,讓思想的聲音飛入“尋常百姓家”》等數篇高質量評論稿件,受到網友好評。
每年的省兩會、全國兩會召開期間,安徽新聞網發揮主流媒體優勢,不斷推出優秀的網評作品,引導積極向上的輿論氛圍。如《“三大通道”的“通”與“道”》(2019年)《穩住經濟基本盤不動搖》(2020年)《聆聽春天的“交響”》(2021年)《讓“民之所盼”直通“施政所向”》(2022年)《共赴“春天之約”,唱響“安徽之聲”》(2023年)……
2019年12月,《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印發,安徽入列!安徽新聞網隨即推出《揚皖所長,駛入長三角一體化“快車道”》《安徽擁抱長三角的“共贏之道”》等數篇評論,為安徽抓住了機遇而歡呼,更為如何更好地抓住機遇,提出中肯的意見與建議。
在《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實施一年之際, 安徽等“四地聯考”交出一份亮眼的融合發展優異答卷。安徽新聞網又推出了《書寫“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安徽答卷”》《潮涌長三角 江淮舞新姿》等一批優質稿件,為安徽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提供輿論支撐。
三、有溫度,緊扣熱點發聲,傳播正能量
2022年,北京冬奧會隆重舉行,安徽新聞網組織評論員力量,全程關注賽事進程,先后推出《徽評:從春天出發,我們“一起向未來”》《讀懂“一鴿都不能少”的深刻內涵》《踐行奧運精神 享受運動之美》等評論。尤其是《讀懂“一鴿都不能少”的深刻內涵》一文,作者開篇一句:最是溫情蕩滌人心,然后層層深入,解析“一鴿都不能少”折射出的中國情懷、中國擔當、中國風采,讀來讓人心情澎湃。
《“雙減”之后的首個中考 命題值得期待》《“減負15條”是針對學生的暖心之舉》《編寫心理健康教育統一教材刻不容緩》《以平常心看待“國考熱”》……熱點在哪里,安徽新聞網的評論就關注到哪里。每一次熱點關注的背后,都試圖通過更深入的解讀和客觀分析,幫助用戶更好地理解熱點背后的原因和影響,從而引發深層次的思考,通過熱點引導輿論,傳遞正能量和積極的社會價值觀,幫助塑造積極向上的輿論氛圍,為網絡強國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四、有深度,主動設置議題,打造拳頭產品
除了對各類熱點話題的關注,安徽新聞網還統籌協調,集中力量,在重大宣傳節點時組織選題策劃,以系列評論的形式,打造拳頭產品。
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安徽新聞網策劃了“永遠跟黨走”“我為群眾辦實事”等系列評論,推出80多篇相關稿件,如《百年大黨恰“少年” 激揚奮進新征程》《樹立正確黨史觀 汲取智慧與力量》《以實事解民憂 以實效聚民心》等。
2022年,為喜迎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安徽新聞網徽評欄目推出了特別策劃——“安徽紅色精神系列”評論,追尋革命火種、賡續紅色血脈、傳承信仰之光,為加快建設現代化美好安徽凝聚奮進的磅礴力量!該系列共推出44篇作品,其中的多篇稿件被中央網信辦全網推送。網站還專門策劃推出了專題頁面,為黨的二十大召開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受到了各方的積極評價和表揚。
2023年,安徽新聞網推出了“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百人談”“徽風皖韻看江淮”系列原創評論。其中“徽風皖韻看江淮”系列評論共推出16篇,在安徽扎實推進繁榮興盛的文化強省建設的當下,起到了非常好的輿論引導作用。
五、進一步做好黨報網站評論工作的幾點思考
(一)重視文風建設,讓評論更接地氣,提升吸引力
一篇優秀的網絡評論,一定要與時代同行,去掉口號式的說理,善于學會“網言網語”,讓讀者看得親切,讀得明白,聽得進去,才能留住更多關注、贏得讀者認同。
(二)重視評論員隊伍建設,發掘更多年輕力量
依托安徽日報、集團系列報刊、社會優質評論力量,安徽新聞網在成立之初就著力打造一支優秀的原創評論員隊伍,隨著板塊內容的不斷豐富,評論創作隊伍也日益壯大。隨著網站的發展,評論員隊伍的年齡結構也需要不斷優化,尤其是據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年齡分布呈現多元化的特點,年輕網民占比巨大。這也提醒我們,評論員隊伍也亟需吸納更多的年輕力量,用年輕人吸引年輕人,從而創作出更多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
(三)嘗試更多表達方式,評論不能局限于文字
當前,安徽新聞網的理論評論多為文字類,在2023年的改版中,新增了“漫評”板塊,“安徽時評”也在嘗試推出視頻評論,而在全國的很多媒體中,已經開發了更多的表達方式,比如提供音頻、長圖、H5等,在新媒體時代,更多的表達方式有助于讀者迅速理解信息,這一點,安徽新聞網也正在積極探索。
參考文獻:
[1]陶明倫.推動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在江淮大地落地生根[N].學習時報,2020-10-19.
[2]楊勝.圍繞重點建言 緊扣熱點發聲——以安徽新聞網網絡評論工作的實踐為例 [J].新聞世界,2022(11).
(作者單位:安徽新聞網)
責編:周蕾